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区耿店村——
又见聊城“棚二代”:正在谋划乡村振兴升级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杨潇潇 吴晗 聊城报道
9月27日上午,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中共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这就是山东·聊城 | 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聊城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金秋时节,聊城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在秋日阳光照射下,像海浪在奔波。对于各地蔬菜批发商而言,耿店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被称为“鲁西小寿光”的耿店村,凭借其近20年蔬菜大棚的发展历程,取得乡村振兴“大丰收”。
1996年,耿店开始种植蔬菜大棚,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介绍,当时村里发展的都是老式大棚,老百姓也不懂种植,效益越来越低,越来越干不下去。2002年耿遵珠当选支部书记,通过各地走访学习,从种植芸豆改茬种植黄瓜,让老百姓挣到了钱,并通过近二十年的摸索,打造成了“周边村民都羡慕的村庄”。
今年4月28日,身患残疾的“棚二代”耿付征在村民以及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的祝福下,迎娶了心爱的姑娘。1990年出生的耿付征,由于自幼脊柱弯曲,初中毕业后,在临清、茌平等地从事电脑维修、销售等工作。2011年,耿店村大棚蔬菜产业兴起,许多年轻人纷纷返乡“种大棚”,并取得了收益,看到希望的耿付征也萌生了回村创业的想法。
“只2019年一年的时间,我就添置了一套楼房和一辆汽车,这只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其他一些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改变”。说起自己种植大棚以来的收获,耿付征很是自豪。不仅如此,挣到钱后,耿付征也自信了许多,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耿付征又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目前村里最年轻的党员。
“有个好事业,住上新楼房,买辆小轿车,加入中国共产党,娶个好媳妇”。这曾是耿付征在返乡创业时,给自己规划的五个目标,如今,当初目标都已完成的他,也正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生活有品质,收入有保障,配套服务好,这三个条件我们做到了,自然就会吸引年轻人回家”。耿遵珠说,如今,回村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耿店村也在逐步发展中,建设了住宅楼、养老院、学校等设施,让年轻人真正放心回乡创业。
每天傍晚,耿店社区的广场便热闹起来,跳广场舞的、带孩子玩耍的,络绎不绝。2010年,耿店村建起第一栋居住楼房,部分村民实现了“住楼房”的愿望,今年,耿店第五期楼房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意味着,不仅耿店村村民都已住上楼房,还吸引了外村居民前来居住。“住进楼里干净多了,村民都在一个小区里,平时下来拉拉呱,感觉日子越过越好了”,正在广场带孙子玩耍的耿遵良高兴地说。
“原来我们都在老房子里居住,每到下雨的时候,院子里很泥泞,现在干净多了,都住上了楼房,而且每家每户都有马桶,方便多了,以前哪想过农村能发展成这样”,耿店村村民耿付奇说,从2010年开始建设楼房以来,十一年间,耿店村一直在发展,相信未来耿店也将发展得更好。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如今,随着“棚二代”这一乡村振兴生力军的奋起发展,“人才蓄水池”也为耿店村的振兴注入活力,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未然呈现。
东昌府区任堤口村——
闲置土地咋用?聊城这个“森林村庄”提供了现成的“模板”!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郭晴雨 聊城报道
9月27日上午,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中共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这就是山东·聊城|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聊城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27日上午,媒体行采访团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任堤口村,走进省级美丽村居,感受森林村庄的魅力。
车辆经过弯弯曲曲的小路,转过弯,突然眼前一亮,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宽敞干净的柏油路、绿树茵茵环绕着房屋,近年来,任堤口村由脏乱差蜕变为洁绿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居、省级美丽乡村、省级科技示范村、省级交通安全村、省级宜居乡村、省级森林村庄。群众素质提升、村庄环境改善、治安综合治理得到提高,这个600多人的村庄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在村道上,空气清新甘甜,道路干净整洁,省级森林村庄的称号名副其实。近年来,任堤口村以“洁、净、美”环境为目标,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提升村庄面貌。
原来的村东头的污水坑通过清淤、修整、绿化,打造了独具乡村特色的月池,池内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投放了淡水鱼,利用生物净化功能进一步提升水质,池边还搭建了一条观光长廊,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休闲、观光、散步的好去处。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与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任堤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打造了VR智慧党建体验中心、党史村史馆、党群讲习所等“全景式”学习现场,打破传统教育形式,开展“党建+VR”智慧党史学习课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让党史“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村子西面的“东昌府区民间艺术博物馆”里展览着木版年画、东昌毛笔、澄浆玉泥砚台、泥塑等非遗内容,文化氛围感满满。参观人员驻足其中,默默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久久不愿离去。
环境好,生活好。任堤口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依托,整合村集体土地160亩,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甜瓜、豆角等无公害绿色产品。充分利用路边、渠边、河边、房边“四边”空闲地,栽植海棠、垂柳、碧桃等树木7万余棵,绿化面积达130亩,最大程度把土地利用起来,采用集体投入、分户管理、收益分成的模式,村民进行日常管理,按三七分成,集体得三成,村民得七成。任堤口村党支部书记还带头化身“主播”直播带货,推销甜瓜、西红柿、笨鸡蛋、韭菜等各类农副产品,扩展了销售渠道,摆脱了农副产品资源销售单一的瓶颈,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东昌府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绘就了一幅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的斑斓画卷。
茌平区小高村——
