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822户,家家种苗木,
200多名营销人员遍布全国,
村内外种植基地近5000亩……
在花木之乡新街街道,
上世纪60年代初就出现苗木的双圩村,
如今墙内开花墙外香,
形成了产、销、
工程、养护为一体的产业链。
随着新生代苗木人的崛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闭环模式,这个老牌苗木村正焕发新活力。搭上“数智快车”,花木产业已成双圩富民兴村之花,年销售额达数亿元,其中线上销售占比为六成。
辞职创业
“苗二代”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时至盛夏,暑气逼人。头戴蓝色遮阳帽,站在苗圃地里修剪松针,陈卢很快就大汗淋漓。
待到太阳渐渐落山,他打开喷水装置,水流从每棵树下喷涌而出,浇灌在树根附近。而一些新栽种的苗木,树冠处也有喷淋装置,均匀洒出细密的水珠。
“喷出来的是河水,这里有近400棵苗木,如果用自来水,既浪费水资源,成本也很大。”今年38岁的陈卢,是个阳光、开朗的“苗二代”。这个占地11亩、位于瓜沥镇中栋国际花木城附近的苗圃,只是他家苗木生意的百分之一。
其父陈宝玉由于重视优质苗木种植技术,经营的杭州帝博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不断壮大,不仅在萧山新街、瓜沥、益农等地种植苗木,还把触角延伸到了绍兴嵊州,苗木总面积达1000多亩。
2008年,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毕业,学金融专业的陈卢进入了银行系统。虽然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很体面,但他本性不拘小节,上了一段时间班之后,觉得每月赚固定工资不符合自己的志向,生活又很单调枯燥,因此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身处苗木强村双圩村,加之父亲做苗木生意已经几十年,陈卢自然而然选择了从苗木生意入手,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也能帮家里拓宽销售渠道,于是25岁的时候,他辞掉银行工作,正式踏入了这一行。
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开始和苗木打起交道的陈卢,苗木种植之路走得稳妥顺利。但年轻敢闯的陈卢并没有安于现状,雄心勃勃想做出不一样的事业。
“我们现在不仅种灌木、乔木,也种造型树。”在中栋国际花木城附近的苗圃里,黑松、罗汉松、赤松等造型树比比皆是,每棵价格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元。在陈卢看来,打造精品苗木,专攻高端客户,走差异化竞争,才能走得更远。
打开陈卢的手机,微信列表里满是红色的小圆点,10多个苗木交流群里,求购和销售信息不断在刷屏。“我靠着一部手机,就把苗木卖到了多个省市,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其中,不少是大客户、老客户贡献的。”
子承父业
优秀“后浪”们不断涌现
深夜12点,手机设定的闹钟将郑国钢唤醒。翻身起床,军人出身的他没有丝毫拖沓,开车来到进化镇一处苗木地。由于夏日白天太热,他选择在晚上起苗,天亮装车,将满满一车红叶石楠、金边黄杨,发往安徽滁州一知名房企在建楼盘。
已过不惑之年的郑国钢,2001年从南京退伍后,同样子承父业,成了一名心怀梦想的“苗二代”。由于踏实肯干、诚信为本,他注册成立的杭州嘉景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做得风生水起。
近年来,郑国钢通过观察,发现线下客户增量太慢,而要发展新客户,就必须拓展线上渠道。他几乎把现存的电商平台试了个遍,最后通过朋友推荐和自己不断对比,决定把批发这一块放到碧彩商城和顺茵招采上来做。
“这两个数字平台,分别对接物业与地产。”郑国钢透露,目前虽然是苗木销售淡季,但仍有不少订单发来,只是金额不大,以养护补种为主。再过2个月进入销售旺季,一般以工程为主,销售额可达到100多万元。
在双圩村,陈卢、郑国钢只是众多新生代苗木人的缩影。
“奋勇前行的双圩村苗农,早已带着新街苗木跑遍全国各地。”双圩村党委书记戚世泉颇为自豪地说,以管家昶为例,1987年他就进军上海,现在承担着上海20多条马路的绿化种植、养护任务,被浦东新区评为新区建设功臣。这份传承已如星星之火,传到了第三代。
在苗木前辈的引领下,双圩村“后浪”们不断涌现,成绩斐然。
具有园林一级资质的杭州汇达绿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庆,绿化工程遍布全国各地,不少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及鲁班奖;杭州汉风园林有限公司王海祥,长期与房地产公司配套,每年工程量总额达1.5亿元;浙江博尊建设有限公司赵国强,把销售触角伸向广东、海南,成了浙江花木在南国的名人……
他们的奋斗故事,被载入村花木文化展陈室,将激励一代代双圩人开拓进取,在同奔共富路上,点燃更多创业干事热情。
同奔共富
苗木产业提升幸福生活指数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广大苗农来说,方便灌溉尤其重要。
走进双圩村,映入眼帘的除了成片苗木,还有北塘河的清波,以及纵横交错的沟渠。全村建有4个配水泵站,依托现代科技,泵站安装了4套智能化设备。
“它们可先进了,能够实现移动端远程控制、视频监看沟渠配水工作。”在位于村委一楼的智治工作站,网格员小徐拿起手机,简单操作后,与沟渠相连的泵站配水情况,清晰地显示在眼前的大屏幕上。
“苗木生产是我们村的主要产业,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戚世泉坦言,为了使村民在地上产出的各类苗木“送得进、运得出”、种植用水“灌得上、排得出”,近年来村里重点抓好路、渠、沟的配套建设,切实为村民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
作为新街花木的发源地,目前双圩村辖区种植面积就达1300余亩,涉及常绿乔木类、花灌木类、地皮植物类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种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产、销、工程、养护为一体的产业链。
据统计,双圩村有从事苗木营销人员200余名,外地从业人员近千人,创办花木企业25家,拥有一级园林资质企业1家和三级园林资质企业5家。同时苗农还积极拓展区外、省外基地,总面积超过3500亩,有力地促进了苗木产业良好发展。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闭环模式,发展苗木产业提升了双圩的幸福生活指数,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匠人之心也绽放为富民兴村之花。
“继去年通过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验收,今年我们村又被列入示范村名单。”展望未来,戚世泉踌躇满志,他将抓住机遇,把苗木产业做好,设计更多能落地的“未来场景”,为村民群众创业增收提供更好的服务。
【采访手记】
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直以来是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印象。思想活络、敢闯敢拼的双圩人,在市场中发现商机,一改传统农业落后的面貌,并将其提升为增收致富的产业。
虽然几经沉浮,但双圩村始终锚定苗木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优化树种结构,提升苗木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搭乘“数智快车”,拓展电商板块,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奋力奔跑,勾勒出民富村强的美好图景。
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如今苗木种植这一传统农业,已在双圩村焕发新生机。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新街花木的发源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文/首席记者童志辉
摄/记者周煜程
制图/俞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