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蟥”,如果在水稻田中遇见它,多数人惟恐避之不及。然而,作为中药材,水蛭却是破血逐瘀的良药。
孟冬时节,走进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陈中村的水蛭养殖基地,数百个长约30米、宽约4米的黑色细长塘口蔚为壮观。10月采收的一批水蛭已晾晒成干体,等待制药公司上门收取。
早些年,陈中村由于耕地少,又缺乏二、三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该村积极参与村企联建项目,引进水蛭养殖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一批村民增收,成功入选江苏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典型案例。
“新农人”:大胆跨界,迎来新生
80后王媛是村里有名的水蛭养殖大户,还兼带帮村里整理台账。与她交谈,很难想象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能顺利从教育行业跨界进入养殖业。
2019年3月,王媛真正开始创业。她介绍,刚开始遇到的“拦路虎”便是资金和技术。投入20多万元包下塘后,便没有余钱再买食料。“王书记是村里第一个养水蛭的,我就常向他请教。水蛭吃螺蛳,一天要花费五千到一万元,村里介绍我们申请了低息创业贷款。”
从幼教跨界至养殖业,需要从头学起。王媛介绍,养殖水蛭用水严格,需要挖上一个大池子定时蓄水,水温、含氧量也有严格要求。水蛭吃的是螺蛳,每天都要投食,时间久了螺蛳壳沉积在水底无法正常打捞,就需要定时消毒改底。
如今,她成为水蛭养殖的行家里手,各种数据信手拈来:“每年2月买苗,3月投苗,10月采收。产值按照平方算,一平方米一般1斤,有人高产也能做到4斤。干体收购价1000元/斤,活体收购价160元/斤。”第一年,王媛便获利20余万元,这坚定了她干下去的信心。如今她的基地有100多亩,常态化用工30余名村民,今年前10月实现利润20万元。
王媛计划未来自己孵化幼苗,以提升利润率,同时加装大棚,引进数字化、智能化养殖手段,便于控制水温、检测含氧量等。
村干部:村企联建,互惠共赢
陈中村地处陈集镇北部,距离徐淮高速洋河出口仅5分钟车程,洋青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2020年,村“两委”积极谋划,明确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经过反复讨论并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与苏州吴中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我们要用有限的土地来做产出更高的事,因此引进养殖项目,开展村企联建。”陈中村党支部书记王东介绍,吴中农发集团公司有丰富的投资及养殖经验,村干部便带领本村返乡新村干、新青年至该公司学习养殖和管理经验,农发集团也多次派出专家组赴陈中村指导施工设计、工程建设,对村企养殖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王东表示,陈中村流转的一期项目用地约200亩,建设了标准化养殖池、孵化室、蓄水池及相关生产配套设施。陈中村将土地、项目建设费等转为资金40万元入股,剩余投资款项由联建企业负责补齐,充分发挥企业和村居各自优势,同时确保双方权益。“这样的入股方式既保证了项目按时落地和健康发展,也使企业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带动陈中村集体增收。”
目前,陈中村水蛭养殖一期项目共投建了水蛭生产区、孵化区、大型蓄水池、小苗精养池51个、大苗养殖池300个,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和设备,初步形成集水蛭种苗孵化、水蛭养殖、水蛭初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该项目每年可带动陈中村增收近50万元,带动当地约30人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振兴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王东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王东对调研组表示,“我们希望招引更多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轻人参与项目,但光靠本村吸引力还不够,需要镇或区里出台更多创业利好政策。”
水蛭养殖技术索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