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新沂,春风吐绿,草木初萌。从山区、林场到田野,这一抹绿色映入眼中的是别样的风景。在护林人乔港眼里,这抹绿色是日渐优化的生态;在马陵山林场场长刘蕾的眼中,这抹绿色是转型带来的生机;在高流镇老范村的瞿兆华看来,这抹绿色是增收致富生计;在马陵山风景名胜景区管理人员的眼中,这抹绿色是生态生金的“生意”。

守“绿”换“金”、“绿”里生“金”、绿色振兴……江苏省新沂市在“绿水青山”中破译了“生态财富”密码。

新沂全市70万亩丘陵平岗缓冲地,有着各种深浅不同的绿。33年来,护林人乔港自己都记不清在这片荒山上巡查了多少回,种植了多少树木。

乔港所管辖的区域是马陵山林场南片区护林点,总面积有1300多亩,一圈巡查下来至少要走8公里路。“习惯了,就当锻炼了。”乔港说,林间小路崎岖难行,有时候走累了就喊两嗓子,有时候边走边大声唱歌。唱着唱着,听到山中有回音传来,就像是有人在和自己说话。

“这儿过去是20万亩丘陵地,裸岩林立、沟壑纵横。”乔港回忆起来,当地人称“穷山恶水一大怪,石头多得满村寨,不能吃来不能卖,耕种减产真无奈。”

为了种树,林场职工和技术人员想出了一系列妙招。山里裸岩地方多,采用秋天爆破,挖掘机开沟,冬天石头“冻酥”后见缝插树,筑垒“梯田”、炸坑填土植树……种植了火炬树、雪松、乌桕等60多个绿化树种和中国沙红桃、油桃等10多个果树新品种。

“叮叮叮……”乔港的手机时不时响起,他说这是森林火灾数字预警系统在报警。“最近气候干燥,是森林火灾多发期。每一个警报来了都得详细确认,可不敢掉以轻心。”

点开预警信息,可以看到疑似烟火的发生位置,随之附来的视频画面上,还能清晰看到疑似烟火的情况。“这个系统与我们手机绑定24小时监测。”乔港介绍着。

新沂打造了“林业大脑”,能在“一个屏”和“一张图”上及时了解森林资源信息,还能与森林巡护、森林防火等业务数据对接融通。

置身山巅,视野豁然开阔,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绿撞在一起,形成了彩色林。乔港指着不远处说道,这片林不仅是生态林,还是致富林。

这片占地200亩的小叶栎、豆梨林木是马陵山林场培育的优质苗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陵山林场从种树卖树向封山育林转变,农场面临生存危机。2018年,林场转变思路,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林场邀请的江苏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专家对林区植物进行调查时发现,林场小叶栎树种是我国小叶栎分布的最北缘。

“利用珍稀树种,培育优质苗木,一条光明大道就在林场眼前!”马陵山林场场长刘蕾自信满满地说道。

每年9月到11月,林场职工捡拾种子细心培育出小叶栎、豆梨幼苗30余万株。

凭借苏北地区“独此一份”的小叶栎、豆梨种植资源库,乡土树种保护为马陵山林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5万株小叶栎树苗,卖了10万元。林场的小叶栎种苗50万株,价值1500万元;豆梨20万株,价值500万元。

高流镇老范村农民瞿兆华家有50多亩水蜜桃,每年为他带来约30万元左右的收入,而仅在老范村,种植水蜜桃百亩以上的大户就有20多家。2021年6月,老范村建成了水蜜桃冷链中心,年储存周转水蜜桃可达1.5万吨。

目前,老范村已形成“春赏桃花、夏吃桃、秋吃桃胶、冬饮桃花酒”的四季产业链,年加工和销售桃制品300余吨,年产值达到1亿元。

新沂丘陵山区种植的水蜜桃面积近10万亩,2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市场供应长达6个月。水蜜桃总产量15万吨,水蜜桃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带动6万多人就业。

植树造林让马陵山森林覆盖率从25%增加到95%。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4万多个,成为“天然氧吧”,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入选“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名单”。这里林中幽径,小桥流水,吸引了不少游客顺水揽胜。

游客多了,周围农民栽上杏树、樱桃、梨树等果树,大棚里种上草莓、蓝莓。游客春看花、秋采摘,“农家乐”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村民们将自家房子改成客栈,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给游客吃的都是原生态的鸡、鸭、鱼、瓜、豆等农家菜,干净卫生又营养,大家都喜欢。”一名村名说。

如今,新沂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红红火火,一年有30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绿叶子”变成“红票子”,绿水青山中,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熊冬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