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创业者反馈,融资越来越难,见了70家投资机构,没有一家愿意出手。我们拜访同行的VC,虽然他们都在忙着看项目,但出手却是十(ji)分(ben)谨(bu)慎(tou)。这个市场究竟怎么了?
7月1日,由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系统创新基地(下称:NCTI - XbotPark GZ)主办,CMU、MIT与剑桥大学校友会协办的主题活动——深度对谈:当前趋势下的科技投资与创业在上海成功举行,NCTI - XbotPark GZ智慧医疗负责人汤小溪、刚获得亿元融资的XbotPark孵化企业,3D打印公司远铸智能创始人韩成超、鼎丰生科资本副总裁吴辰洋齐聚。
XbotPark在过去7年孵化了7个独角兽的“独门秘方”是什么?我们在创业过程中都踩过怎样的坑……对谈中的各种干货与宝贵经验,这篇文章一一奉上!
快和我们一起,听听消费、硬件和医疗投资人以及刚刚拿完钱的创业者怎么看待当前的投资与创业机会吧。
P.S. 活动最后,NCTI - XbotPark GZ宣布了全新的智慧健康独角兽营计划,聚焦idea阶段的创新消费医疗项目,有意向的创业者欢迎报名参加!
报名方式可在文末获取,不过,这么干的干货大家确定不要先看一看吗?
01
当前的投资环境如何?真的非常糟糕吗?
汤小溪
粤港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系统创新基地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广州)
智慧健康负责人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不能不提的就是XbotPark机器人基地的发起人李泽湘老师,经历XbotPark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做的事情后,我深信,一家公司的基因由其创始人决定。
大家都知道,李泽湘老师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在他的3126实验室里孵化出了大疆,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室里走出去的公司总数达到了50-60家。这给我们灌输了一种信念,即年轻的工程师有能力创立世界级的科技公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科技CEO的形象有了一定的理解。
后来,松山湖政府给予了我们一些支持, 支持我们在港科大之外进行扩展。此处必须提及李教授的另一面,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和教授,他让我们始终追问根本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和年轻的创业者找到并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敲开他们的创业之门?通过与 Stanford d.school、加州伯克利大学 Jacobs Institute,MIT Media Lab 以及欧林工学院的深度互动,我们认识到设计思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我们在松山湖孵化了一批的硬科技公司已经茁壮成长,这也让我们会对硬科技公司成长的关键节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于是,我们将上述大学的系统知识以及硬科技公司成长经验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产品——各种类型的科创训练营,以匹配不同时期的团队。
2023XbotPark冬令营开营合照
因此,当我们在评估项目的时候,其实并不过分关注周期,而是看创始人的画像,看他是否对产品有足够的认知,对用户有足够的理解。今年我们入驻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专门进行智慧健康的孵化与投资,今年我给团队的KPI是至少投资10个以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团队,即使这些团队在idea阶段,甚至连公司还没成立,也无妨。
吴辰洋
鼎丰生科资本副总裁
我们的基金主要投资生物医药领域,对当前投资环境持谨慎乐观态度。
谨慎的原因有两层,一来自于人为因素。我们在过去对科学的期待特别高,如果我们看到了一个项目取得成功,如:moderna的mRNA,很多人就会去接触与其相关的tRNA,rRNA等等。但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相关项目也一定能取得成功。
美国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
同时,我们都知道投资人退出主要是由于公司上市和被收购,然而公司成功不一定要上市,在国外也有不少公司可以通过被收购的方式获得巨大回报。但在国内市场,药企对于收并购的热情并不高,可能是因为过去大家都在做fast-follow,所以并没有很好地考虑收购的战略,这就是谨慎的第二层原因。
而乐观的原因也有两层,一和我们基金在市场火爆时的独特战略有关。当市场十分火爆时,大部分投资机构都在选择高风险的项目,相反那些确定性高的项目没有得到关注,而我们另辟蹊径选择了他们。退潮时,这些低风险的公司反而做得更好。
二是经过调整后,中国的生物医药环境得到了提升,而且逐渐出现有原创特色甚至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回归到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投资的关键要素是:好赛道、好产品以及一定确定性。然而,鉴于当前环境,我们今年还没有出手。
韩成超
远铸智能创始人
作为创业者,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当前大环境并不如过去几年景气,前两年的风投行为也相当保守。然而,优质的行业如我们的3D打印,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数次洗牌,因此去年仍有大量优秀项目成功融资。这些产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我们而言,成功融资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确有一些幸运因素,另一方面是我们的项目实际上在国内外都保持着技术领先的地位。
XbotPark孵化和投资的项目远铸智能在今年获得了超亿元的B轮融资,由招银国际领投,光远资本、保时捷风投跟投。
02
消费、硬件和医疗的本质
汤小溪
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特别喜欢芒格的一句话:看反面,永远看反面。所以如果你看硬件时不太明朗,那你就从软件入手。我们去对比软件公司是如何做硬件,硬件公司如何做硬件的。
今天super big的公司都在做XR眼镜,包括国内外各家软/硬件巨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看特别优秀的硬件公司是怎么做的?
