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0月申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下称‘优质校’)”以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下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聚焦区域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统筹科技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三农”服务特色,扎实开展优质校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现报告如下:

一、以“优质百校”为平台,谋篇布局起好步

(一)坚守“立德树人”,突显“优质校”担当

学院党委狠抓优质校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来谋篇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教育、“三农”、科技等系列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要求全面推进“三农”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以“优质百校”建设为契机,扎根“三农”办学,引导师生立“三农”之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党建为引领,突显“优质校”的担当,播撒“三农思政”之盐,开创“农匠讲堂”“勤耕重读”等乡村服务活动,开展“城乡支部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等,开设46个乡村产业特色班,全年共培育涉农大专毕业生2600余名,开展各类乡村培训9700余人次。

(二)创建工作机制,完善建设方案

2021年5月,自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介“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后,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完成,学院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下设办公室挂靠乡村振兴学院办公,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牵头优质校建设日常工作;下设质量保证与评估中心,牵头质量监督评估等工作。

学院将优质校建设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增设《服务乡村振兴子规划》。党委研究制定和完善优质校建设方案,出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实施方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管理办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优质校建设有力推进。

(三)服务区域发展,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

为支持优质校建设,重庆市农业农村工委书记、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同志3次来学院指导工作,讲党课,指导学院创建“重庆市星火计划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乡村振兴局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在学院“天元乡基地”参加乡村人才培养现场会,参加“万达开”职业教育联盟大会、恒合乡大专班开班仪式等。万州区人民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支持优质校建设。拟在万州高峰片区灵凤山划拨1000亩土地,专门用于优质校的扩建。

在新校区建成前,万州区人民政府将置换的老校(沙龙校区)租给学院使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重庆市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和“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等4 个联盟 。

二、以“自身建设”为核心,筑牢农学基础石

(一)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学院承担重庆市强农兴农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立足为重庆及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支撑,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一年来,学院将“优质校”与“双高”校建设结合,投入近2亿元的硬软件设施建设。争取地方政府债券,修建完成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动物科技实训楼、学生活动中心等。利用亚开行贷款,积极推进总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的“智慧农业创新开放实践平台”项目建设。

(二)强化涉农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坚持多平台、多途径培育涉农教师队伍。学院高层次引进3名涉农博士生、新增67名“双师型”涉农专业教师,增设9名涉农专业带头人,引进54名涉农新教师。组建有130余人的涉农外聘兼职教师库。年培训教师260人次。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23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组建了农机修理、茶艺等6个涉农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1个获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涉农教学团队参加市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1个三农服务团队入选万州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涉农专业教师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银奖”“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等。

(三)强化涉农课程、专业建设

学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开展三大专业建设(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畜牧兽医专业群;重庆市高水平专业群:园艺技术专业群、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建成畜牧兽医等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市级骨干专业7个;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43个专业面向“三农”全面开展学历教育与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涉农课程749门,其中平台课程146门、模块课程368门、方向课程235门。每个专业涉农课程的开出率平均达17.83门。现拥有《水产养殖技术》等3个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鱼类增养殖技术》等7门市级一流课程,《植物病虫害防控》等2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足大国农业,培养“养猪达人”,《猪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等7个案例被评选为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四)强化涉农基地建设

学院建成“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等11个农业实训基地(中心)。与大北农集团、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扬翔股份、通威集团等全国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建立132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阿里巴巴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获批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农机修理人才培训基地。2021年180余名师生参加各种大赛,获“园艺”项目国家级一等奖等13项、重庆市“巴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等41项。

(五)强化产教融合

聚焦产业,校企合作。学院现有订单班、冠名班等校企合作企业224家,覆盖学院43个专业。分别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推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和柑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万州区政府共建生猪大数据万州中心。与好利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集教学做于一体的“好利来烘焙实训中心”。与天兆猪业、深圳市诺普信农资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畜牧兽医”“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校企双基地。与天兆猪业合作共建“天兆养猪学院”,共同开展学生培养、课程开发、教材开发与专业共建。创新“产教+平台”合作模式,与云阳县渠马镇、高阳镇、水口镇、宝坪镇分别签订《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协议》,完成2个乡镇的产业发展规划。

