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在西安举行,正式开启了为期7天的主题采访活动。
介绍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陕西省政府、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近年来全国及陕西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陕西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系统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2023年,陕西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7.3%,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上一年减少126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增加0.61%、达到70.15%。2023年陕西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2.38%;有序实施渭河、泾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加快建设重大调蓄防洪工程,引汉济渭实现先期通水,坚决守护黄河安澜。
2023年,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达95.4%,连续两年总体水质达优,优于全国黄河流域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2年全线达到Ⅱ类,在黄河流域中下游5省中位列第一。十年来,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保障了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安康瀛湖、汉江汉中段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美丽河湖优秀(提名)案例,陕南三市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3个,在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接下来的7天时间里,来自中省多家媒体的百余位记者将深入西安、渭南、安康、汉中、延安、榆林、宝鸡、咸阳等地进行调研走访,通过实地采访和报道,生动呈现百姓身边的新变化、新收获,传递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好声音、好故事。
洗车、绿化灌溉、景观补水
西安再生水利用居全国前列
污水处理后能干什么?在西安,从污水处理厂流出的再生水除了不能饮用,很多领域都用上了,这让西安在再生水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6座再生水洗车点
年洗车超10万辆
用好再生水,润泽一座城。
6月20日下午2时许,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西安市朱宏路北段一座再生水利用示范点,市民赵先生等人正在自助洗车点洗车。
“在这里洗车不仅不用排队,而且很实惠。”赵先生说,这里有10台自助洗车机和一台全自动洗车机,基本是随到随洗。
“这里的水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再生水,洗一次车只需花10元。”赵先生说,自助洗车机上配有泡沫,可以扫码支付,使用非常方便。他说,清洗一辆汽车大约耗水20升左右,真正做到了高效、惠民、节水环保。
用再生水洗车不用担心车辆会受损吗?赵先生说,他之前也有这样的担心,后来专门咨询专业人士,才知道经过处理的污水水质达到准IV级标准(我国地表水质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I类标准最高,V类最低,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洗车没有任何问题。
在此洗车的侯先生说,在这里洗车很划算,他专门给自己办了一张卡。
西安市清远中水有限公司再生水宣讲员宋嘉豪介绍,再生水利用示范点于2022年6月完成建设,是西安市6座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点之一,“西安全市6座再生水综合利用示范点累计使用再生水超10万吨,年服务社会车辆超10万台。”宋嘉豪说,西安水务集团在西安全市共设置再生水取水栓113处,服务再生水用户超60余家,累计销售再生水2.39亿吨。利用范围覆盖市政杂用、绿化灌溉、景观补水、工业利用等多个领域,为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西安湖蓄水量150万立方米
1/30是再生水
“以前大家说起草滩,叫作‘草滩有三宝:蚊子苍蝇草’,大家能看到现在的西安湖,就是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湖泊,现在是水清天蓝,绿树成荫,鸟飞鹤舞,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市民结伴而来,游人络绎不绝。”
6月20日下午3时许,在西安湖畔,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综合科王宜军介绍,西安湖位于西安城市段渭河南岸,机场高速桥西侧河道滩地内,西临渭河城市运动公园,东接机场高速桥,北望五陵塬,南依渭河生态长廊带,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0.8公里,湖区平均水深2米,最深可以达到6米,总面积3000亩,生态水面面积1500亩,是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湖泊。
“湖里的水有相当一部分是再生水,每天从草滩污水厂为湖区补水大概在2万立方米至7万立方米左右。”王宜军介绍,西安湖是西安市渭河滩区治理项目之一,于2013年3月开工,利用原有废弃砂坑,因地制宜,聚沙成岛,聚水成湖,形成水域。
2016年8月,为进一步提升绿化效果,西安启动了西安湖提升改造工程,新建亲水环湖步道6.69公里、引水管道3.6公里、节点广场等基础设施。
“为进一步改善水质,湖区种植了水葱、水烛、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放流了锦鲫、锦鲤、鲢鱼、鳙鱼等鱼种,通过水生态系统构建,让中水在湖区内得到二次净化,最后从西安湖东北角溢流汇入渭河。”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业务科科长王锦鹏介绍,注入西安湖的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经过循环后对鱼类和鸟类没有影响。
他说,西安湖的总蓄水量约为150万立方米,每天注入的再生水平均为5万立方米,约占整个湖水的1/30。
“整个湖区的水质整体置换需要一个月,最后溢入渭河。”王锦鹏称,西安湖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渭河城市段滩区生态环境,与渭河城市运动公园、芦苇湿地融为一体,构成生态、休闲、观水、看绿的整体功能,也被誉为“化污水为清流,注湖泊而生美景”的水生态修复典范工程。
