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1年5月17日)

古运河

近年来,济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以体制机制建设为牵引,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着力点,以优化政务服务为落脚点,四轮驱动,强力推进各项改革,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前三位。

一、以体制建设凝聚改革合力,打破利益藩篱、突破瓶颈障碍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每年年初围绕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高频事项,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专门印发年度改革方案,细化任务目标,明确时间节点,集中进行攻坚。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的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二是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印发了《济宁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济宁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议事程序和职责分工,健全完善了内部架构和工作制度,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三是实施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结合我市实际,2018年底市县两级全部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市级保留的230项行政许可事项中,将涉及市场准入、投资建设、国土规划、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143项行政许可事项、28项关联事项划转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实施,初步实现了审批服务部门投资建设、基本民生服务两个“全链条办理”,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审批服务新体系,切实增强改革推进合力。

二、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新动能,切实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

一是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先后分19批削减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市级审批事项从原来的594项下降到257项,压减率达57%。放权越多,监管越重,要求更高。放权过程中注重“放”与“管”的协调推进,要求主管部门及时明确依申请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避免“一放就乱”;实现“接”与“服”的同步,承接事项按要求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编制公开服务指南,确保承接机构到位、业务培训到位、流程优化到位和服务保障到位。二是创新实施“市县同权”改革。在全面承接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调整行政权力事项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行政审批“市县同权”改革,本着“能放则放、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级”的原则,除受上级部门委托行使的行政许可外,综合运用直接下放、服务窗口前移和下放实质性审核权等方式向各县市区全面放权,市级仅保留跨县市区事务审批权限,基本实现了县级与市级审批同权,努力构建市县一体化、扁平化的审批体制。三是探索改革跨越新路径。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从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从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出发,不断拓展改革覆盖面,强化流程设计,实现了从同权事项线下办到线上办的跨越,从单一行政许可到其他权力、公共服务广覆盖的跨越,从下放实质性审核权事项县级审核、市级“见章盖章”到刻制“2号章”、直接盖章的跨越,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2020年7月,中央电视台《纪录东方》栏目对我市“市县同权、简政放权”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12月份,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简报》第67期也刊载了济宁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三、以改进监管维护竞争秩序,切实管出公平、管出质量

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动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逐步搭建起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引导和促进企业自觉守法,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一是统筹推进“互联网+监管”。编制公开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措施、设定依据、处理方式等内容,加速推进监管系统对接和数据汇聚,市县监管事项认领率、市县检查实施清单编制率和市县两级监管行为覆盖率3项指标均在全省率先实现“双百”目标,均居全省第一。二是强化联合监管。建立全市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合并检查方式、检查内容相近的各类抽查,实施综合性抽查,“进一次门、查多项事”。2020年,全市自主发起联合抽查 60余次,覆盖工程咨询单位、学校办学情况、宾馆旅店、劳动用工、商业预付卡等33个行业领域、50个抽查事项。三是实施信用监管。探索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风险程度挂钩,对风险程度较低的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抽查比例不设上限。四是推行“柔性监管”。将柔性举措融入行政执法,在涉企执法中依法实施免罚轻罚,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更加宽容的营商环境。2020年全市共办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案件8054件,一般违法行为减轻处罚案件638件,减免罚款金额1007.57万元,受益企业8692家,使企业真正感受到了“有温度的执法”。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有关做法被《光明日报》《法治日报》宣传报道。

四、以优化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切实服出便利、服出实惠

改革成不成功、政策有没有效果,群众的真感受是最终的评判标准。济宁市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小事着手,从细节出发,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是推行建设项目审批“零收费”改革。综合运用“政府统一评估”和“后置缴费节点”等改革举措,大力推行区域化评估评审,并将以往核发施工许可证前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工伤保险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与办理施工许可证脱钩。济宁市“零收费”改革相关做法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肯定,国务院门户网站“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栏目播出后,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简报》第87期又专题进行刊载。二是构建全覆盖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县、镇、村分别不低于2万平米、1000平米、50平米标准,新建(扩建)为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企业群众办理事项全部进驻各级为民服务中心,便民事项纳入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济宁市任城区以各镇街为民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和银行网点为节点,通过“网上办”“移动办”“自动终端办”“帮办代办”等多种形式,编制“15分钟政务服务地图”,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全面推进“掌上办”“不见面”。493项高频应用服务、1000多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爱山东济时通”APP掌上办理,“爱山东”APP济宁分厅接入应用2338项,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2391项。建立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完成身份证、结婚证、社保卡等常用电子证照及档案数据上链共享,186项常用电子证照一键领取,区块链+信息数字化项目入选山东省“链+”试点项目。目前,市级960个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转移到网上平台运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度达到97.4%。四是简化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大力推行容缺办理,各县市区纳入容缺办理事项平均561项,实施承诺制事项平均161项,办结事项31.6万余项,占全市总办件量的34%,行政许可事项提速率达到93.4%;企业开办实现了“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全程网办”,全程电子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0材料、1个环节、1天办结,个体工商户、内资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商事登记实现“秒批”;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全城通办”“一次办好”“1天办结”。邹城市的“吐槽+投诉”贴心服务,成效明显;曲阜市创新实施了“交房即发证1+9”服务模式,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暖过户实现了业务协同办理,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书坚同志批示在全省推广。

五是数字赋能助力营商环境建设。把日常监管与年终评价结合起来,研发了全市营商环境监测与数据赋能一体化平台,开发了指标管理、动态监管、数据解析、监督考核等功能,实现了“一网洞察、一站评价、一体改善、一屏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生态。依托“济时通”APP,建设了“政企通”“银企通”服务平台,上线了政策通、融资通、培训通、人才通、供需通、合作通等政企互通模块。“政策通”构建了“政策库”和“企业库”,汇集了金融、就业、财税、人才、科技、知识产权等各类惠企政策68000余条,政策解读2000余条,平台可基于本地企业画像,实现“政策一键匹配”;对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等12项政策直接兑现、无需申请,实现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2020年全市减免企业社保费32.78亿元,培训补贴2.2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82亿元,惠及企业2.97万家,稳定就业岗位39.7万个。“融资通”将全市20多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资金政策等内容以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展示,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线上对接审批办理,根据信用得分进行判断分析、发放贷款,企业在网上直接申请,无需抵押。一体化平台建设使信用贷、低息贷已成为常态,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0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25亿元,增长165.2%,发放总量、增量均居山东省第1位。

新时期新目标新要求。济宁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巩固成绩、补齐短板、守正创新,精准靶向施策,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继续探索实施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济宁的“金字招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