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1022104357_meitu_1.jpg

成渝地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基础条件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10.jpg

成渝地区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厚实的发展本底和广阔的改进空间。

(一)成渝地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突出优势

成渝地区是名闻遐迩的“巴适安逸”之地、全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人口集聚潜力较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医疗全国领先,城乡融合基础较好,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15.png

1.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资源环境承载力强

成渝地区位于“胡焕庸线”东南方,连贯东西、沟通南北,是连接中原与滇藏边界的枢纽要地,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上自然条件极佳、综合承载能力最好的区域。

该地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日照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独特的立体地形和气候造就了“一步一景、处处是景”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各类动植物基因库”。

成渝地区也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富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位居全国之首,土地资源、水能资源总量丰富,是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量补给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2.是我国传统人口聚集区 人口集聚基础较好

成渝地区在上古时期便是文明古蜀国,秦汉时期秦民万家入蜀,造就了天府之国盛景,唐代更有“扬一益二”之说,自古就是重要的人口聚集区。

今天的成渝地区更是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是我国西部传统人口规模最大、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人口规模近亿人、占西部近三分之一,是人口密集的人口流入地区

该地区城镇分布密集、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网络发达、综合配套力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拥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两个国家级新区、两个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绵阳)科技城、6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拥有汽车、电子信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旅游业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以成渝为中心的2小时交通圈覆盖中小城市数从2012年的38个增长到70个以上,每天开行成渝动车21对、高铁57对;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113个,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支撑人口集聚的各方面优势将更加凸显。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20.jpg

3.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观念和文化包容性强

成渝地区自古以来历史同脉、文化同源,是中华古老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历史文化宝库。

三星堆、金沙、都江堰等古蜀文化惊艳世界,三国文化、道教佛教文化在亚洲影响深远,孕育了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道教文化等东方文明符号性文化,重庆钓鱼城之战改变世界历史走向,在这块土地上走出或迎来过大禹、李冰、诸葛亮、苏轼等众多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

蜀文化和巴文化也早在秦汉时期就交汇融合,并以巴蜀文化一体融进中华文明共同体,两地生活风俗互相影响,经贸往来频繁,社会彼此渗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凝聚形成了开放包容、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精神。

4.教育医疗资源全国领先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成渝地区汇聚了众多全国优质科技教育医疗资源,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4万所,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教职工超120万人,位列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域内有3所高校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范围、7所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02061个,位列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其中四川的三甲医院数量居全国第3位,四川的华西医院、成都中医大附院和重庆的重医附属医院等享誉世界;人均床位数位列西部第一、全国领先,其中成都人均床位数居GDP排全国十大城市中第1位。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24.jpg

5.现代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人口吸纳能力较强

成渝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成都和重庆生产总值分别排全国城市第5位和第8位,是经济总量全国十强中排名最靠前的西部城市,其中的成都在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评级中,自2014年以来连续提升6级,居北上广深之后与杭州并列,重庆由此前未进入榜单连续提升至Beta-级,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较强吸引力,已经成为西部参与全国、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

四川百万人口大城市增加到7个,6个城市进入西南地区54个地市生产总值排名前十名。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据统计,我国常住新增人口排名前10的城市中,成渝占两席(成都、重庆),这足以说明成渝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

同时,根据领英2019年度报告显示,成都人才净流入率为2.8%,在非一线城市中位居全国第2位,也就意味着在领英平台的每百名人才就有近3个人成为“新成都人”,成都已跻身全国人口吸纳一线“朋友圈”。

6.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

成渝地区交通网络不断加密,连接主要城市的高铁、高速、航道、机场建设持续加快,已建成成渝高铁、遂渝铁路等6个铁路通道,成安渝、成渝等11个高速公路通道,形成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4个水运通道,蜀道不再难已成现实。

2018年川渝两地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成渝始发的中欧班列占全国近50%。城际铁路骨架基本形成,成都、重庆已形成1.5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已形成1小时通勤圈,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间日均人流均超过10万人次。

川渝之间交流频繁,人口合理流动态势持续向好。四川高速公路对外出行量约54%至重庆方向,其中广安、达州、泸州均把重庆作为首位出行城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四川籍与重庆籍旅客相当,主要来源于广安、达州、南充和泸州等地。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29.jpg

7.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较好 有利于人口合理布局

成渝地区是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最早、成效最凸显的地方之一,2007年成都和重庆分别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步展开,四川的自贡、德阳、广元3个市和17个县(市、区)开展分类梯度改革试点,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试点体系。

在十多年推进城乡统筹基础上,当前成渝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已进入深化阶段,2019年成都西部片区、重庆西部片区分别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且差距有所缩小。

同时,传统的单向乡城流动正在发生改变,不仅人口从乡向城流动的规模下降,还出现了从城向乡流动的潜在趋势,随着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城乡功能优化进入提升期,人口空间布局将更趋于合理优化。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33_meitu_3.jpg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36_meitu_4.jpg

图1 成渝地区四川、重庆部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二)成渝地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现实短板

基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标先进地区,成渝地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

微信图片_20201022104441.jpg

1.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营商环境有待改进

成渝地区地处西部内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追赶跨越的任务艰巨。

2019年成渝地区经济总量仅相当于长三角地区的29.6%、珠三角的80.9%和京津冀地区的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这三个地区41.3%、48.5%和75.1%。城市化率仅为53.8%,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低31.5%、14.8%和1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

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要素支撑尚显不足,《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指数百强城市》报告根据各大城市创新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指标,对全国经济总量前100城市进行营商环境2019年度评比结果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武汉分列全国前6位,而成都、重庆分别仅列第9位和第22位。成渝地区除成都外,其他市(州)大多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重庆的人口净流出率高达9.08%,就业吸纳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1603334710(1).jpg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