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福农业合作社烟薯25号高产示范基地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双寺夼村位于五渚河生态样板片区最东沿,自然资源丰富,这里的沙质土壤,松软,透气性好,适合种植地瓜等农作物。
着眼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路,双寺夼村搞起了“地瓜经济”,把传统地瓜种植做成产业链,搞合作社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地瓜村”。
在村党支部书记于海明的带动下,双寺夼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顺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态势,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威海市双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就这样成立起来了,通过整合生产要素,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各类资源,创新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双寺夼模式”,实现土地增产、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双寺夼村的“地瓜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农民的致富经济学。
01.
党建引领
村集体蹚出致富新路子
双寺夼村有村“两委”成员4人,村民300户、835人,村委账上余款57块钱,这是2015年,刚当上村书记的于海明的“家底”。
要想富,干点啥好?
在村集体会议上,大伙争得面红耳赤。地瓜种植是双寺夼村的传统支柱产业,面对红薯种植竞争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低的情况,大家对转向其他农业种植的声音夹杂不一。
村党支部在关键时候起了“定盘星”的作用,综合考虑区域土壤条件、市场位置等因素,村里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聘请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指导等方式,明确了主导产业不变、产权责任不变“两个不变”的原则,敲定继续围绕地瓜做出新特色。
但是,仿佛又不是之前的传统地瓜种植方式了。
村党支部提出了品种要变、模式要变“两变”的思路,经过反复试验,引进了产量、食味、可溶性糖含量均居第1位的“烟薯25”作为主导品种。
一开始没人敢干,于海明就在家门口搞起了“实验田”,到了地瓜收获的季节,于海明就四处“送礼”,烤起来油汪汪的地瓜,甜到了村民们的心里。
在村“两委”干部及全村党员的带动下,全村村民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村里的“烟薯25”开始大规模种植了起来。
02.
做强特色
激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
从一开始家门口的试验田,到2019年的十几亩,到现在的150亩,双寺夼村山上的荒地里,长出了远近闻名的“金疙瘩”。
地瓜种出来了,但是“地瓜生意”并没有这么简单。往哪卖?怎么卖?多少钱?每个环节都是考验。
于海明当起了“业务员”,利用自己以前的资源渠道四处兜售双寺夼村的地瓜,一时间,叫座又叫卖,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地瓜栽种面积逐年扩大,我们建大棚,根据季节搭配各类菜蔬,要在这山上种出更多的‘金疙瘩’。”于海明说。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就要做精深加工,打开了销路的双寺夼村又瞄定了新的方向。
双寺夼村发展起了产业化运营,通过薯干加工工艺,延长甘薯产业链,提升地瓜附加值。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退役军人党员于文政掏出积蓄,为村里购置了一台精深加工设备,极大的调动了年轻党员谋发展的热情。
双寺夼村的地瓜生产线就这样做起来了,实施产品深加工,制成地瓜干、地瓜条、地瓜面等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土特产”变身“现代范”,走高端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真正做实线上线下、城市乡村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03.
多元参与
竖起合作社发展“一面旗”
农村集体经济怎么搞?产业融合怎么融?基层治理怎么做?要答好乡村振兴这三问并不容易。
地瓜产业发展起来了,双寺夼村党支部又打起了“大算盘”:一个村集体增收、全民参与、产业项目“市场化、品牌化”的思路。
2019年4月,双寺夼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威海双福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注册了“薯到福到”产品商标,申请了绿色认证。
合作社正式运转后,增资转产成为最紧迫的发展需要,为此,村党支部探索采取现金入股,“土地、设备”折价入股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并实行按股分红,全村300户中有180户村民入股,全面激发了村民们勤劳致富、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作为一家集农产品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威海双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45万元,带动参与村民人均年收益增加6000余元。2021年,双福合作社被评为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双寺夼村被评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现如今,借势五渚河生态田园乡村党建共富联盟发展的“东风”,双寺夼村与邻村组建合作社联社,打造了双福烟薯高产示范基地,亩产达到5000斤以上,较合作社成立前翻了两番。
党组织引领、合作社运营、集体增收、农民致富,这就是双寺夼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烟薯25”有多甜?就像双寺夼村村民的日子一样甜,因为他们经营着一份“甜蜜事业”,念活了一本“地瓜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