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的成语想必人们都知道,形容一个人没有思想,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当然,会学舌鸟类不仅仅有鹦鹉,八哥、鹩哥等也学舌。有些画眉也会学舌,我就曾经在雷山听到一只画眉,几乎会哼唱整段的《妈妈的吻》,就因为楼下那个修理店每天都在播放这首歌。但相比之下,鹦鹉学舌是最为普遍的,而最善于学舌的是亚马逊鹦鹉,而且似乎发音更标准。就因为它学舌这一习性,让人们对它有了很多的乐趣,作为宠物饲养的很多。
仅从这个成语想表达的意思就已经很清楚,鹦鹉之所以学舌,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是它有“仿鸣”习惯的表现而已。有人说不对,鹦鹉是有思想的,它能完全与人实现对话。是的,是可以对话,只不过对话的内容可能会让你笑掉大牙。
网上不是经常在传一段小视频吗?一个抄表员去敲一住户的门,里面问“谁呀?”抄表员答“收电费的”。见里面没有动静,抄表员又敲门,里面再次问“谁呀?”抄表员再答“收电费的”。门还是没有开,抄表员纳闷了,向屋里问到“你谁呀?”谁知道里面却答到“收电费的”。原来里面是一只鹦鹉在与抄表员“对话”。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年英国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比赛,比赛的内容是看谁养的鹦鹉最聪明。有一位绅士带着他养的鹦鹉去参加比赛,他那只鹦鹉一看到那个场面,大叫起来,“哇噻,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名贵的鹦鹉啊?”就因为它这一句话,赢得了最聪明鹦鹉的称号。主人很骄傲,在家召开一个酒会来庆祝。看到那么多绅士在那里,本以为鹦鹉会说怎么有这么多绅士啊?可鹦鹉一看这场面,居然来了一句“哇噻,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名贵的鹦鹉啊?”倒搞得主人好尴尬。
其实鹦鹉的种类很多,绝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几种。整个鹦形目的鸟类都被称作鹦鹉,有凤头鹦鹉科和鹦鹉科2科、82属、358种,其中凤头鹦鹉科仅6种,鹦鹉科352种,是鸟纲最大的科之一。中国有分布的有7种,但其中的长尾鹦鹉有人怀疑是人工养殖逃逸后形成的野外群体。鹦鹉主要都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南半球有些延伸到温带地区。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有一幅强大而弯曲的嘴,腿较短而且有力,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身上的羽毛颜色较丰富而且鲜艳。
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00厘米,最小的侏鹦鹉全长都在10厘米以内。颜色也很丰富,有华贵高雅的紫蓝金刚鹦鹉、有全身洁白头戴黄冠的葵花凤头鹦鹉、五彩缤纷的彩虹吸蜜鹦鹦鹉、小型葵花似的鸡尾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和牡丹鹦鹉、大红大绿的折衷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那滑稽的模样和艳丽的颜色让各国人民都很喜欢,不仅世界各地都有人工饲养,泰国2001年还发行了一套鹦鹉邮票,邮票内容分别是绯胸鹦鹉、亚历山大鹦鹉、短尾鹦鹉、花头鹦鹉。
鹦鹉是典型的攀禽,也就是善于在树干上向上攀爬行走,也有些种类还可以倒过来向下行走。这得益于它那对趾型足,即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非常适合抓握。再加上其脚趾强劲有力,喙也强劲有力,在攀爬时可以插进树干里帮助平衡身体,以便加快速度往上攀。
鹦鹉在取食过程中,常以强大的钩状喙嘴与灵活的对趾形足配合完成。在树冠中攀援寻食时,首先用嘴咬住树枝,然后双脚跟上。吃食时,常用其中一足充当“手”握着食物,将食物塞入口中。而且人们发现70%的鹦鹉都是“左撇子”,取食时用的都是左脚。就因为这一原因,“用进废退”,使得其左脚比右脚要长一些。
由于鹦鹉的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的坚果。所以大多数鹦鹉主食树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实、种子、坚果、浆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虫。当然也有一些另类,如生活在澳洲新西兰地方山区灌木丛中的深山鹦鹉,体形大,羽毛丰厚,独具一付又长又尖的嘴,它们的主食就是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有些鹦鹉除了具有其它鹦鹉的食性外还喜食昆虫、螃蟹、腐肉,比如灰鹦鹉。在新西兰更有奇葩的啄羊鹦鹉,经常跳到绵羊背上用坚硬的长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鲜血淋淋。