在过去我看过十多家做XR眼镜的初创公司,我都会问一个问题:
“你觉得用户为什么需要XR眼镜?”
大家特别喜欢说的是,我们需要新一代的显示平台,也有人会提到用户需要一个移动的大屏,大家都觉得只要我的平台技术达到了要求,顾客就一定需要这项产品,但我很难认同这样的逻辑。
最近大家应该有留意到,苹果也发布了眼镜产品visionPro。于是我会问创业者,当你看到苹果的产品宣传片时,你觉得苹果在撬动哪一部分的用户?
硬件与消费的本质是人,不是流量
宣传片里出现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居家办公,解决的痛点是多屏,而不是大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们的办公室里有多少人在使用多屏办公?多屏的需求确实是存在的。
visionPro宣传片
我看完那个宣传片之后特别兴奋,因为苹果在隐晦地强调的,也是XbotPark一直强调的:
创业者需要找到一类人群,一个场景,一个特别sharp的点,让用户看到了就想去买的点。
哪怕是苹果这样“全村的希望”,在做产品的时候也非常地克制:
1. 他们会重点解决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的问题
看到广告后我会想到很多可以应用移动多屏的场景,家庭里、酒店里、交通工具上……另外,这款产品还能给我周围的人提供了一个信号:我正在工作, 不想被打扰:)
2. 尽可能选择更加简单的场景
办公场景相较于游戏就是一个更加简单的场景,游戏的交互要求的数量与质量都非常高,相比之下办公交互要求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3. 价格非常高,并且都在BOM表里
意思是没有想要很高的销量,但是想给目标用户提供极致的体验。
我非常难再找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案例,能这么准确地表现我们XbotPark强调的产品内核。
可以再给大家举个扫地机器人的例子。一直以来,拖地需求是如此显而易见,但直到云鲸出现,才把智能拖地这件事情做出来,时至今日,大家已经觉得拖地是扫地机器人的标配。
XbotPark孵化企业云鲸智能推出的产品,开创扫拖一体新品类
作为创业者,我们很容易能看到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大市场)、技术趋势(家庭移动平台)、短期机会点(疫情清洁)……但容易忽略切入点, 而这个切入点应该是由具体的人提供的。
创业者们总是向往着遥远的未来,但往往只能捕捉到短期的机遇,忽视了从现状到未来的道路规划。然而,我们提供的经验总结和训练营中的工具,能够帮助大家逐步明晰前行的路径。尽管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论,我们仍然相信,创业的理解、用户或行业的理解以及团队的磨合,都需要一个种子孕育期。我们的特色在于,在种子孕育期就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并且与团队一起完成早期的产品定义。
医疗的本质:70%提高药效就比50%好吗?
