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阳光明媚。走进名山区前进乡苏山村,与去年刚发展生态蔬菜种植时相比,田园里多了两个白色大棚。

“我们这里空气好,水质佳,种出的蔬菜口感好、品质高。”蔬菜大棚里,苏山村党支部书记、苏山村蔬菜种植农民合作社管理者郑万华说,以往,村民的经济来源基本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传统农作物。脱贫攻坚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部门、企业的帮助下,苏山村从去年3月起发展生态蔬菜种植,6月成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产业正从小、散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015年全村脱贫23户66人,去年又脱贫2户7人,目前,全村仅有2户6人尚未脱贫。

敢于尝试 蔬菜产业规模化

苏山村的蔬菜基地里勃勃生机,1号大棚里的茄子、菜海椒、二荆条、番茄等5种蔬菜长势良好,有的番茄已经开始挂果;2号大棚里育种的苦瓜苗长势也十分喜人。

“从传统自给自足的蔬菜种植模式到大棚和大面积种植模式并不容易,从产业方向的确定,到实地考察调研,到将蔬菜种到地里,再到规模逐渐扩大,干部群众一条心,就想通过发展蔬菜产业脱贫致富”,郑万华说。

苏山村地势属丘陵地带,土地是紫土,富含钾,不适宜种植茶叶、果树;地面又多为斜坡山包,不适宜大规模开展养殖业。在名山这个种茶大区,苏山村人只得另寻增收渠道。

在充分征求川农大规划编制专家、区农业局蔬菜种植技术专家建议后,去年3月,该村决定尝试发展蔬菜产业。不少村民表现出很高积极性,在专家和乡村干部的指导下,忙着改田改土,学习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几个月后,敢于尝试新产业的村民靠着种植莴笋、海椒等蔬菜取得了一定收益。

路子找到了,还得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去干。

去年6月,苏山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年9月,在对口联系区级领导的关心和名山区审计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争取到了市上的“菜篮子”项目资金80万元,建设村道1公里,修建了2个蔬菜大棚,占地约7.2亩,目前种植有西红柿、茄子、大青椒、小青椒、空心菜、冬瓜等多种新鲜时令蔬菜,蔬菜产业正从小、散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示范带动

“大棚”里的致富经

年过半百的郑天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村里发展蔬菜种植后,他成为首批参加的种植户之一,将家里的四亩地全部种上了蔬菜。尝到第一批蔬菜销售带来的甜头后,他又加入了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

如今,苏山村生态大棚蔬菜第一批产品已经投产,郑天虎也从中收获不少。“以前‘看天吃饭’,现在不用担心收成,收入稳中还有赚。”郑天虎高兴地说。

同样是第一批参与蔬菜种植的还有贫困户吉廷辉。他家的蔬菜种苗由村里免费提供,他的母亲在家里种植,而他在乡镇周边打零工,这样加起来的收入比以往翻了一番。他还打算加入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参与大棚蔬菜种植。他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年一定会脱贫。

“苏山村充分利用生态大棚蔬菜基地,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苏山村蔬菜种植的示范带动能力,推动整村脱贫奔康的进程。”前进乡乡长鄢晓琴介绍,苏山村现已带动的种植蔬菜的农户中,有水果玉米种植农户38户,其中贫困户20户,种植面积达80余亩;海椒种植农户31户,其中贫困户18户,种植面积50余亩。截至今年5月,生态大棚蔬菜第一批产品已经投产,上市销售。6月上旬,成都蔬菜采购方还到苏山村采购了两批共计300多公斤的新鲜蔬菜。

“不少村民已经看到种植大棚蔬菜带来的效益和商机,我们希望能通过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的方式,让全村都投入到生态蔬菜种植上来,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规模,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鄢晓琴说,下一步,苏山村计划利用电商平台,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生态蔬菜,扩大销售渠道。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