再生水利用
西安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但也面临西北内陆资源型缺水的现实挑战,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近年来,西安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标对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新时代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笃行治水促发展,依法兴水促改革,以水为“笔”,奋力谱写水蕴长安、治水惠民新篇章。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全国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国家及部级荣誉8项,省级荣誉14项……
2017年,西安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以黄河流域最高分通过国家验收,经验在全省推广。2021年,历时4年努力,西安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3年,西安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成绩位列全国优秀单位第一名。全市用水总量21.31亿立方米,较省控指标24.76亿立方米节约3.4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连续9年完成省控指标。
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西安鄠邑区用艺术“点亮”乡村
艺术和乡村如何碰撞出火花?6月20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西安市鄠邑区,中省媒体记者走进蔡家坡村、栗峪口村,深入了解探索农业文明与当代艺术相互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典型案例。
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
蔡家坡村从贫困村“变身”艺术村
蔡家坡村地处秦岭山脉北麓,距西安市区50余公里,2018年以前,蔡家坡村还是贫困村,村民依靠种庄稼和外出务工谋生。如今,这里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年有数十万人来到这里度假休闲、喝咖啡、听爵士乐,在青山脚下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蔡家坡村的改变离不开“关中忙罢艺术节”。2018年,当地政府联合西安美术学院在蔡家坡村发起了“艺术乡建”,利用关中平原的“忙罢会”发起了“关中忙罢艺术节”,借此改变村民生活。之后又引进“艺术村长”,以文艺赋能乡村,逐步将蔡家坡村打造成集展演、文创、旅游于一体的文艺村落。
“文艺范”的蔡家坡村火了。大批游客的到来,也让这里发展出民宿、文创制造、乡村悠闲游等多元致富产业。6年来,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蔡家坡村打造了美好生活服务中心、终南剧场、乡村书屋、艺术村长之家、听风民宿等新业态、新场景、新空间,让更多人共赏秦岭生态之美、共享秦岭生态红利。游客陈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蔡家坡村已经成了他和不少朋友度假休闲的首选地,“在这里感受到了艺术为乡村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能给游客带来非常新奇的乡村旅游体验。”
自2018年以来,蔡家坡村连续举办6届“关中忙罢艺术节”。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介绍,“关中忙罢艺术节”活动,借助终南山丰富的自然与历史资源,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用艺术激活忙罢节庆传统,带动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全面提升,走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据统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1.8万,人均年收入达22918元,2023年接待游客51.6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0万元。
艺术+乡村+咖啡
栗峪口村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鄠邑区,“文艺范”的不止蔡家坡村,一条“文艺8号公路”串联起周边栗峪口村、栗元坡村等多个村落,都搭上了文旅产业的快车,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携手前行。
栗峪口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土锤咖啡馆,坐落在风景如画的秦岭脚下。土锤咖啡的主理人王绘婷是一名海归博士,2022年,她将村内闲置石粉厂打造为一个融接待、图书、展览、文创等业态于一体、配套咖啡简餐等商业空间的“热门地标”土锤咖啡馆,并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让村民们享受新业态带来的红利。
“让全村人都喝上咖啡”是乡村创业客王绘婷的梦想,这句话也写在了咖啡馆门口的白墙上,引人注目。“艺术+乡村+咖啡”的理念,让土锤咖啡一开业就大受欢迎。
走进咖啡馆时,咖啡师宋迺红正熟练地操作着咖啡机,一杯精致的拉花咖啡很快呈现在顾客面前。像宋迺红这样的村民都是当地的农民,平均年龄40岁,如今已“化身”咖啡师,制作出的咖啡风味不逊于大城市咖啡店。经由她们调制的产品,也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老嫂子咖啡”。
“土锤咖啡”的火爆出圈,成功激活了栗峪口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了扩大影响力和规模,我们的创始团队又打造出‘剪鸭村’这一新品牌,吸引更多村民和青年创业者共建乡村。”王绘婷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乡创客”在栗峪口村扎根创业,广式早茶店、新式茶饮店等网红店铺陆续开业,栗峪口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介绍,依托自然人文资源禀赋,栗峪口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23年,村人均年收入为2.39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2.6万元,全村年综合经济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永辉 白仲夏 陈有谋 李小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