辽宁丹东地区能种植地参,地参适应性较强,耐寒、耐阴、喜湿,病虫害很少,既适合大田种植,又适合树林套种,采用根茎繁殖,当年早春种植,晚秋采收,一般每公顷产鲜品3.6~5.4kg;每公顷干品产量一般在3000~4500kg(12kg鲜品可加工1kg干品)。地参采挖后经过洗净、煮沸(或蒸)、晾干(或烘干)等一系列加工工艺后即成干品。

地参,学名地笋,又叫做虫草参。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食用它的嫩芽和根茎部分。地参的口感脆嫩,据测定,地参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平均每100克地参中,钙的含量可以达到397毫克,因此地参又获得了“蔬菜珍品”的美称。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特点以外,地参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且种植起来也让人非常地省心,对生长环境不挑剔。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地参的种植技术,其中包括:地参的栽种季节、生长前期、中期、后期如何进行管理等要点。希望通过收看本期的节目介绍,能够给种植户朋友们带去一些新的信息,从而种植出品相好、质量优的地参,从而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地参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至江南各地,生长于海拔320~2100m的沼泽地、水边、沟边的潮湿地。因根茎肥大、白嫩,形状、口味女HsJ,型竹笋,故名地参,又称为地参、旱藕、地藕等。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即可入药。中医认为地参味甘,性辛、温,入肺、脾经,有润肺益肾,滋阴补血之功效。《本草拾遗》言其“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分类草药性》言其“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地参主要用于治疗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等症,又是金疮肿毒良药,还可治疗风湿关节炎。民间用其治跌打损伤,产前产后诸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地参具有抗炎、抗应激能力、改变红细胞压积作用以及抗心脑血管疾病等活性。

另有资料记载,地参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具有防癌抗癌作用,为一开发价值极高的药用植物。但其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很不充分,因此,作为博士课题一部分内容,我对地参进行了初步的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研究,并筛选了其有效部位。

地参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野生植物,原为剑川石宝山寺庙斋席上的珍肴,后引为家种,目前为云南白族地区地方特产,资源丰富。它还是一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经云南省农科院测试分析中心分析,其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达2.68%,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是形成Y一氨基丁酸的前体,Y一氨基丁酸是在脑组织中抑制神经递质,当其含量降低时,可影响脑组织代谢,进而影响其活动功能,可见地参的营养保健功能之大。另含粗蛋白5.6%,淀粉23.89%,糖分含量也较高。地参采收后清洗,一般可煎吃、炒食、泡食或做酱菜,口味堪称野菜珍品。地参不但是饮食、保健佳品,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