搭建平台,产教融合。学院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两所国家双高学校、全国优质校单位于2021年7月联合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教联盟”。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一起牵头成立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2021年12月在海南省成功举办第二届养猪集团领导人峰会、中国生猪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博鳌高端猪业科技论坛。积极参与筹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陆海新通道职教联盟”,35名缅甸籍留学生来校就读畜牧兽医、园林专业学历教育。

三、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创新模式兴三农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新增“田间学院”3所,践行“村校共生”,实现“校园与田园”教学空间转换,破解乡村人才培育不适应、缺实践、产教“合而不融”等难题。结合高职扩招,重点在巫溪县天元乡、万州区龙驹镇、恒合土家族乡乡创办高职大专班,1002名高素质农民接受学历教育。针对田间学院46个特色产业订单班,创设田间课程超市;开发三农育训“田间教材”21部、“田间在线开放课程”32门、“田间微课”68个。2021年学院获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

(二)创建“三五”育人模式

学院主动对接服务区域农业农村需求,组建由391名专业教师、103名产业技师、80名创业导师组成的“田间三师”队伍,创建田间学院“五融合、五重构、五联动”的“三五”育人模式。先后在巫溪县天元乡创办腊肉加工“天元班”、万州区龙驹镇创办芦花鸡养殖的“龙驹班”、万州区白土镇创建稻鱼共生“大林班”、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恒合班”等共计 46 个产业特色班。创建田间实践学分制,将学生参与三农实践过程、成效等赋予学分;构建“学业水平考试+岗位技能证书+技师证书”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激发学生的三农情怀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院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均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向学生宣讲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服务三农的思想,树立知农、爱农、强农意识,践行服务三农的时代使命。学院建立“四级”学生资助组织机构,把“扶困”“扶智”和“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常态化开展“农林故事会”“香樟讲坛”“昆虫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开发农科特色的农耕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饮食文化等课程,激发大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家国情怀。深入开展“三下乡”和“返家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农村新风貌。2021年学院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四)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

学院坚持“送教下乡”。学院面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合作社骨干成员、农业农头企业管理人员等开展培训,年培训9700余人。

大力实施国家“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结合农民的实际特点,在扩招农民学员的学历培训中,通过证书互通、学分互换的方式重构乡村人才教学评价机制。对培训经历、职业技术技能、技能大赛等,按规定和程序认定学分,实现专业相关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衔接。

(五)促进毕业生服务三农一线

结合学院专业及重庆市农业发展特点,5次举办涉农专业创新创业讲座与就业培训,重视“强农兴农”意识培养。本年度累计针对2021届应届毕业生共举办大型双选会2场,中小型双选会6场,1389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56934个岗位,鼓励支持2021届应届毕业生2398人到涉农企业(单位)就业。2021年教育部遴选批准学院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四、以“服务乡村”为目标,深度融合科教产

1.围绕产业发展,服务乡村科技。学院秉承“助农兴农”使命,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按照“专业对接产业”原则,44名科技特派员及520余名教师先后在校园周边12个区县开展科技服务达2100以上。在科技部开展的2021年度“大美科技特派员”评选活动中,学院王强教授成功入围。2021年12月,围绕乡村产业出版《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培训丛书》1套、共10本,涵盖畜牧兽医、农林科技、农业机械、无人机、农村电商、农村信息化等领域。2020年10月,“产教融合打造‘腊肉新乡村’”荣获教育部第三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奖。

2.聚焦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效益。学院技能大师团队经过3年跟踪调查和研究,2021年终于破解“毛叶木姜子”死亡之谜,在国内首次发现毛叶木姜子病害病原吉氏亦透翅蛾。并制定该虫害综合防控方案,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00万/年。承担的重庆市科技局重点民生项目“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及抗病品种引种试验”,2021年完成猕猴桃综合防控技术推广超过22000余亩;猕猴桃抗溃疡病病品种引种试验共计6个品种,制定企业生产标准1个。

