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花儿 · 上寺”田园综合体亲子牧场。 记者郭军鸽 摄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 贾梦妍 郭军鸽 牟敏报道)如今,漫步乌鲁木齐涉农区县,集中连片的农田机械来往穿梭,田园综合体农旅结合促增收,植物工厂里蔬菜水果四季常青,实现红薯产业化发展……农村产业花盛开,乡村焕发新活力。
三年来,乌鲁木齐市以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大力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一批家庭农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农副产品加工园加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田园综合体走出致富新路子
依托旅游兴疆战略,乌鲁木齐市以农旅结合为思路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通过建田园综合体等形式以农兴旅、以旅促农,既让美丽农村入画来,也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
可以赏花观景、采摘果蔬,还能体验田园摄影、草坪野餐,还可以在游乐广场嬉戏玩耍,到休闲庭院吃一顿农家饭,去咖啡店品尝一杯咖啡……这里就是乌鲁木齐县永丰镇上寺村打造的“花儿 · 上寺”田园综合体项目。
诸多旅游元素的汇集,让“花儿 · 上寺”田园综合体建设脱颖而出,为上寺村带来了别样生机。“仅今年营业的63天时间,村民累计经营收入就突破110万元。”上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红贵说。
作为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重点品牌之一,自去年起,上寺村以花卉制种为契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条为依托,打造集农业、休闲、民俗、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们引入商管团队进行专业品牌运营,今年就带动了全村及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永丰镇副镇长张继东说,在田园综合体品牌带动下,仅永丰镇周边餐饮一项,收入同比提升超过40%。
在游乐广场经营游乐设施的村民丁春秀,以28天收入6万元,成为全村游乐设施经营项目冠军。“随着田园综合体建设逐步完善,游客会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丁春秀说。
植物工厂蔬菜水果四季常青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通过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打造了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使设施农业生产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新联村,新疆紫晶川梭高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新疆首家智能LED植物工厂内,生菜、小白菜、小番茄、小黄瓜等蔬菜水果可以365天不间断产出。营养液就是土壤,LED灯就是阳光,加之植物工厂高度洁净,蔬菜无需清洗即可食用。新联村村民金立娟种植蔬菜30多年,如今是植物工厂的工人。
“这里让我们这些农民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金丽娟说,这样种菜不仅省事,而且产出来的农作物没有病虫害,产量也高,“这可是农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LED植物工厂负责人张世泽说,植物工厂在新疆前景广阔。免洗即食蔬菜生产销售稳定,张世泽又利用植物工厂技术培养人工虫草。目前,用人工虫草加工而成的蛹虫草冻晶粉已经销往东南沿海的不少城市。
“我们也将把这种栽培模式运用到更多传统的蔬菜大棚。”张世泽说,设施农业将改变农民传统的劳作模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都市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乌鲁木齐市紧紧围绕市场,做精做美休闲农业,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春夏秋冬四季,寒来暑往常鲜。如今,想吃新鲜蔬果,不少首府市民会驱车前往达坂城区。这里不仅有享有盛名的天山雪菊、新疆面积最大的食用百合种植基地,还有乡野美景和口味纯正的农家饭。赏景、聚餐、采摘,保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达坂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晓兰说,达坂城区借毗邻都市的区位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秋季的达坂城区西沟乡,田地里硕果累累,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徜徉在水磨村,木栈道蜿蜒延伸,溪流潺潺流淌,别有一番景致。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水磨村修建了停车场,整修了怪榆谷磨河景观带,家家户户种树、种花。
“夏天人才多呢,道路两旁都停满了车。”村民马建勇发现商机,辞掉工作回村开了家农家乐。“去年收入10多万元。”马建勇说,今年村里改造提升了基础设施,还要再开十几家农家乐,他打算扩大规模让农家乐四季常开。
让一产变三产,达坂城区通过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为更多当地百姓打通了致富路。2019年,达坂城区设施果蔬产值50余万元,带动200户农户,户均纯收入2万余元。
农业产业基地大有作为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业,红薯种植面积2.65万亩……”这是10月17日召开的中共米东区第二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对米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结。
依托2.65万亩红薯种植,米东区已建成首府规模最大的红薯基地,实现了新品种引进、机械化种植、统一销售为一体的红薯产业化发展。
这两天,在长山子镇万家梁村,乌鲁木齐万里农情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刚正忙着带领社员们将刚收获的红薯放进保鲜库,并积极联系内地市场。
李刚的合作社与其他合作社联合,种植红薯万余亩。按照机械能进场、种植成规模的思路,目前已实现灌溉、铺地膜、除草、收秧、收获机械化。
去年开始,米东区还建成了红薯新品种实验基地,已引进34个新品种,其中3个品种试种300余亩。
农户抱成团,销路也打开。李刚说,因为有品种和规模优势,他们与新疆和内地的农产品批发企业签订了协议,今年已有近千吨红薯销往北京、四川、湖北等地。
去年开始,李刚带领种植户大力发展红薯保鲜储存,能销售到来年5月份。“现在地头销售一公斤2元左右,如果行情好,春节前后能卖到3.5元一公斤。”李刚说。
种植户冶清军种了300余亩红薯,地头销售加上保鲜存储,每亩地收益2000多元。他说,种了30多年地,如今尝到了连片种植、抱团发展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