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省广安市中心区向北约50公里,就到了广安区花桥镇。伴随着路边绿油油的稻田里的白鹭翩翩,远远看见花桥镇党委书记李林森正在约定地点等候。

“我们这里交通便利,G85银昆高速设有出口,被誉为‘最美公路’的318国道横贯东西。”李林森说,花桥镇是全国重点小城镇、国家卫生镇,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放心粮油基地。

2021年5月,财政部启动新一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广安市广安区从全国26个候选县中脱颖而出,于2021年7月由财政部批复同意纳入全国18个、也是四川省当年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区),最终确定在花桥镇开展试点。

“我们特别感谢财政部领导的信任,项目启动两年多来,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改革工程,而且是一个富民工程,更是一个民心工程。”李林森说。

广安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张杰告诉记者,广安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花桥镇能够被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是非常难得的综合提升机会。试点区域内基本构建成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了强村富民的高效利益联结机制,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稻香花桥琢玉粒”

“賨里细布浣溪沙,稻香花桥琢玉粒。”花桥镇农耕文化展示馆门前的一副楹联,直观反映了当地农产品富足的特色。

地阔为广,和谐即安。广安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地貌的延伸地带,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作物耕种。花桥镇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共有22个项目,包括13个工程类项目和9个非工程类项目,农耕文化展示馆是其中之一。

中央把粮食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花桥镇结合实际主攻粮油生产,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路径,在14个村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农业园区面积超过了4万亩。

“我们探索建立‘标准建园+服务兴园+融合强园’模式,通过建设现代粮油园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效,今年正在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李林森说。

“土地流转是重要前提。”李林森介绍,传统的一家一户耕种方式,不能统一品种,不能连片种植,也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借助此次试点,花桥镇对所有旱田、水田进行了全面流转和统一调型,再交由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23家业主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光荣村,记者遇到了广安粮安合作社负责人宋光华,他牵头的稻油轮作项目有2000亩。对于农村综合性改革,他认为最大的好处是耕地统一调型,不再是零零碎碎、高高低低,而是大面积平平整整、四四方方,便于机械化作业。“下一步,就是把本行搞好嘛,逐渐再搞一些经济作物。”宋光华说。

广安区财政局农业农村股工作人员杨杨介绍,广安市、区两级财政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规范农村综合改革资金拨付和使用程序,确保1.5亿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实施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共撬动各类社会资本2.28亿元。

来到一处有蓝色“29号虾田”标志牌的稻田,李林森介绍道,这是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之一的稻虾综合种养田,投入了90多万元,共有300多亩。由于品质好,每斤小龙虾卖40元钱,每斤稻虾米卖七八元钱。当地农户也能分享到收益,每亩田的年租金是450元,还有100元保底分红,相比普通耕地每亩收益高出150元。

花桥镇全面完成了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利用农村综合改革资金建成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训基地、烘干房等项目。目前,以田成块、土成方、渠相通、沟相连的方式,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稻虾、稻油、稻鸭、稻麦等综合种养模式日渐成熟,已经实现了宜机作业、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改革目标。

走进花桥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稻米加工园,在一排灰色的高大漏斗形机器前,负责运营的四川蓝炻华时代农业公司农文旅经理王炯介绍,这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从去年开始建设,目前正在陆续安装设备,预计明年启用,建成投产后的日烘干量约200吨、仓储量约1200吨。“进来的是收割机收的谷子,出去的就是包装好的大米了。”他说。

“农业要赚钱,还是要搞加工、创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杨杨说。曾经,农户把自家种的粮食挑到街上卖,每斤米一两元钱。如今,打出了广安六良大米的自有品牌,每斤米能卖到五六元钱。

自2021年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以来,花桥镇的粮油产业现代化程度由低到高,通过推行农资统购、技术统一、作物统收、品牌统制、产品统销的“五统一”模式,实现粮食亩均增产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0元以上,已经初步打造了粮油生产、仓储加工、品牌销售、农业科研的全产业链条。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在花桥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大厅的巨幅液晶显示屏前,工作人员段军向记者演示了智慧农场管理系统。该平台采用的是“1+2+3”的整体架构,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中,“1”是农业大数据指挥中心,“2”是生产环境监测平台和生产管理调度平台,“3”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及农产品交易系统。

“我们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了‘粮田管家’,可以实现线上巡田和远程管理。”段军说,该系统涵盖虫情测报、苗情监测、自动灌溉、无人农机、产品溯源和社会服务六大应用功能。

打开智能远程虫情测报系统:11月27日,虫害少。今天的更新时间是11﹕34,有金龟子、夜蛾等。“每天更新5次数据,精准度达80%。”段军说,通过系统可以掌握虫情的种类、数量变化,进而精准地治理虫害,能够杜绝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和农药滥用。

打开无人农机板块数据:11月23日,无人拖拉机完成作业58.92亩。这个板块可以设定无人机、无人拖拉机的作业路线,还可以给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汇总数据,便于其精准监管。

“自动灌溉功能是用得最多的。”段军说,根据水田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设置不同的水位值,田间的水位监测设备感知实时水位,系统能够自动控制灌溉或排水。