小兔子乖乖,把“致富门”打开!聊城这个村“跑”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吴晗 聊城报道
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中共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这就是山东·聊城|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聊城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小高村。一只兔子造型的博览馆跃然眼前,这也是国内首家以兔文化为主题的博览馆,馆内通过展板图文、标本展品等形式,介绍了兔子的起源、品种、养殖以及相关文艺形象等知识。
中国兔文化博览馆建于2018年3月,建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有7个主题厅,目前是国内综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科技含量最高的综合展馆。馆内有环幕、球幕影院,DIY文创区以及对兔子全方位的介绍。
馆外有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养殖兔舍,兔子赛道、野生模拟区、兔形迷宫、梦想孵化场,还有极具民间特色的欢乐农家院在吃中研学。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参观游览兔子博览馆,还能走进田野,拥抱大自然,享受采摘乐趣。
参观完兔文化博览馆,不得不说小高村的致富之道了。
小高村,曾经是黄河故道上的贫困村。如今,小高村将兔子产业与研学旅行相互结合。让孩子对于兔子的知识从无到有,从片面到全面,从书本中走到实践中,近距离地观看兔子的生活习性。一次次的合影,留住的不只是孩子们的身影,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欢乐与成长。
小兔子做出大文章,茌平初步形成了以山东汇富、茌平双运为龙头的兔子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兔存栏达到65万只,出栏215万只,兔肉产量4219吨。山东汇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聊城市肉兔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在肉兔特色产业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此外,茌平双运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利用上级扶贫资金341万元建设8座兔舍及一处占地4000平方米的兔粪发酵仓库。目前,项目已经投入生产,不但带动扶贫人口就业,而且拉动附近群众养殖致富。在茌平,小兔子成功“领”跑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临清市先锋街道——
聊城临清古桑树上长出“金疙瘩”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聊城报道
9月27日上午,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中共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这就是山东·聊城|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聊城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将以乡村振兴为主线,深入聊城特色村庄,描绘聊城乡村振兴“齐鲁画卷”。28日上午,媒体记者一行来到临清市先锋街道,探访古桑树上一个个“树疙瘩”如何成为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上,黄河干流两次流经临清,行水759年。改道后,在临清留下了13万亩的沙河地。沙河地并无神奇之处,然而这沙河地上遗留下来1万多株300年左右的古桑树上长出的一个个“金灿灿”的“树疙瘩”却了不得。如今,这片老桑树林上的“树疙瘩”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所谓的“金疙瘩”其实就是“桑黄”。桑黄的药用功效,在古书中早有记载。中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桑寄生”的描述:“桑耳一名桑黄,有黄熟陈白者,又有金色者,皆可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桑黄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
临清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的见证。2018年,黄河故道古桑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临清古桑园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在这一片翠色浓郁的古桑园,就长着颇有神秘感的“金疙瘩”。
“临清桑黄是目前能够查证到的,古书中最早记载的桑黄,谱尼报告显示临清桑黄是所有送检样品中三萜、多糖、总酚、麦角甾醇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它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第二届中国(临清)桑黄产业发展大会上,桑黄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度赞誉和认可。
临清市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如今,临清桑黄产业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叫得响的品牌产业,在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中,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2021年,临清市被中国林产业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桑黄之都”称号。
野生桑黄确实是个好东西,但由于野生桑黄产量较低,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于是,临清市联合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支由院士、教授为主的国际顶尖科研团队,探索人工栽培桑黄和桑黄立体种植的林下经济新模式,并成立了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在模拟野生桑黄生长环境下,广泛采集黄河故道野生桑黄菌株,通过科技手段筛选出适合人工栽培的优良桑黄菌株,研究人工栽培桑黄菌工艺技术。”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金力介绍,在人工培育过程中,要先将桑木段打成桑木屑,将木屑装到生长袋中,注射液体菌种,然后放置到培育库进行培育,药效和野生桑黄相当。
打造从桑黄菌种培育到产品入市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桑黄的延伸产品有桑黄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功能性食品。其中,桑黄中药饮片已在漱玉平民大药房的2300多家直营店里进行铺货销售,销量十分可观。桑黄茶、桑黄粉、桑黄咖啡等食品类产品,也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
变野生桑黄为人工种植桑黄,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变革。并且他们还研究出了“故道桑黄金一号”鲜食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过实践种植,临清探索出了桑黄和羊肚菌“双菌轮作”的种植新模式,为促使这一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公司采取了“企业+农户+回收”带动措施,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周边经济发展。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先锋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松林镇、戴湾镇、金赫庄、尚店镇六个基地。总面积突破1000亩,预计年产桑黄720吨,羊肚菌1000吨,年可实现毛收入10亿元,可带动30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