3.促进成果转化,提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21年,教师团队创建的“三峡稻渔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到32800亩,创建8个专利和2个稻渔品牌,1个稻渔企业标准。承担的“枇杷新品种引进与规范化栽培示范区建设”项目,完成枇杷新品种引进1个,建成1个规范化标准园。“四鼻鲤鱼”项目组,于2021年上半年从山东省济宁市引进鲤鱼良种——四鼻鲤鱼100余万尾进行示范和推广,助力“烤鱼之乡”品牌建设。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申报的鲁渝协作项目“四鼻鲤鱼健康养殖与深加工技术应用”获山东省科技厅立项。

4.农业科技取得新突破。2021年11月,学院“高产广适糯稻‘三峡糯1号’的创制与应用”“三峡库区消落带水土界面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风险评估”成果分别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

5.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及质量显著提升。学院教师深入乡村一线调研,聚焦农村产业发展中动物疫病防治、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面临的难题广泛开展研究。2021年,学院纵向科研项目共计立项56项。获得各级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及资助29项,其中重庆市科技局项目立项3项、重庆市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3项。发表涉农论文68篇。

6.科研合作迈出新步伐。学院与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签约组建重庆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截止2021年12月,已投资800万元建设经费进行建设。与万州区物流办合作共建三峡绿色智慧物流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7月,学院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10家单位联合组建成立三峡库区山地特色农业科创中心。

五、以“形象创建”为基础,初显重庆新标杆

社会媒体高度关注学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成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央人民政府官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教育部官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15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梦圆万春”为题对“田间学院”长达15分钟的专题报道。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华龙网等市级主流媒体报道21次。学习强国、重庆市委《每日要情》及重庆市农办《三农工作简讯》等多次报道学院情况。万州电视台也多次报道学院乡村振兴有关内容。2021年11月,重庆市乡村振兴局以《重庆万州:“高校下乡”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源动力”》为题,报道学院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并以专报方式报送国家乡村振兴局。市内外21所职业院校来校交流学习。向仲怀、印遇龙2位院士,市委常委李静、莫恭明,原农业农村部张晔副司长等领导对学院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称赞学院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西部样板”。

六、以“两委共建”为攻略,协同推进下一步工作

2022年,学院将在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农业农委的领导下,力争签订“两委共建”框架协议,在乡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下功夫,践行三农使命与担当。

(一)整合优质平台,践行“使命担当”

利用优质校优势,依托“两委共建”平台,把“学”办在“产业链”上,在农村“田坎”上教学、在农民“心坎”上作为、在农业“命脉”上担当。结合专业建设,完成万州区恒合乡14个村(社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开设区域性的产业分院,增设万州区分水镇“李子学院”、龙沙镇“稻渔学院”等,力求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农民。

(二)充分利用资源,增设“育人基地”

抢抓“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两委”的更多支持,增设“渝东北片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乡村退役军人培训基地”“重庆市农机修理人才培养基地”等,促进学院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作为”。

(三)打造师资团队,再创“教改成果”

通过“两委”,有效开展“政校企”协同,整合“两委”各方师资资源,打造专业化的乡村振兴师资团队。在政府有关涉农单位及涉农业务部门遴选业务骨干、在农业企业遴选管理和技术精英共同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充实师资力量。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的理论实践研究,从田野实证和社会实践中提炼真问题,申报相应课题,丰富研究成果,力争2022年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四)创新办学特色,输出“中国经验”

不断加强与“两委”等市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力争成为“中国-南亚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培训基地(西南大学)的合作方,为乡村振兴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贡献。积极筹建中斯国际乡村振兴学院项目,拟在斯里兰卡成立“田间学院”,输出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

附件:重庆三峡职业学院2021年“优质校”建设主要成果

2021年1月25日

附件: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2021年“优质校”建设主要成果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_创建新优质学校经验介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