鹦鹉算是善于利用工具的鸟类之一,不仅会用喙叼东西,用“手”拿东西,还能够用身体背东西,用尾巴带东西。蓝冠短尾鹦鹉就是将巢材塞进很短的尾羽中携带回来筑巢。
鹦鹉也算是一种长寿动物,一般小型鹦鹉类7-20年,中大型鹦鹉平均寿命为30-60年,一些中型鹦鹉可以活到80岁左右,如葵花凤头鹦鹉、亚马逊鹦鹉、灰鹦鹉等一般都可活到八、九十岁,最长的“老寿星”纪录是105岁。
非洲的灰鹦鹉、情侣鹦鹉、牡丹鹦鹉,拉丁美洲的金刚鹦鹉,大洋洲的虎皮鹦鹉和葵花鹦鹉、鸮鹦鹉、蓝冠吸蜜鹦鹉等都是人们熟知有名的鹦鹉。如今在中国也有许多人把这些鹦鹉作为宠物来养殖,人工繁育技术已经非常成功,当然也包括原产于中国的绯胸鹦鹉。
中国养鹦鹉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养殖。唐朝白居易那首“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读起来格外有意思。今天有些鹦鹉种类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有些种类虽然不是我们国家产的,却属于《CITES公约》附录物种,人工饲养还必须要行政许可,不然就属违法了。
中国7种野生鹦鹉及分布:
红领绿鹦鹉,又叫月轮鹦鹉。体长38厘米左右,尾长,体绿色,嘴红色,尾蓝色尖端黄色。雄鸟头绿,枕部偏蓝色,狭窄的黑色颊纹延至颈侧狭窄的粉色领圈上。雌鸟的颏部、喉部没有黑色,颈部没有黑纹和玫瑰红色的领环,尾羽较短,其余羽色与雄鸟相似。幼鸟和雌鸟长相类似,鸟喙为浅粉红色,一年半左右开始发展为成鸟的羽色,完全变成成鸟的羽色约需要30个月左右。 国内分布广东、广西、云南、香港等。是亚洲分布最广一种鹦鹉,向西分布可到非洲北部。
绯胸鹦鹉,又叫小绯胸鹦鹉、红嘴绿鹦哥,达摩鹦鹉、南朝云等。体长30-36厘米,羽色与大绯胸鹦鹉相似,但体型要小得多,但胸羽为粉红色。群栖性,夜间常与八哥和鸦类混栖于树上。食物主要是野生植物的浆果、坚果等果实,以及种子、嫩枝和幼芽等,也吃谷物和部分昆虫。国内主要在云南、海南、广西、广东、西藏东南部,四川等,是中国鹦鹉中野外数量最多、较为常见的一种。由于有大群盗食农作物玉米等农作物的情况,在有些国家被当地人视为害鸟遭捕杀。
大绯胸鹦鹉,又叫四川鹦鹉、大紫胸鹦鹉,长尾绯胸鹦鹉、丹巴鹦鹉等。体大而尾长的鹦鹉,体长42-49厘米左右。雄鸟上嘴为珊瑚红色,雌鸟上嘴为黑色,雄鸟和雌鸟的下嘴均为黑色,脚灰绿黄色。颈和胸的上部及上腹部葡萄紫色,翅下复羽葡萄红色。叫声为音高而调尖的哨音。大绯胸鹦鹉体型适中,羽色艳丽,性情温和,容易与人亲近,能模仿人语,作为宠物驰名中外,早在唐代就是宫廷常见饲养的鹦鹉,也为中国历代传统饲养的鹦鹉。大绯胸鹦鹉自小调教容易学会一些技巧且善于说话,也是中国体型最大价值最高的特产鹦鹉。主要分布四川、云南及西藏东南部。
花头鹦鹉,又叫玫瑰头鹦鹉。体长33-36厘米。雄鸟的头顶和头侧为玫瑰红色,后顶、枕部及两颊的下方沾紫蓝色,似梅花形斑,上嘴橘黄色,下嘴、颏部、喉部为黑色,并与后颈的狭形黑色领环相连。全身主要为绿色。雌鸟头部为铅蓝色,前头及头侧较灰,颏部和喉部没有黑色,颈环为辉黄色,翅上的栗红色斑缺失或不明显,上嘴橙黄色至浅黄色,下嘴近黑色,脚暗绿色。幼鸟上下鸟喙均为黄色,一年大的雌雄幼鸟看起来都和雌鸟一样,雄鸟要近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主要以种子、浆果、坚果、花和芽、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谷物和昆虫。中国分布云南、广东、广西。
灰头鹦鹉,体长33-35厘米,尾巴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二。体羽以绿色为主,上体草绿色,下体淡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和脸颊延伸为蓝紫色。颊下有一黑带。飞羽绿色,翅上中覆羽有一暗红色斑块。中央尾羽绿色,具紫黄色羽端,侧尾羽绿色。上嘴朱红色,嘴端和下嘴黄色。主要以无花果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玉米等农作物,夏季亦吃甲虫、虫卵等动物性食物。分布四川,云南。
长尾鹦鹉,体长40厘米左右,雄鸟嘴为红色,头顶为绿色或暗绿色,头侧和后颈红色,鸟体为绿色,上背沾浅蓝色,中央尾羽特长,尾尖端黄色。雌鸟:色较黯淡,下颊偏绿色,背上无蓝色。 主要以水果(露兜树和木瓜树的果实)、各种农作物种子、花朵、植物嫩芽、嫩叶等为食。国内主要分布四川,但有人怀疑是人工养殖逃脱后形成的野外种群。
短尾鹦鹉,体型纤小,尾短体长13厘米左右。羽毛为绿色,雄鸟上体为辉黄草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为血红色,非常明显,翅膀绿色明显较背部为暗,下体为淡黄绿色,喉部有一个蓝色块斑。嘴暗珊瑚红色,先端淡黄色,脚淡橙黄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比较暗,喉部的蓝色块斑较小或不明显。时常喜欢像蝙蝠一般倒挂在树枝上栖息,或垂直倒悬于花枝上啄取花朵,所以有人也将它称为倒挂鹦鹉。活动极为敏捷灵活,能呈螺旋式的围绕树枝向上飞翔。一有干扰,群体就会突然离开树枝,在树顶上空盘旋和高声鸣叫,直到没有干扰时才又回到树上继续啄食。分布云南、广西及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