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三个升级版”引领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养殖致富_2019农村养殖扶贫项目_养殖扶贫项目

中国木棉之乡——昌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木棉旅游,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舒晓 摄

产业扶贫养殖致富_养殖扶贫项目_2019农村养殖扶贫项目

昌江引领农民种桑养蚕发家致富。 舒晓 摄

养殖扶贫项目_产业扶贫养殖致富_2019农村养殖扶贫项目

昌江富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给新品种辣椒吊蔓整枝。

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鸡实村,很远就能听见一阵接一阵“哞哞”的牛叫声。穿过一片树林,两座钢结构的牛棚出现在眼前,其中一座已养了大大小小数十头黄牛。这是该县正在打造的产业扶贫项目——昌江绿盈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牛养殖示范基地。

鸡实村是昌江发展比较滞后的贫困村,全村共106户,其中贫困户22户。为了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昌江县从儋州引进和牛养殖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鸡实村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村民先入社养殖,然后带动贫困户一起谋发展。

“扶贫开发要把发力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选择符合市场需求、顺应群众意愿、适合当地条件的种养品种发展特色产业。”昌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林安说,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昌江把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

在产业扶贫方面,昌江突出抓好“三个升级版”。一是品种升级,引进品种新、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型产业;二是技术升级,注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三是合作方式升级,以能人带动、“公司+农民”、入股进社等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实现可持续增收。

鸡实村的和牛养殖项目,正是在产业扶贫“三个升级版”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据鸡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斌介绍,通过引进企业参与扶贫,和牛养殖对农户来说是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政府投入26万元建一座现代化牛棚,配套先进饲养设备,出资购入母牛240头并将全村2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帮扶范围。”

海南石通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符传锂介绍说,按照计划,每户贫困户可无偿获得10头左右母牛,并由公司负责配种、防疫、治疗等技术方面的工作,农户只需将牛赶到野外放养即可,不用喂食饲料。由于采用“借腹怀胎”技术,农户养殖的本地黄牛产下的小牛即为价值不菲的和牛,养到6-8个月后即由公司保价回收,每头小牛至少可收益6000元。

据昌江县扶贫办主任柯承坚介绍,按照鸡实村类似的模式,昌江全县目前共有3个乡镇7个自然村饲养和牛,存栏量达330头。“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和牛养殖规模,使之成为促农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实际上,和牛养殖只是昌江实施“三个升级版”产业扶贫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该县还积极引进了辣木、种桑养蚕、特种野猪等经济效益好又适合农民发展的种养项目。全县共种植辣木1535亩、桑树3235亩,和牛、野猪等项目陆续上马,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阔。

“老百姓笑了,证明我们走产业扶贫致富的路子是对的。”昌江县委书记林东说,昌江要继续以“五大精准扶贫”为抓手,在产业发展上要突出抓好“三个升级版”,引领贫困户共同致富,让老百姓笑口常开。(白竹)

扶贫先扶智,昌江实施教育移民扶贫

造血扶贫 职教兜底

11月26日,感恩节,昌江黎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收到了一份视频文件,它来自一位毕业于此的学生——杨海康。“如果没有母校的教育,没有家乡的教育扶贫政策,我不会有如今的事业,成功于我只会是缥缈的梦,我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家乡的哺育之恩。”杨海康在视频中动情地说道。

今年24岁的杨海康来自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姜园村,2009年中考失利,未能进入高中。而昌江县实行的教育扶贫政策让这个落榜生圆梦,如今他已成为海航旗下东莞市唐拉雅秀酒店的副总经理。

2006年,昌江县在全省首次实施教育移民扶贫,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该县最好的教育资源。据了解,昌江教育移民扶贫秉承“扶贫先扶智”的理念,通过让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进而考入高等院校或习得一技之长,以让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家庭乃至地区脱贫。

“教育扶贫完整的共分为3段,第一段是统筹王下乡各村的小学教育资源,合并为王下乡中心学校,让全乡的小学生在此就读;第二段是把王下乡等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初中生全部送入县城的民族中学就读;第三段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让考入高中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昌江中学就读,中考失利的则送入该县职教中心就读。三段过程中,学生所需的费用全部由县委县政府买单。”昌江县教育局副局长林书辉说。

自2006年至今,教育扶贫已收获丰硕成果。2010年,5名王下乡学子考取省内外大专院校,这在当地前所未有;2013年,9人考取省内外高等院校,并诞生了王下乡第一位考取一本的大学生;今年,王下乡更是诞生了22名大学生。6年来,共有98名王下学子先后走进了全国高等院校。

2013年8月,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发展资金会成立。截至今年9月,全县已募捐和认捐款共计一千余万元。其中,2014年共资助336名大学生,2015年资助344名大学生,两年资助的资金合计两百余万元。基金会还对2015年在昌中、矿中考取700分以上的优秀学子(昌中4名、矿中5名)实施奖励每人2000元,共计18000元。

进入职教中心的学生,所取得成就同样喜人。昌江县职教中心校长文王壮告诉记者,自2007年,第一批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孩子进入该校以来,已有数百人从此毕业,其中多数如今已落户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

“目前我们学校共有学生596人,下一步,我们计划邀请国家级工艺大师周金甫来我校合作开办玉石雕刻技工培训班,不仅拓宽我校的教育内容,而且还能为我县正在规划的玉石产业园输送血液。”文王壮还透露,从明年开始,该校的三年级毕业生将参加全国高考,届时该校的学生除了能够走上毕业即就业的道路外,又多了进入全日制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跃泷)

