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渔业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的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重大科技成果与突出贡献人物发布最终评选结果。海洋所5项成果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50项标志性成果,曾呈奎、刘瑞玉、张福绥3名科学家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纪念人物。
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50项标志性成果名单
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养殖研究及应用:1981-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完成,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为张福绥院士。该项目攻克了人工控制条件下促进性腺成熟技术难关,创建了海湾扇贝在生殖季节外生殖和育苗的技术体系,建立了相配套的优质饵料筛选、培育水体控温及容器净化、幼虫饲养与海上中间培育等一些列关键技术,并编写了《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成简明技术规程》。该项目成果直接导致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为我国贝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果自推广以来,海湾扇贝累计产量超过数千万吨,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上千亿元。
主要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1996-2000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联合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完成,2005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该项目是国家首个海洋863重大专项支持完成的海水养殖动物育种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了牙鲆、对虾、牡蛎、鲍和扇贝三、四倍体细胞工程育种,突破了牙鲆、对虾性控前沿技术,开国内海洋动物生物育种先河,获得一批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首创了海洋动物细胞工程育种和性控技术体系,制定了相应操作规范,推广养殖三倍体1.54万亩和全雌牙鲆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效益5.5亿元,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发表论文122篇,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大连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于1993-2006年共同协作完成,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本成果建立了系统的以杂交育种制种和养成技术为核心的皱纹盘鲍杂交育种和养殖技术体系,培育出我国首个养殖贝类新品种,不仅解决了养殖皱纹盘鲍的大规模暴发性死亡问题,拯救了我国的皱纹盘鲍养殖产业,并且使杂交鲍养殖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独有的稳定持续高效龙头产业,从而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鲍鱼生产大国。该成果在辽鲁闽等省推广,使皱纹盘鲍养殖区从黄海北部扩展到东海中南部,推动福建已成为主产区之一。1997-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养殖产值121.15亿元。
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1988-2008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完成,曾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研究员。该项目突破了雌、雄虾交配成功率、授精率和孵化率低的技术瓶颈,创造性提出和研发成功凡纳滨对虾亲虾强化培育、人工控制条件下自然交配和产卵的繁殖新方法,建立了规模化全人工繁育和防病养殖和淡化养殖新型养殖模式及技术体系,并在养殖生产中大规模应用。该成果自推广应用以来,我国已累计生产凡纳滨对虾500万吨以上,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亿元,养殖产量占全国对虾产量的70%以上,增加养虾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
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999-2008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和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实业有限公司等共同协作完成,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该项目攻克了4项重大关键技术等,提出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苗种繁育、高效中间培育、生态化养成和产品食用安全保障技术,创建了菲律宾蛤仔三段法养殖模式和基于良好环境养成的蛤仔食用安全保障技术等,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使我国蛤仔生产实现由天然资源依赖型到高产稳产人工养殖型的转变,由产量效益型到产量与质量并重型的转变。年产苗种6000亿粒,苗种繁育和养殖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276.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表论文40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专利9项。
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纪念人物
曾呈奎(1909.06-2005.01),毕生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是我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和我国海藻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在藻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主持和领导了《中国海藻志》的编写;对经济海藻海带、紫菜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及栽培生物学基础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并倡导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道路,成功实现海带大面积规模化栽培,掀起我国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为我国海藻生产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中国的“海带之父”。
刘瑞玉(1922.11-2012.7),毕生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成就卓越。首次搞清对虾生活史和繁殖特点,推动了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掀起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在甲壳动物分类和虾类增养殖研究中,发现命名40多个新种,并建立3个新属;主持编写的中国动物志蔓足类卷是迄今东亚最完整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了整个中国近海底栖生物的组成、分布、群落结构和生态学特点,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65年科研生涯中,共发表论文160多篇、专著10部,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世界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等30余项奖项。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学、甲壳动物学、底栖生物生态学以及海洋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张福绥(1927.12-2016.2),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从大西洋沿岸成功引进美国海湾扇贝,创建了一套工程化育苗与养成技术,从26个亲贝开始,在短短的5年里使我国扇贝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九十年代引进墨西哥湾扇贝并在南海形成产业化养殖,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直接推动了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美国贝类学会杰出贡献奖等,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特别是贝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尊称为“扇贝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