吴辰洋
刚才小溪的分享,让我发现somehow医疗的本质和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少做医疗投资的同行一直在问,医疗究竟是技术驱动,还是需求驱动?最近技术驱动再次被提起,但是我认为,技术驱动是好的,但是重要的是这个技术能够对什么需求起作用。
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医疗领域,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每个疾病,每个适应症,每个国家它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的解决方案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千差万别。比如肿瘤,病人生存周期一定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顺着这个思路,新产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延长生存周期。
假设原本病人只能活2个月,现在用药后能活6个月,如果研发一款新药,能帮病人活12个月,这就是一个好的产品。除了病人生存周期,可能还需要关注其生存质量。总体来说,肿瘤病人的需求相对清晰,因此肿瘤市场也成为药企必争之地,目前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我们可以去看看别的疾病,比如各种慢性病。但如果你想要用解决肿瘤问题的策略来应对慢性疾病,不一定是正确的。每一种问题都需要准确的分类和细致的解析。
以诺华公司解决血脂问题的方法为例,它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径:相比于其他药物企业每月注射一次降血脂药物,诺华的产品仅需每六个月注射一次,让患者使用更为便捷。然而,这真的是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吗?在药物上市之前,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是”。然而,上市后得到的反馈可能并非如此,因为每六个月注射一次,患者很可能会忘记,同时,这也将降低医生的存在感,而这并不是医生希望的。此外,每六个月注射一次的益处可能需要六到九个月后才能体现出来。虽然这种给药周期可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问题实际上并不那么明显。
还是以降低血脂为例,目前,降低血脂的各种手段速度还是相对较慢的,虽然这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影响不大,但对于一部分正处于高危状态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位这类能够快速降低血脂的产品呢?虽然它可能只能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但可以收取更高的价格。
生命科学与刚刚小溪提及的科技领域类似,针对每一类人群,每一种病症,都需要考虑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只有真正找到差异化幅度足够大的定位,才能在这个群体中获得高溢价和高回报。
汤小溪
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诺华的故事,表面看来,把降血脂药物的注射频率从1个月降低到6个月,貌似是合理的项目。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创业者,发现一个看起来合理的项目,就冲进去做。可完成之后才发现,这个项目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其实可以利用工具,在项目早期就把stakeholder梳理一遍,挖掘出真实的有商业价值的点,明确未来路径。我觉得很多创始人在创业初期不需要太心急,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后面反而会走得更快。
工程师擅长解决难题,但容易忽略用户体验
韩成超
我是一名来自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工程师,在创业之初,我们团队总是怀有一种工程师的执念:什么事情难,我们就要去挑战。因此,当我们发现在3D打印行业中,PEAK材料的制造颇为困难,而且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之后,我们就埋头研发并最后成功实现了这项技术。然而,我们在成功之后没有对产品进行持续的迭代,误以为解决了技术难题就可以高枕无忧。
随着我们遭遇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意识到:解决技术问题只是开始,而从技术转变为产品,再从产品转变为用户体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提炼出我们解决的问题,并更深层次地解决这些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系统。
远铸智能生产的3D打印机
因此,像我一样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需要学会平衡“技术创新”与“问题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后,必须考虑到产品定价,以及客户是否愿意购买等因素。这些都是工程师在不断试错中,逐渐成为多面手的过程。
不过,在我们初步克服技术难题后,整个行业,尤其是医疗领域对此感到非常兴奋,当时知名的机构如UCSF、NIH都主动向我们寻求合作。但由于医疗领域的研发周期过长,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型企业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决定先转向工业领域。如今在工业赛道上我们的PEAK材料以及定价都得到了认可,我们又开始探索医疗领域的应用。
在两位投资人的经验里,他们见过哪些创业成功/失败案例呢?他们又会在其中总结出什么经验?而韩成超的创业故事又会是怎样的?更多干货,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听完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分享后,你觉得自己符合独角兽创始人的标准吗?
如果你得到了100万,你将怎么开展自己的创业之路?
不是开玩笑!NCTI - XbotPark GZ举办的智慧健康独角兽营第一期正式启动啦!如果你也想成为智慧健康领域的独角兽,获得100-300万的融资,就快快扫码报名吧!
为了更好地帮助您梳理自己的项目,独角兽营的报名问卷问题较多,我们建议您花2-3个小时梳理想法并填写问卷。
报名成功后,我们会认真阅读你的报名表格,并基于成功的投资经验给予你创业想法的feedback。特别优秀的团队,我们将邀请你们参加线下举办的「考察营」,成功通过考察并入孵的团队将获得100万起的启动资金。
报名要求
我们欢迎从idea stage到量产前的团队和个人报名参加。
报名截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