“以前只有几亩沙土地,一年收入也就1万块钱。去年种了一亩桑黄,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谈起自己的致富历程,临清市先锋办事处范尔庄村村民王瑞难掩喜悦,“今年我买了一辆面包车,又种了3个桑黄大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阳谷伏城长寿村——
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看阳谷伏城“长寿村”的浓浓幸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苏培贞 杨潇潇 聊城报道
9月27日上午,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中共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这就是山东·聊城|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聊城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29日上午,媒体行采访团来到聊城市阳谷县,体验老年人健康颐养的高水平健康产业园。
在阳谷伏城大健康产业园医养中心的长寿村,75岁的徐梅荣阿姨每天都要到书画室里练习绘画,还可以和几位有着共同爱好的老年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绘画能让我们静心养性,同时还丰富了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我们平时在一起相互切磋一下,非常开心。从这里我们获得了更宝贵的精神生活,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徐梅荣笑着说。
为丰富老年人生活,长寿村配备了齐全的文娱活动设施、保健按摩设施及养生水疗设施,同时,长寿村还设置了伏城医养中心老年大学——颐彩学院,插花、剪纸、合唱、书画绘画、品茶、小品相声等等课程供入住老人们选择。
不仅如此,长寿村定位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其中还包括老年公寓、福寿护理院、四季养生餐厅、旅居公寓、颐乐水疗养生馆等等,设置床位2000余张,为失能长者和介助型长者提供了贴心服务。
健康是养老的关键。据了解,阳谷伏城大健康产业园通过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依托三级综合标准的鲁西南医院,完善老年人全龄化医养服务,构建了全域适老化和全生命周期医养产业链,着力提升养老产业发展和老年人健康颐养水平。
长寿村里,传统的被动养老服务变成了主动健康关怀,许多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更是全方位保障老人们的身体健康。阳谷伏城医养中心副主任葛志国介绍,长寿村应用祥瑞健康智慧云大数据平台,随时掌握长者健康数据。
“长者居家每天即可检测血糖、血压、心率等体征指标,家属也可异地远程随时查看了解长者身体健康状况,确保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并给予主动关怀”。葛志国说,依托完善的三级医疗体系,伏城大健康产业园着力发展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构建全域适老化和全生命周期医养产业链,是省重点建设项目、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
“这里的工作人员态度很热情,很有耐心,也很有爱心,而且这里的环境也很好,很优美,特别适合老人居住和生活。有时让老人回家住两天,她都感觉还是在这里住的更方便。总而言之,老人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开心,她们开心了我们就放心了。”一位入住长寿村老人的女儿说。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营以及优质化服务,长寿村让入住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同时,依托三级综合标准的鲁西南医院,构建全域适老化和全生命周期医养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为入住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医养健康服务,让入住长者安心、家属放心。
东阿艾山村——
黄河岸边崛起的“明星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迟晨 廖伟 聊城报道
9月27日上午,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中共聊城市委网信办主办,大众网·海报新闻承办的“这就是山东·聊城|乡村振兴·中央媒体聊城行”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29日上午,媒体行采访团来到聊城市东阿县,看黄河岸边的小山村如何成长为生态旅游“明星村”。
山东聊城东阿县的艾山村是一处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偏僻小山村,千百年来寂寂无闻。然而,近几年,小山村乘着乡村振兴的“风浪”和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培树牡丹产业、搞起特色生态乡村游,描绘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2018年,艾山村被列为山东省首批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村。东阿县铜城街道按原貌修复了艾山南大街景观,建设了艾山记忆村史馆,让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沿黄河大堤下行,走进艾山村,村庄舒适幽静,道路干净整洁。小巷子里,青石板路砌得整整齐齐。“在村中可以看到村内的古建筑礼堂,还传承了房屋下部以石块砌墙、上部以土坯砌墙、屋顶为木结构的冬暖夏凉的黄河沿岸特色民居建筑风格。”艾山村党支部书记姜大鹏说。
近年来,东阿抓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艾山景区,艾山山体公园、精品牡丹园、民俗旅游村、黄河鹊楼、露营公园项目依次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垂钓池、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了当地旅游服务功能。
从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小村转变为省级美丽乡村,艾山村的大变化,离不开特色产业——牡丹花。在艾山风景区园区内,随处可见种植的“黄河牡丹”系列品种。盛开时节,700亩油用牡丹、300亩采摘果品、百亩精品牡丹及百亩芍药等各式花卉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每年4月,牡丹花盛开,观光节开幕,艾山村也渐渐热闹了起来。”姜大鹏介绍,艾山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黄河文化,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已成为集黄河风情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艾山名片”,逐步形成了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振兴“山东样板”。
艾山村依然在变。如今,“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在聊城全面起势,也给东阿艾山村带来一场巨大的蝶变效应。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东阿大地徐徐展开,东阿正在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聊城篇章”贡献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