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乡村环境导向开发EOD论坛上,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农村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农林大学农村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商达公用环保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展望教授作了题为《乡村环境价值产业开发 “碧水渔仓”项目模式实践》的主题报告。
郑展望教授
今年恰逢“千万工程”20周年,在乡村振兴、碳中和的背景下,“千万工程” 在致力于生态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振兴,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长江禁捕、海岸禁捕、推塘还田等因素,水产养殖行业受到影响,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开放养殖、网箱养殖、直流陆基养殖等面临标准化程度低、污水排放量大、尾水不处理环境污染大、产品药物残留高,品质低、投资相对较高等缺点。
设施渔业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生态优先、生产集约和协调发展,是实现水产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设施渔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优选项目之一。
“碧水渔仓”乡村生态产业
商达公用陆基养鱼升级版--“碧水渔仓”系统包括三水(原水、循环水、尾水)处理系统、智慧养鱼系统、生态循环系统3个子系统,利用EEM菌技术,提供优质质流动活水,健康管理的同时进行尾水循环,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在线管理,具有标准化、高效化、绿色化、智慧化等特点,可实现集约、高产、生态、安全养殖。
“碧水渔仓”特点与优势
「高效化」:高密度养殖、土地集约、水资源节约、劳动力节约;
「生态化」:绿色健康、鱼产品碳标签、渔光互补、稻渔共生,尾水资源化;
养殖尾水处理——池塘和河道生态植物浮床生态工程净化
渔光互补——绿色低碳能源系统
「智慧化」:碳标签溯源、智慧养鱼平台、订单式生产;
智慧化平台
「共同富裕」:三金(薪金、股金、租金)收入、强村公司+供销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生鲜+预制菜产业、冷链物流、文旅、研学等。
技术支持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门技术活,商达公用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院院长、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鹰院长联手,将其 30 年的养殖经验与商达公用20多年的水处理技术强强联合,实现好水出好鱼。
1、设施渔业领头人
刘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大连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杰出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主要从事设施水产养殖环境工程与智能装备研究与应用,发表文章 250 余篇,著作 7 部,授权发明专利 40 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 9 项。
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设施渔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1月15日由教育部批准设立(教技司[2019]37号的文件)。实验室以服务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面向学科前沿,聚焦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以设施渔业关键基础理论创新、现代渔业设施与装备技术研发和创制、设施渔业标准与规范制订、设施渔业技术示范等为核心任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开放性技术平台。
2、双院士水处理团队
商达公用院士工作站
商达公用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院士工作站,以微生物技术与工艺为核心,在高效微生物功能菌剂开发和发酵强化工艺及成套设备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团队包括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伦世仪及陈坚两位院士,伦世仪院士为我国发酵领域的第一个院士。江南大学是中国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地,也是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发酵工程学科)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
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围绕FAAO工艺及设备、高效脱氮菌、基因工程菌(农旅废水)、发酵强化工艺、循环养殖水处理菌剂等技术研发方向,形成5篇专题报告;分别针对环境净化(高难度农村污水和黑臭河道等)、资源化利用和循环水养殖市场(EEM菌)拓展,进行了2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工作站运行期间,共获得12项专利授权,其中包含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惠民计划、浙江省重大等12余项科研项目。
“中心厂+前置仓”模式
该模式以“下游渠道及终端消费客户为导向”的商达公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以年产超万吨级别大型渔仓为中心厂,以物流半径1000公里为辐射圈,以下游渠道及消费群体聚集城市群为节点构建前置渔仓,形成完整的渔品仓储物流网,支撑“次日达”、“当日达”,保障渔品品质(新鲜度)的重要体系。
“中心厂+前置仓”模式
赋能EOD
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未来一个阶段内的重要业务模式
基于项目实践的EOD模式,通过融合化和一体化来实现产业反哺,缓解项目资金问题,减少政府债务负担,充分将绿色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筹。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增加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带来生态效益;科技引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当地税收,带来经济效益;为退塘还田而失业的渔民,提供二次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带来社会效益;与农业相结合衍生渔菜、渔稻共生经营模式,形成绿色低碳产业联动,进一步降低碳足迹;与乡村旅游业携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渔游产业,丰富地方文化元素,为EOD环境+产业开发模式赋予新动能,共同推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