昌江实行整村推进和基础扶贫成效显著

贫困山村换新颜

钢筋混凝土结构翻新的房屋、充满黎族特色的图腾篱笆和墙面、全新的地板瓷砖,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村民吉建成没有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家的农家小院竟会出落得如此精致。

伫立在吉建成的院落门口,看看周边的环境,笔者发现村内的其他人家也有同样的居住条件。这都是昌江今年实行整村推进、基础扶贫的成果。

在去年,昌江县投入4489万元完成了洪水、七叉等村庄的整村推进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帮扶3870人减贫对象实现增收,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变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整村推进有10项标准,譬如村里面主干道一定要通上硬化的水泥路,年人均收入达到2809元等等,我们实施整村推进的几个村庄基本上达到审定的10项标准。”昌江县扶贫办主任柯承坚告诉记者,今年,昌江又启动了七叉镇大章村,石碌镇孔车村等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它将惠及群众1964户8175人。其中在对大章村实施整村推进的过程中,昌江县委、县政府计划整合上千万元的资金将这里打造成了旅游风情村,实施旅游扶贫。

“我很期待,因为到那时候,有很多游客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进而改变生活条件”昌江县七叉镇大章村委会宝山村村民张翠梅热切期待。

同时,昌江县还急群众之所急,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投资70多万元完成石碌镇尖岭村委会老古地村饮水工程建设,让这里74户村民告别用水靠手摇肩挑的历史。

“现在干工一天回来,一开水龙头就有水喝,哪像以前还要费力气去打,有时候没有水还要去挑,很不方便,有政府的帮助我们才能喝上自来水。”石碌镇尖岭行政村老古地村村民董志忠说。

据了解,近5年来昌江县累计建设饮水工程10宗,解决一万余人安全饮水难问题;单单去年就建设饮水工程8宗,解决了6589人安全饮水难问题。据统,5年来,昌江县累计扶持贫困村建设村道路70条,总长66公里,解决五万多人行路难问题,贫困村通水泥路达100%;安装太阳能路灯工程12宗,解决一万余人照明难问题;建设村级文化娱乐设施17个,民房改造806户,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跃泷)

旅游开发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

山村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中,青石铺就的村道干净整洁;村道两旁,一栋栋灰砖青瓦、状如别墅的两层小洋楼整齐排列;村子南边,一座极具民族风情的客栈开门迎客……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七叉村委会苗村,改变让人惊喜——搭乘昌江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这个霸王岭脚下的小山村已换了新颜。

七叉苗村是霸王岭脚下的一个苗族村,这里发展滞后,村民生活困难。为了帮村民脱贫致富,昌江将苗村的危房改造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引进海南天涯驿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苗村,采取“政府+农户+银行+企业”投资方式,着力将其建成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村寨。

去年3月,苗村天涯驿站开工建设,目前已正式开门迎客。驿站集度假、休闲、娱乐、服务功能于一体,不仅设有客栈、咖啡厅等,还有农耕体验区、垂钓区、骑行区等,游客在这里休闲度假,其乐融融。

苗村村民小组组长林桂香,目前在村里的“木棉客栈”做客房服务员,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1200元。“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又可以照顾家里,非常方便。”林桂香说,通过房屋出租、售卖土特产以及到客栈打工等形式,全村已有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七叉苗村只是昌江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据昌江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昌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村和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大对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扩大就业。如对农家乐经营户,每户补贴10万元。

此外,昌江还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举办主题活动,开展旅游服务促扶贫,推出“昌化江畔木棉红”、“芒果飘香昌江情”和“激情玩海棋子湾”等旅游主题活动,借助旅游扶贫的平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整合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产品促脱贫。

据悉,目前昌江全县贫困村内有18户96人开办农家乐,年户均增收2400元;经营乡村旅馆35人,年户均增收30000元;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110人,销售农副土特产品287户1097人。七叉镇苗村、大章村、宝山村,石碌镇保突村等村庄的村民开始吃上“旅游饭”。(白竹)

昌江实施领导干部 “结对子扶贫”工作

结对帮扶“攀穷亲”

不久前,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村民黄亚苗家里迎来了几名特殊的“亲戚”——县委副书记、县长林安一行。他们走村入户,了解该村山猪养殖产业园的建设等情况,并现场解决了黄亚苗等3户帮扶对象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昌江县开展的“结对子”扶贫活动之一。

今年来,昌江县将“结对子扶贫”作为“五大精准扶贫”举措之一,推动全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结对子、攀穷亲”等帮扶活动。实行“领导包村、单位驻村、干部帮户”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县四套班子领导驻点一个整村推进自然村或有减贫任务的行政村,每个村落实帮扶单位,每个减贫户有帮扶责任人,按照“县负总责、部门齐抓、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扶贫工作新合力。

活动开展以来,帮扶领导、帮扶单位精心谋划,帮助驻点村庄制定扶贫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帮规划、帮产业、帮资金、帮技术”的扶贫“四帮”活动,帮扶干部帮助减贫户发展生产拓宽收入来源。

据介绍,昌江今年共有包括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46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625户减贫户结成帮扶“对子”。县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312.5万元,用于减贫户发展生产和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一大批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白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