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常州出差,在高铁站的显示屏上看到了一个广告。

图片

我心中一动:

青虾?

因为工作关系,我采访过位于无锡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知道他们的一段故事,他们曾用7年时间,解决了沼虾类人工种间杂交技术难题,培育出了一种“太湖1号”青虾,这种青虾应该说是当时最优良的品种。

被溧阳打到高铁广告上的青虾,和“太湖1号”有没有渊源?

心中生出这个念头,我们于是做了一番探访。

结果让我们十分惊叹。

常州溧阳社渚镇,当地青虾交易市场竟然已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青虾市场,高峰期日销青虾超10万斤,一年卖出青虾6.6亿元。

社渚镇出产的青虾肉质肥美,有时售价达到每斤100元,堪称虾中“爱马仕”。

而这种青虾,和“太湖1号”确实有着极深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太湖1号”,今天的溧阳青虾就会黯然失色。

那么,这尾诞生于无锡的青虾究竟是如何变成溧阳一大IP的?

一尾小青虾又是如何征服市场,变成溧阳社渚镇富农增收大产业的?

01

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那时中国青虾捕捞数量十分有限,除乡村百姓自家食用外,几乎没有活鲜交易。

改革开放后,各色水产品市场也开始形成。随着水产品价格进一步放开,渔民们纷纷开始积极捕捞青虾并拿到市场上销售,活鲜交易市场也渐渐活跃了起来。

20世纪 90 年代初,青虾的消费量迅速增加,天然水域可供捕捞的青虾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供不应求的“资源紧缺”,催生出人工养殖的方法。

溧阳社渚镇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面积养殖青虾的。

但同样是大面积人工养殖,社渚镇选择了一种“更聪明”的方法——引进新品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都开始人工养殖青虾,由于养殖方法较为简单,产量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早前的青虾繁育主要是以传统繁育方式,将销售剩余的青虾作为来年的亲本,近亲交配,这样做的弊端是导致品种退化严重,不仅个头越来越小,抗病力也越来越差。

2000年,全国青虾年产量呈断崖式下跌,从1998年的10万吨跌到了3.8万吨,有些养殖镇甚至出现全镇绝收现象,养殖户损失惨重。

这时,社渚镇发现了“新希望”:

在无锡培育出的“太湖1号”,品质远远高于市场上的青虾。

02

“太湖1号”的源起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2001年,位于无锡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下定决心,要为当时良莠不齐的青虾市场做点什么。

七年后,全球首个淡水虾蟹类新品种——杂交青虾“太湖1号”问世。

为了摸清我国青虾种质,筛选出最适合育种的青虾,七年时间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傅洪拓(备注下,他被称为“中国杂交青虾之父”,但我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下图是傅老师在单位门口拍摄的照片)带领科研团队北至黑龙江、嫩江,南至海南万泉河、南渡江,西至青藏高原、新疆的水域进行科学考察。

图片

最终,他们将青虾与海南沼虾进行杂交,培育出“太湖1号”青虾。

和常规青虾相比,“太湖1号”青虾生长速度提高了30%以上,单位产量增加了25%左右,且抗病力高,大大降低了渔药的使用量,是名副其实的“青虾之王”。

当初给它命名的时候,科研人员们曾苦思冥想,突然一阵湖风吹来,看到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大家灵光一闪:

既然是在太湖之滨诞生的,何不就叫“太湖1号”呢?

“太湖1号”的背后凝聚了科研人员无数的心血,也凝聚了无锡太湖的温情与浪漫。

03

太湖的湖风,吹过了波光粼粼的水面,吹到了溧阳社渚镇一个叫官德保的人耳朵里。

在社渚镇乃至整个溧阳,官德保是青虾养殖业内公认的“领头羊”。

20世纪90年代,在社渚镇最早养青虾那一批人中,官德保是最勤快的,也是最聪明的。

刚开始养青虾的那会儿,官德保每周都骑着自行车到周围的区、县学习,观察比对水的颜色、虾的长势、饲料用量、塘口里水藻的比例……

靠着日日夜夜的不断摸索,官德保摸清了养虾的门路,也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开始养殖青虾。

在溧阳青虾的故事里,除了“领头羊”,其实官德保还扮演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牵线人”。

“太湖1号”问世后,官德保率先将青虾新品种引进到社渚,并建立“太湖1号”新品种育苗示范基地。

“太湖1号”的引进,为社渚打造“青虾IP”奠定了基础。

作为最早的青虾养殖户之一,官德宝总能先行一步。

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培育的青虾“太湖2号”孕育而生,“太湖2号” 的综合性状全面优于杂交青虾“太湖 1 号”。

而“太湖2号”研发期间的中试基地主要布点于溧阳,目前溧阳青虾主产区也是“太湖2号” 虾苗良种繁育重点基地。

04

如今社渚镇上,青虾养殖的农户有1300多户,每年出产青虾6800多吨,销售额达8.5亿元。

2022年,“太湖2号”品种养殖面积5.5万亩。

“青虾镇”是如何崛起的?

一方面,是因为有许多把“养虾”作为自己一生事业的人。

社渚镇有一位叫史保华的养虾人,他是实现在社渚镇丘陵山区养虾的第一人。

史保华生活的地方在上蒋村,属于丘陵山区,一般人都认为不适宜养殖水产。但史保华坚信,家乡的水土一定能养出好虾。于是他边尝试边总结,很快便摸索出一套能让“青虾上山”的养殖理论。

他在山上养出来的青虾,个头大,产量高,颜色好,经专家检验,这种青虾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另一方面,社渚镇还有一套科学高效的青虾生态养殖模式:一条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而模式、标准和产业链,离不开溧阳政府的推动。

以前社渚镇青虾养殖一盘散沙,养殖户各自为战,遇到技术难题和困难也无法自行解决,而且品牌意识淡薄,致使青虾价格卖不高,销量上不去。

在政府推动下,社渚镇成立了青虾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1年,合作社升格为常州市青虾养殖技术协会,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青虾良种的开发与应用博士工作站”,专门研究青虾品种的引进和改良。

为了提高农户的科学养殖技术,社渚镇每年都会邀请行业专家到镇上举办青虾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并组织全镇养虾大户和青虾养殖企业负责人与专家进行经验交流。

有了专业科研人员的加持,社渚镇在青虾养殖的投入也更大胆。

目前,社渚正在建设面积超1.6万平方米的青虾交易中心,建成后,预计每年可销售成品虾、虾苗1300万斤。

在常州溧阳,小青虾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富农虾”。

05

2014年,“溧阳青虾” 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6年,社渚被授予社渚镇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青虾第一镇”称号。

从“太湖1号”青虾问世,到打造出“青虾IP”,溧阳用了6年。

从籍籍无名的小镇,到名利双收的“青虾镇”,社渚用了近20年。

细品小青虾“迁户”的故事,我们发现在青虾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里,社渚镇、溧阳做对了两件事:

第一,善于“掘金”,盘活资源。

社渚原本就拥有丰富的“山水田”资源,“太湖1号”青虾的引进充分盘活了社渚的自然资源,将社渚的“青山绿水”变成了为农户创收的“金山银山”。

第二,政府引导,政策助推。

一个产业的壮大除了要有好的项目,更要有运作项目的持续动力。

社渚镇党委和政府认定青虾是社渚农产品中的发展亮点,及时制订了2010年-2020年《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做大做强青虾产业、打造社渚青虾名镇”的发展目标,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青虾养殖,这为青虾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当然,“中国青虾第一镇”的成功也有地域、时机、时代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可能全盘复制,但社渚镇为此所作的一系列谋划,或许可为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些灵感。

亲爱的读者们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