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村乡望下村党支部依托特色产业芦笋种植,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3年超50万元,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支部领航 芦笋露出“尖尖角”

曾经的望下村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大都以传统农业为主,基本靠天吃饭。有一年,村里发生洪涝灾害,老百姓种的水稻受灾严重,许多种粮大户“亏损严重”,于是村党支部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经过调研,村支部发现,望下村没有支柱型产业,大多都是发展小农经济的散户,形式分散且没有统一标准,受天气因素影响大,产量不高,效益低下。为帮助农业转型,发展适宜本村的特色产业,村党支部牵头,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返乡人士座谈会等,并在一次座谈会中,了解到芦笋产业产量大,营养价值高,能卖高价钱,而且党员周立明曾经在樟树芦笋基地工作过,有技术、有“门路”。于是,村党支部立即组织村里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前往樟树考察芦笋产业,通过多次考察对接,最终成功引进樟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资源整合 支柱产业“立上头”

芦笋产业刚引进时,存在土地流转规模小、资金缺口大、技术跟不上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党支部充分盘活原有采摘园闲置的土地,动员党员周立明带头流转自家土地,并带动周边6户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加入其中,满足了用地需求;积极与上级沟通争取蔬菜大棚建设项目,依托村办公司闲置资金入股芦笋基地,解决资金问题;聘请县农业技术专家、科技特派员进行指导,定期组织开展芦笋种植技术培训班,解决技术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拦路虎变成了登云梯,成功打造了望下村200余亩芦笋基地。在锚定芦笋作为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后,村党支部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樟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合作,采取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并在成熟采摘后由合作社按市场均价统一销售的一站式产、供、销新路子,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抱团发展 持续汇聚“源头水”

有了产业,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成了新的问题,以前的望下村无发展思路、无人气活力,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村里留不住人。如今,村党支部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抱团发展模式,引进樟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村“两委”成员认领芦笋“责任区”,党员认领芦笋“责任棚”,帮助种植户解决基地招工、大棚巡护等问题,有效保障了芦笋生产的最后“一厘米”。依靠该发展模式成功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务工增收,户均增收可达1万元。村民陈茶花曾经笑着说道:“我以前在外面务工,现在回到家门口基地务工,土地租金和工资一年就有5万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小孩!”

如今的望下村通过发展芦笋产业,辐射带动了雷竹、火龙果等特色产业600余亩,实现户均增收2200余元,不仅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也有了奔头,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直线上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