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莲花镇茶叶年产量超过6000吨。图为茶农采茶。(资料图 陈嘉新 摄)
同安区莲花镇茶农晒茶青。(李国兴 摄)
初夏时节,山峦吐翠,在同安西北部的莲花山上,一垄垄茶丛顺着地势从低向高延伸,放眼望去郁郁葱葱。要不是连日的大雨,高山上的1.65万亩夏茶已经进入采摘季了。
从1986年至今,35年多的时间里,高山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约120倍。靠山吃山,茶叶始终是高山各村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如今,在同安区莲花镇,包括军营、白交祠、小坪、西坑在内的9个村庄,高山茶年产量达到6424吨,远销日本、欧美等地,几乎家家户户的生计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山茶是如何撑起村民们共同富裕之路的?近日记者走进茶山一探究竟。
育新品 精技艺
钱袋子越来越鼓
雨季过后,军营村村民高水银家的几十亩夏茶就要开始采摘了,“可能这一季的价格不会太好,但如果夏茶不及时采,秋茶的品质就会大受影响。”高水银说。
这几年,作为传统的茶叶种植村,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村民对茶叶市场的价格尤为敏感。售价的高低,除了市场因素外,还与茶叶品种、采摘及制作工艺关系很大。
军营村党委书记高泉伟算了一笔账:“新引进的品种‘单枞’比本地‘毛蟹’的价格贵出几倍,手工采摘的茶青价比机器采摘的要高出一倍,再加上制茶工艺的区别,成品茶出来时有的七八百元一斤,有的一斤不到五十元。”
同一方水土培育的茶叶,价格却天差地别。村民们意识到,一家人守着一片茶山的“老皇历”行不通了。习惯了“小农经济”模式的村民开始尝试“抱团取暖”——2010年,高水银和其他几位村民牵头办起西营茶叶专业合作社,高山上的白交祠、西坑等村也陆续转变茶叶种植、制作、销售“单枪匹马”的家庭作坊模式。
高水银介绍说,合作社成立后,专门邀请专家到各村来指导社员种茶制茶,镇村干部也带领合作社社员赴安溪等地,学习茶叶制作等工艺,并逐步在全村推广。
新品种的引进,也在高山各村同步推进。“在市区农业部门支持下,农民将原来较差的茶叶品种‘毛蟹’‘本山’等,改良换种成‘单枞’‘乌旦’等高优品种。”白交祠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全说,新技术、新品种让村民们有了新盼头。
截至目前,同安区莲花镇1.65万亩茶山中,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主要集中在军营、白交祠、西坑、小坪等村。技改、合营的发展新模式,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最直接的经济效益——高品质的功夫茶售价都能达到每斤100元以上,差一点的毛茶也成为茶饮制品的重要原料,供不应求。2021年,军营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2800元,茶叶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建基地 统收购
产品销路越拓越宽
这几天,高金柱只要有时间就开着车在茶山附近转,茶叶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考虑着在家乡承包一片茶山用作茶叶生产基地——高山茶要出口海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是必要条件。
在高山各村轰轰烈烈种茶制茶时,当地的茶叶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高金柱的“人马茶业”就是其中之一,企业每年在高山收购茶叶达四五百吨,企业单高山茶的年产值就能够达到1000万元。
村里的另一家龙头企业恒利茶叶公司每年引导、组织高山的百余名茶农到镇上参加培训,由农业部门技术专家、大学教授或者客户进行讲授,让茶农了解市场的需求,学习高效的管理方法。恒利茶叶公司还与当地茶叶种植户签订捆绑协议,在未收成之前,事先为当地农民提供生态、环保、无毒、高效的化肥农药,确保茶叶质量,待茶叶采收季节再和茶农进行核算。
建立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就地安置劳动力、传授制茶工艺水平,以恒利、人马为代表的本地茶企为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形成一条健全的产业链,实实在在增加村民收入。
如今,军营村“靠山吃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茶产业模式,改良茶叶品种,创新制茶工艺,塑造出“雅毫”“慕兰”等高山茶叶品牌,优质的产品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龙头企业的统一收购,解决了村民茶叶的销售难题,也打造出高山茶的品牌效应。”高泉伟说,企业向本地茶农统一收购的茶青往往要比市场价每斤高出一两元,“不要小看这一两元的差价,增加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纯利润。”高泉伟介绍,前几年茶叶市场的低迷使一些村民荒废茶园外出打工,现在市场回暖了,还有了销售的兜底保障,不少出走的村民又回村重拾老本行。
当前,高山上的茶农正迎来新的收获,十年前从广东引育的茶叶新品种,如今已经进入大规模采摘收获期,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每年可累计增收近200万元,对广大村民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搞直播 卖碳汇
山村人气越来越旺
“朋友们,我们高山茶农又来带货了。”中午时分,抓住短暂的午休时光,军营村的“网红”苏银坂开始了直播带货。茶叶、地瓜干、小番茄……苏银坂在直播间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军营村特产。
2021年开始,苏银坂看准视频直播的热点,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军营村的特色农产品。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们纷纷拿出家里的土特产,让他帮忙直播代卖。
“只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希望通过手机屏幕,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厦门的高山,了解军营。”苏银坂表示,茶叶因为好保存、容易运输,销量是最大的,“但坦白讲,真的要通过网络打开销量和知名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说苏银坂的直播带货还在尝试摸索的话,高山上数千亩茶山已经开始享受到“绿色红利”。今年5月,全国首批农业碳票在高山上的军营、白交祠村发证,经过核算两村生态农业茶园2年期碳汇为3357吨,这笔碳汇在当天就直接售卖给了一家食品企业用于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部分碳排放。
“高山茶农卖茶叶的同时,又卖起了空气。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不仅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还为村民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同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坳种茶叶、山坡种水果、山顶大力造林,开发旅游景点、共同办民宿……以“一村一品”的高山茶为带动,高山茶农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也让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现在高山的游客和党校学员越来越多,我们正计划推出几款平价的茶叶伴手礼,让更多的人爱上高山茶。”苏银坂说。(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卢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