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近日,通过总结有关省份试点经验,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自2017年起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为重点的“优质粮食工程”,并在2017年安排部分中央财政资金予以支持。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优质粮食工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其中的产后服务体系能够提质减损促增收,而从湖北四川等地的实践看来,创新是第一动力。

供给侧改革:优粮优价才“优农”

近十余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紧紧围绕农业和粮食工作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丰收。但在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粮食形势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生产看,粮食生产虽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农户粮食产后品质保障能力较弱,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还很不健全,粮食产后品质下降的损失较大;从流通看,粮食供应充足,但“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三高”压力沉重;从消费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粮食产品低端“大路货”多、高端精品少、好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从改革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从开放看,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资源,但外部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2017年,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国家粮食局会同财政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关于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通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据了解,“优质粮食工程”是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粮食局在总结“粮安工程”建设经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吉林大米”模式、四川粮食产后服务模式等典型成功经验,经反复调研论证,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解决供给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

据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优质粮食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项是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独立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同时兼顾粮油加工企业等其他主体。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向农民宣传国家粮食收储和优质优价等政策;推广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储粮以及对粮食分档升值;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化肥等和融资、担保服务;积极稳妥发展“粮食银行”;推广订单农业等业务。另外,还为主产区农户配置或自建科学储粮新装具、新粮仓等,推动农户节粮减损。其他两项则是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以及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

产后服务体系:提质减损促增收

2007年以来,国家粮食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专项建设,推广农户储粮新装具和小粮仓,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专项共投资83.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5.1亿元,为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户配置了近1000万套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研发、推广的农户科学储粮仓适用不同地区、不同粮种3个系列的10多种类型,使这些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23亿斤、实现增收25亿元以上。专项建设深受广大种粮农民欢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西、湖南、宁夏等省区市纷纷将其作为服务“三农”的“民心工程”来推进。

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中央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放大中央财政资金作用,可以有效激活市场,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促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对于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进一步推动粮食“去库存”,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作为“优质粮食工程”的子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5月,财政部会同国家粮食局评审确定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陕西、宁夏、广西16个省区市作为2017年度重点支持建设省份。

据国家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打造农民需要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为农户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化肥和融资、担保服务,推广订单农业等业务。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将为农民带来以下好处:

一是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建成产后服务中心通过向农民提供保管等服务,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议价能力。产后服务中心还应能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渠道,帮助农民卖好价;二是促进粮食提质进档。产后服务中心要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按市场需求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有效保障粮食质量,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推动节粮减损。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使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四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提升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地方实践:创新是第一动力

2017年,在国家粮食局下发了《关于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等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后,湖北省粮食局调查撰写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调研报告》,并立足“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制定了《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建立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

湖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省粮食产后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粮食产后服务功能不完善,不具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完整功能;二是缺乏专业性指导,粮食烘后品质难以保证;三是对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理解不够,各类主体寻求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意愿不强。

对于以上问题,湖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一是倡导与鼓励国有与民营粮食企业合作,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市场的办法和机制,采取合资共建、估价入股、仓库租赁、设备转让等方式,统筹整合利用区域内的现有仓房、设施等资源,改造、提升功能。二是立足长远,立足市场,按照“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分布实施、统筹推进”原则,扎实推进湖北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种粮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三是运用市场调节,促进公平竞争。在建设方案付诸实施后,产后服务中心之间必然存在同业竞争,优胜劣汰在所难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需提供无差别的监管与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粮食流通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据了解,当前农村劳动结构逐步改变,愿意自行晾晒、运输粮食的越来越少,每年秋季收获粮食时,受天气影响造成的粮食品质降低、损坏浪费的情况经常发生。湖北省安陆市泉源粮油有限公司产后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将现有的收纳中转仓、清理输送设备、粮食晒场进行整合升级,另新建设机械化粮食烘干设施,目前已完成从粮食产后运输——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全套产后服务体系,能够全年为农户提供“五代”服务,减少粮食收购季节因天气及劳动力不足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统一使用高标准收纳仓库,采取科学储粮方式,进一步减少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失。

无独有偶,四川的经验则显示政府与企业创新实践的重要性。

近期,结合“优质粮食工程”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四川省创新实践、探索出了广汉“产后体系技术服务队”等产后服务建设新模式。四川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部分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反映产后服务区域、范围、深度不够以及部分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反映闲置资源利用不够等问题,广汉市以种粮大户(农户)、各类专合社、大学生创业园、国有粮食企业等51家组建粮食合作社联合社,构建利益共同体;成立了全省首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技术服务队,由省粮食工程设计院、中储粮成都粮科所等方面专家,及具有中级职称的粮食储存、保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近50余人组成;采取划片区、建卡对接联系,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粮食产后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服务共享、金融资本互助、服务效益双赢、品牌建设推动、帮扶脱贫联动。

企业也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对于缓解农民储粮难问题,四川天禾粮油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经验,一是“直接收储”,将粮食直接销售,公司按照当时的收购价格支付现金,实现收购入库;二是“国代民储”,对部分新型粮食种植主体,粮食数量大、水分高,暂不出售,但仓储设施缺乏,存在坏粮隐患的粮食,由天禾公司与其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代收、代烘、代储业务,代储的粮食暂不结算,粮权属农民,待后期再选择性出售或代为销售;三是“粮食银行”,按照一定的加工成率直接在公司不定时兑换或提取成品大米;四是“储粮指导”,结合四川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政策实施和县上“1+N”干部群众大走访活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与农民面对面开展科学储粮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科学储粮能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