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天华别样红
◎星沙时报记者 唐建兵 吴婉沁
暑气渐升,长沙县天华山下,平坦开阔的县道串起村落屋舍、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竹篾文化馆、桃林田野,也将青山和城市紧紧相连。
山下的人们将当地特产制成文创产品、农家菜品捎给来客,鼓起了腰包;远道而来的青年人将派对、集市开进山窝里,醉心于自然,成为新天华人。绿水青山之间,欢声笑语一片。
从灰头土脸到绿水青山、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从省级贫困村到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天华山风景秀丽,绿树苍翠,仿若一幅生态画卷,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均为青山铺镇供图
6月13日,记者随长沙县委宣传部调研组来到青山铺镇天华村,从62年前刘少奇同志蹲点旧址出发,重温天华调研故事,重走求是之路,探寻这片红色热土薪火传承求是精神,开创农文旅融合新路径,让乡村经济迸发新活力的密码。
青山更青
生态复绿谱写“致富经”
十年前,背靠青山的天华村,不把青山当美景,而是发展起红红火火的“石头经济”。
在村民眼中,石头就是宝贝,矿山就是金山。然而,过度开采石料不仅造成了生态破坏,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打开窗户,风一吹、沙子飞,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村里镇上每日投诉不断。”村党总支书记陈尧回忆。
矿山有开采完的一天,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经过县镇、村企、企农深入讨论,流淌着“求是”基因的天华村,敲定了以“生态复绿+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青山铺镇党委政府按照“一矿一策”的整改要求制定方案,全力开展矿区整改工作。
找到出路的天华村,第一件事是关掉采石场,清运库存的余料,拆除砂碎石加工线。
同时开展客土喷播植草工程,覆盖面积47901平方米,完成乔木种植595株、灌木种植1812株……2020年,3个矿区全部清退,“矿山”恢复“青山”。
山村换新颜,求是天华迎来“新风貌”。
天华山旅游景区以新形象面世:万年松、望麓台等天华八景争奇斗艳,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求是调查小道、青山营地等一批乡村文旅新地标形成招牌。2022年12月,天华山旅游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以往在矿山打工的村民下了山,在家门口种起了荷花,开起了农家乐、超市,迎接八方游客,谱写出新的“致富经”。
修缮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是天华村开创红色文旅的起点。
底蕴更红
挖掘资源携手“奔富路”
早上9时,天华山脚一栋南方旧式土砖青瓦房传来阵阵喧闹,成群结队的党员群众在这里参观拍照,留下研学的足迹。
这栋青瓦房便是“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现已是村里红色研学新路线的起点,平均每周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作为场馆创始人及负责人,杨义见证着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的变化:“2011年建馆之初,我们一笔一画将材料抄下来贴在墙上,再蒙一层塑料纸。现在有了展板、视频、课堂、路线,红色文化从纸上‘规划图’变成立体‘实景图’,真正走进了人们心里。”
修缮刘少奇天华调查旧址是天华村红色文旅的起步,也是村民发扬求是精神、激励创业干劲的重要转折。随着刘少奇天华调查史实陈列馆的开放,天华村逐渐有了名气,不断迎来参观游玩的团队。
“以前的天华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水利设施落后,田里种不出粮食,村集体经济乏力,也找不到一处可用来建设旅游设施的村集体组织建设用地。游客来参观一圈,饭都没地吃就打道回去了。”陈尧向记者翻起了“旧账”。
红色文旅刚有些苗头,就要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泡汤?支村两委通过走访调查,决定发动村民共建共享和美家园,村民彭怀郡第一个让出了家里的闲置杂房:“让给村里搞建设,不收钱,建得好有成效再收租金!”