为了直观演示远程控制的真实效果,段军带着记者来到约两公里外的连片稻田。远处是一排白色的大标牌,“广安区智慧粮油农场”几个字分外醒目。

在一处有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水位监测仪前,段军打开手机的智能水肥APP,找到5号田灌溉页面,从关闭状态改为打开。“我们现场操控一下,设备会有几秒钟的响应时间。”段军话音未落,脚下就传来了水泵抽水的哗哗声,一股清水喷涌着注入了旁边的稻田。

站在一人多高的智能远程虫情监测仪前,段军说,通常晚上6点以后就会打开诱虫灯,喜光的昆虫会被吸进来,通过负压风口进入传送带,拍照后回传到系统,与数据库进行对比,进而分析虫情。

“种田从靠‘经验’正在转变为靠‘数据’,无人的智慧农场已经阶段性超越了传统的人工种植。”段军自豪地说,今年气候条件比较好,水稻产量不错。整个花桥镇的水稻亩均产量是680公斤,而智慧农场亩均产量达到了750公斤。

在花桥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农机设备库房,一台台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整齐停放在划线区域。这里是以花桥镇为中心的农事服务中枢,对外提供耕种防收全链条机械化外包服务。

“这几台是合作社自己的设备,那边红色的洋马牌新款插秧机是一位合作社业主的。”王炯边走边介绍,合作社共有70多台设备,其中,自有设备30多台、种植户带机入社的设备40多台。每年春夏农忙季节,这些设备连续几个月都停不下来。

今年花桥镇的水稻全面实行机插秧,成本低、速度快,一个插秧机一天可以栽种50亩田,以前一人干一天也栽种不了一亩。因此,全面机械化将是未来的方向。

李林森说,农业社会化服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一户农民流转100亩田,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从旋田、育苗、插秧、施肥到灌溉、飞防、收割,都可以交给专业机构来负责。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机械化、社会化。”王炯说,花桥镇正在尝试“全托管”模式,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社会化服务不止于花桥镇,要拓展到整个广安区广安市,今后会走出去的。

“在家门口也有钱赚”

花桥镇冲锋村,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两侧是绿化带和崭新的二层楼房。记者敲开一户人家,57岁的兰宗国迎了出来。去年他和11户村民搬迁到了这里,因为原来的老房子所在区域被规划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客厅的沙发和茶几都买好了,再通通风、透透气,就等着春节全家团圆了。”兰宗国高兴地带记者边参观边说,新房15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楼上4间卧室,南北向各有一个大阳台。这次建新房花了60多万元,其中拆迁补了20多万元,自己出了40多万元。

兰宗国在附近的四川蓝炻华时代农业公司上班,负责驾驶农业机械车辆,兼做维修工作,月收入六七千元。他爱人在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从事保洁工作,月收入1800元。他说,以前在外务工,收入看起来不低,可是要租房、坐车,就剩不下多少了。现在离家近,能回家吃饭,还可以种菜养鸡养鸭,挣的钱基本能攒下。

兰宗国家分有5亩田,分散在不同位置,曾经因为没有路,农业机械进不去,有的田都撂荒了,想流转却没人要。2021年,花桥镇全面启动了农村综合性改革,基础设施好了,4亩田很快就流转出去了,每亩田年租金400元,另外1亩田留着自己种,粮食根本吃不完。

在乡村公路上,记者遇到几位婆婆迎面走来,她们每人提着一个塑料桶,正准备去旁边一家农业公司的田里施肥。

“我们都是按小时算工钱,每小时8块钱呐。”69岁的刘淑芳说,她家住在附近的另一个大队,骑电动车来这里需要10分钟,每天下午2点上班。

“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干嘛,也不是很固定的。主要是离家近,我们还能照顾家。”另一位婆婆快人快语。

“群众增收渠道由窄变宽。”李林森说,以前,在家务农群众的收入单纯依靠种植水稻、饲养家禽,现在已经拓展为“集体经济分红+土地流转租金+闲置农房出租+基地务工+个体经营”等多渠道增收。

村党组织结合群众自身能力和意愿,按农业生产、建筑、服务三大类建立群众务工台账,由村党组织统筹安排就近务工。合理设置报酬,如插秧每天150元、泥水工180元、坝坝席服务员100元。

“花桥镇作为试点区,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广安区全区高两成。”杨杨说。目前,全镇农业生产技术大幅改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稳中有升,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据广安区提供的数据,2020年,花桥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高出广安区6.32%;2022年,花桥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万元,高出广安区20%。

“近几年我们这里农村有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老百姓回来修房子的越来越多了。”杨杨说,可以看出新农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了。

说话间,两辆大巴车从远处开了过来。“这是参观考察的客人,上午刚来过一批南充市的。”李林森说,近两年镇上累计接待上万人。其中,重庆市垫江县的客人来过5次。

花桥镇在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农村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了农文旅发展的产业链条。12月中旬,花桥镇刚刚被全国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小平干部学院评定为“全市首批十佳现场教学点”。

“您认为农村综合性改革之后变化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记者问。

走在稻田间的田埂上,李林森敞开心扉。他说,作为一个基层乡镇党委书记,最关心的是基层治理。通过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自己深切感受到,农村的产业发展了,乡村更美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了,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更满意了,基层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了。基层政府再开展什么工作,老百姓都更加支持了,这是很真切的变化。

“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老百姓的获得感非常重要。你干实事,老百姓就感谢你,就支持你。有时候老百姓追着拿些鸡蛋给你啊,虽然不能要,但我们体会那是一种特别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基层干部特别有成就感。”李林森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