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给自己这篇读书事迹报告取如此浪漫的名字,是因为通过读书不仅让自己收获了专业成长,在幼教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更寻得了耕耘在幼教一线持续读书—实践—反思—写作的动力。
一、专业引领,扎实起步。
在读书道路上,我起步早、有引领、且有社群为伴,是个幸运儿。早在2017年,我便在马秀茹老师的引领下与“赤峰市幼教新星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伙伴们(我们之间亲切的互称“星星”)开启了专业化读书历程。之所以称为专业,是因为我们阅读的书目涉猎世界学前教育领域的各个学派和课程类型,很多是翻译版本,起初读起来很吃力,可以说字面意思都难懂,不过“啃着啃着”就渐入佳境。更难得的是,我们每周四晚的读书交流,更促使自己读懂并能写点什么,通过阅读同伴们的心得体会汲取更广泛的观点,在“星星群”感受到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实属难得的专业对话,让我沉浸其中。
起初,星星们单纯的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畅谈对自己班级或幼儿园的畅想。渐渐地,一些实践成果开始在群里分享,我们的读书成效开始显现,读书的种子开始在各个幼儿园生根发芽,时至今日“星星们”不仅各自闪耀,也开始照亮她人,带动更多幼教同仁们走入“读书-实践-写作”的道路上来,孜孜不倦致力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可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二、学以致用,勇于实践。
回首6年来的读书过往,我先后阅读了《张雪门与幼稚园课程》、《关注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等20余本书。对张雪门行为课程、安吉游戏、瑞吉欧教育、高瞻课程、以及上海、宁波、浙江等地区学前教育课改成果都有了全面的了解,重塑我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也对我的工作和教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阅读我国学前教育名家著作之时,不禁感慨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张雪门的“行为课程”、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其实,在学前教育领域“生活、行为、经验”一直被珍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注重幼儿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它的价值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在高瞻课程丛书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计划—工作—回顾”这一工作模式,也让我坚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式学习。秉持着这样的教育哲学,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一日生活安排从零散刻板调整为弹性自主的,让儿童自主安排游戏、结交伙伴、创设环境、制定规则。支持儿童对即将实施的行动进行规划,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分享、讨论、反思和修正,幼儿在这样完整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建构过程中获得成长。对孩子偶尔的放空和天马行空给予充分的包容,让幼儿过慢节奏生活,有足够的时间做一件事,学一样本领,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孩子能够真正做生活的主人。
在瑞吉欧教育丛书中,我找到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儿童和儿童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为儿童创设舒适的物质环境、轻松的精神环境,静观儿童在生活中的兴趣和需要,进而追随和支持幼儿的活动。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生活环境,摒弃成人的痕迹还儿童空间权,放手让孩子利用各种材料与环境和同伴产生互动。此外,我追随着儿童,去捕捉儿童的兴趣点,让儿童的生活因一片落叶、一只青虫、一个水坑……等很多“有趣的惊喜”所点缀,教师也一并活跃起来,幼儿园呈现出返璞归真的朴素景象。
在图式系列丛书中,让我对儿童学习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即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重复行为来获取、运用、巩固和重构经验,这些重复的行为模式就称为“图式”。常见的图式包括连接图式、填装图式、围合图式、包裹图式、定位图式、旋转图式等。图式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认识游戏的本质,例如幼儿滚动呼啦圈和轮胎,可能不是对呼啦圈和轮胎感兴趣,而是对旋转图式感兴趣;幼儿用积木搭建火车,可能不是对火车感兴趣,而是对连接图式感兴趣;幼儿喜欢倒立,可能不是喜欢练习倒立技能,而是喜欢看倒立后景象倒置的样子……现在,在观察、解读和支持幼儿游戏行为时,图式理论已成为我的掌中宝。
这些书或许让我接触到新的理念,或许让我学习到好的做法,或许让我找到更优质的范本,总之,陪伴了我探索更适宜学前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和专业成长。
三、社群共研,思维碰撞。
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携手共读、共研、共进,让我的读书之路愈加温暖、灵动。
继“星星群”后,2019年我作为班长与来自6个旗县区的18位幼教人组建了“童年学院”读书群。有了“星星群”的读书经验,安排的阅读书目和进度更加合理、有针对性。
4年来“童年学院”的小伙伴们谨遵建群之初的群规,坚持一周五段音频、一章一个导图、一书一篇反思、一章一篇记录、一群一个软件、一研一次露面、一周一次在线研讨这6项原则。研讨内容围绕回答书中问题、读书心得交流、课程实施做法分享或困惑研讨、案例分析研讨、课程审议、观点辨析讨论、聆听优质讲座后的交流分享等内容进行。
在“童年学院”,每个小伙伴都可以抛出问题、发表观点、分享喜悦,关切每位成员的发展、园所的课程建设,这份热忱、真挚和坚韧也成就了每位成员的长足发展。
四、静心读书,潜心成长。
细数自己关于读书的二三事,也曾抗拒过、质疑过、敷衍过。现在,跟无论是跟“童年学院”的伙伴还是跟单位的老师一起,都摒弃了追求留痕的肤浅形式。我们不需要工整的摘抄笔记和连篇累牍的心得体会,只有观念的重塑、行动的转变和立行的举措,才是我们的追求。有节律的共读、有意识的重温、有规划的精读,才是当下的常态。关于读书,我和我的伙伴们实现了共同的蜕变。
时至今日,读书与我而言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阅读,我已将书视为悦己的对象。每逢感怀时刻或迷茫之际,我都会找一本合适的书,想起自己面临管理困境的时候,《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两管理学经典令我醍醐灌顶;疫情居家期间,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令我清醒、周国平的《妞妞》令我感伤、余华的《第七天》令我深刻、丰子恺的《万般滋味 皆是生活》令我闲适……读书变为沉静自己的方式,读书变为生活的必须。
我经常借用下面这段,与我读书心路历程高度契合的文案,鞭策自己、鼓励同仁:
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记不住什么,但是在潜意识里会明自,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一些意识正通过读书融进你的血液里,灵魂里,不断揉捏出一个新的自己。(赤峰市红山区东三眼井幼儿园 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