彭怀郡的期待没有落空。他礼让出的杂屋摇身一变,成了村民游客必打卡的“文书塘乡村客厅”。此后,“礼让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空置房、锯木房、杂物间……村民以前五年免租金、第六年分成的方式自发捐出9套闲置房产,改造成为现在的竹篾文化馆、咖啡屋、餐馆、书屋……
村民捐出闲置杂屋,改造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书塘乡村客厅。
今年4月12日,天华村引进专业团队运营文旅产业,将红色资源、本地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串珠成链。走一次调查小道、听一堂红色党课、开展一次田间地头调查走访……刘少奇同志调研时提出的农家“十个一”目标被拓宽开来,成为了天华山旅游景区“特色十个一”打卡产品,游客“抱团”而来,盘活了“红色经济”。
“今年,乘着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东风,我们两个月接待了200余个团,游客可以在村里待上一整天。不到半年时间,接待人次快接近去年全年接待量。”算起如今的“新账”,陈尧喜笑颜开。
2021年,天华村获评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去年,村集体经济达到51万余元;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增加20万元以上。
天华村发展红色文旅,将本地资源、红色场馆、非遗文化串珠成链形成研学套餐,吸引游客“抱团”参观学习。
经济更潮
新老村民点亮“共富梦”
星光璀璨、乐声四起、露营烧烤、舞姿摇曳……6月的第一个周末,天华村“火”出了圈。
位于大沙里组的漫坡营地持续两天举办乡野露营集市,吸引超70家商户聚集,艺术、潮流文创和传统文化在这块草坪上实现深度融合,为这个山坳里的小乡村吸引了一群“新村民”。
天华村发展露营经济,举办乡野露营集市,大批远道而来的城市青年人在这里狂欢,成为天华“新村民”。
三年前,海外留学归来的温颖卉婷带着“打造一个‘新村落’”的想法落地家乡长沙,经城区、乡村多方考察,最后将目光落在了天华村大沙里组。
“这里不光有秀丽的自然环境、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共建共享新农村的理念。”温颖卉婷团队与青山铺镇、天华村一沟通,双方想法不谋而合。
很快,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漫坡营地项目,双方结成村企深度合作模式。
政府为企业解决流转用地、修建村道等问题,企业为乡村引入文创艺术品牌、解决部分村民用工,将村里不为人知晓的土菜、土货带出村门,打造“露营经济”新品牌。
村民李宁对镇村发展文旅产业赞不绝口。在星沙开货车的他今年回到家乡,把客厅改造成小超市,日营业额超2000元。回想起一周前的露营集市,他笑得合不拢嘴:“两天卖水卖冰激凌收入超万元,期待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希望天华文旅品牌打得更响!”
李宁的期待,也正是天华村支村两委正在调研的课题。
“全村只有一家民宿,如何让游客这里待上两天一晚?农产品产销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如何打造品牌?露营经济如何持续火爆?”陈尧在欣喜之余,开始思考未来更长远的路。
刘少奇同志蹲点调查的18天,凝聚着国家领导人访贫问苦的足迹与求新求变的智慧。这种精神也传承在如今的青山铺。
谈及农文旅融合前景,青山铺镇主要负责人脑海中有明晰路径:“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天华红为基底,以洪河绿为依托,以葡萄紫为引擎,抓住全镇红色文旅、万亩良田、葡萄园几个支柱产业,瞄准‘乡村振兴示范镇、文旅融合示范镇’的定位,探索出‘红色产学研、绿色农文旅、生命共同体’的乡村振兴‘青山’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自然风光与红色精神在这里交汇,诗和远方在这里辉映。青山更青、底蕴更红、经济更潮,景美、人美、产业美,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记者手记
天华村,“乡野都市”。
青年人垂爱这里,拥抱自然,感悟艺术,自发来当“新村民”;老乡回归这里,农文旅产业勃发,处处都是创业新生机;村民依恋这里,青山苍劲,河水澄澈,仿佛生活在一幅山水旖旎的生态画卷中。
一个昔日的落后贫困村缘何发生蝶变,令人向往?天华经验告诉我们,乡村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
百业待兴,就从历史文化挖起,开发红色文旅品牌;产业落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壮士断腕转型升级;用地受到制约,发动群众力量,盘活闲置资源;加快共富,引进年轻团队,让经济迸发新活力……
以调研开路,以调研开局。在走访中,调研组看到发展的路径,也触摸到阻碍的瓶颈;景区用地面临制约、农产品产销未形成规模化、露营经济需稳中求进……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出去都是办法,天华人薪火传承求是精神,这一法宝,也一定会指引他们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富之路。
此刻,天华山脚下,求是求变的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的故事”不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