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豌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仅秋播豌豆年种植面积就超过260万亩。多年来,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何玉华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曲靖市农业科学院唐永生研究员为首的我省食用豆研究团队刻苦攻关,下沉一线做实科技支撑,为云南豌豆产业健康发展倾尽智慧和力量,使小豌豆真正成为助推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小金豆”。
山区增收的“致富豆”
清晨7时,玉溪市易门县铜厂乡底尼村委会农产品交易市场就已热闹起来,一筐筐碧绿喜人、籽粒饱满的新鲜豌豆让空气中充满了清甜的气息。“这里每天的交易量大约100吨,多的时候130多吨,近期每公斤均价3元多,高的时候5元多,农民种豌豆收益还是可观的。”从1月初豌豆开始上市就奔忙于各个交易市场收购豌豆的武增会介绍,收来的豌豆通过分级、装箱后将发往贵阳、成都、长沙、武汉等地,由于甜脆可口、新鲜生态,这些露天种植的小豌豆在各地供不应求。
“底尼地处冷凉山区,全村9200多亩土地中有7500多亩种豌豆,占比在80%以上,全村豌豆年产量550万公斤,年产值达1900万余元。”在底尼村党总支书记普朝宏看来,小豌豆是村民们脱贫增收不可或缺的“小金豆”。这些年来,通过采取科学选种、统一管理、集中交易等措施发展豌豆产业,不但群众有了更好的收益,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喜的增长。
在底尼村委会六腊姆村小组的山坡地里,村民杞绍卫正忙着采收豌豆。他算了一笔账:“家里种了6亩多豌豆,大概可以收获6吨,按均价3.5元计算,能卖2万多元。”他告诉记者,村民们通过种豌豆赚了钱,盖起了新房,不少人家还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进成研究员介绍,玉溪市豌豆年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鲜食豌豆市场价格总体稳定,逐渐赢得了广大山区农户的认同,成为山区农户种植规模最大、销量最多、参与面最广的主要蔬菜作物。
“玉溪是我省鲜食豌豆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之一。在保山、楚雄、大理、曲靖等地,鲜食豌豆产业欣欣向荣,在山区农户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何玉华介绍,目前我省豌豆亩产值平均在3200元左右,高的超过4000元,不但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创新加持的“科技豆”
底尼村委会大村村民拔正向家种的2亩多豌豆长得稀稀疏疏,豆荚结得不多,籽粒也不够饱满。一问,原来是去年10月初播的种。山地贫瘠,加上开花结荚期刚好遇上低温冻害,雨水也不充足,所以影响到了产量。杨进成现场支招:今年推迟10多天播种,这样开花结荚期就可以避开低温冻害和干旱。
调查发现,由于多年连茬种植,我省引种的“台湾长寿仁”、“长寿仁88”等豌豆品种退化严重,还有很多农户未能有效防控病虫害,导致豌豆病斑虫斑多、豆荚短,或因种植密度过高,荚小粒瘪,不好卖也卖不上价。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为了这粒小豌豆,何玉华、杨进成等食用豆类专家甘于寂寞刻苦攻关,奔忙田间开展服务,着力于解难题破瓶颈,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推广面积增长迅猛的“云豌18号”是何玉华团队选育的、用于生产鲜食籽粒的优质豌豆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白粉病,荚质硬耐储藏运输,鲜籽粒口感鲜甜,近5年来在省内外每年推广种植10万余亩。目前,何玉华团队已构建起我国类型齐全、数量最多的豌豆、蚕豆种质资源库,同时利用SSR标记构建了栽培豌豆核心种质库,并成功开展了种质评价创新、基因发掘和新品种选育。随着“云豌18号”、“云豌1号”、“云豌4号”等“云豌”系列豌豆品种问世推广,豌豆种业“芯片”取得突破,云南成为我国通过国家登记蚕豆、豌豆新品种最多的省份,目前登记品种达70余个,且类型丰富,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优化和改良传统栽培模式,一系列豌豆生产技术模式形成并应用于生产,节本增效明显。例如,旱地鲜食豌豆免耕套作直播高效生产技术在我省豌豆主产区保山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市、大理市年应用面积超过200万亩,通过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平台,还成功推广到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安徽、湖北、江苏等省(市、区);“烤烟+豌豆”、“玉米+豌豆”及配套的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全省豌豆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科技“落地生根”,使豌豆这一零星种植的小宗粮豆向规模化鲜食蔬菜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成为深受市场认可的“科技豆”。
前景广阔的“潜力豆”
“云南是我国豌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其中鲜食豌豆种植面积占70%以上。”何玉华分析,豌豆栽培难度低,受节令影响小,价格稳定,特别是鲜食豌豆种植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目前云南省豌豆产业呈现出鲜食菜用生产为主,干籽粒粒用为辅的多元化发展局面。且云南鲜食豌豆市场初具规模,市场自发形成,发展较为良性,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豌豆是一种一年生攀援草本作物,其种子及嫩荚、嫩苗均可食用,营养丰富,用途多样,市场需求量在逐年增大。例如,近年来以豌豆为原料深加工的豌豆精粉、豌豆蛋白粉深受消费者青睐。并且,豌豆能够有效地固氮养地,符合“一控、二减、三基本”要求,是因地制宜发展和恢复粮豆轮作种植制度、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作物。
“在烤烟或玉米收获以后,不用翻挖土地便可进行豌豆连作,留下部分烤烟或玉米秆作为支架,种起来很方便。而且,豌豆是懒庄稼,田间管理也不费工,还能肥田养地。”杞绍卫的这一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山区、半山区农户对种豌豆的认同。
更为可喜的是,人才、科技支撑也增强了我省发展豌豆产业的底气。人才方面,我省从事豌豆、蚕豆、菜豆等食用豆类科研和推广的人员中,包括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科技方面,“十三五”以来,何玉华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构建了豌豆抗白粉病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内首创研发了以豌豆、蚕豆为代表的冷季食用豆类作物的南北方穿梭育种技术,为提高我国食用豆育种效率、选育广适性新品种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
市场前景好、农户认可度高、产业发展快、科技支撑强……众力浇灌下,未来,云南小豌豆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