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养蜗牛,我很有信心”

↑傅韬丞在田间向记者展示自己养殖白玉蜗牛

■融媒体记者陈澜清文/摄

北厝村海塍头的一块闲置田地,杂草遍野,唯独一处四周用铝合金钢架围成栅栏的养殖田显得别具一格。

走近田地,扒开一丛丛地瓜叶,可以窥见一只只精心培育的白玉蜗牛,这些如小鸡蛋般大小的“小精灵”,正伸着透明的触角悠闲地伸着懒腰。傅韬丞小心翼翼地穿梭其间,给蜗牛喷水、喂食、清理,十分忙碌。

细密的汗珠挂满了傅韬丞黝黑的额头,他擦了擦汗,看着这些渐渐长大的小生灵,心里乐开了花。

先行先试田间地头养蜗牛

1996年出生的傅韬丞来自台湾云林县,去年8月,他通过聘任上岗,是实验区年轻一批的台湾社区营造师。

来到村里工作时,傅韬丞发现很多村民主要从事地瓜、花生种植,经济收益比较有限。机缘巧合下,傅韬丞接触到这个项目,发现白玉蜗牛养殖投资较少、饲养简单、养殖期短、繁殖迅速、发病率低,由此决定养殖蜗牛。谈及养殖蜗牛的初衷,傅韬丞眼里闪着亮光,“白玉蜗牛肉质肥嫩,营养丰富,是一种美味的高端食材,我相信这个肯定有市场空间。”

万事开头难,起初有村民对这个项目将信将疑,傅韬丞就决定自己先带头干,养出“一番田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创业目标落定了,傅韬丞将自己的想法和村支书沟通后,得到他们大力支持。“放手去干吧”,村支书的这句话让傅韬丞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决定放手一搏。

海塍头有很多闲置的土地,傅韬丞特意挑选了一块近一亩的荒地进行改造。“开垦荒地并不简单,首先要挖出土基,除草,再通过耕牛开犁、松土,挖出田埂……”从荒地开垦到建成,傅韬丞得到几位热心村民的帮助。有村民将自家耕牛拉来耕地,有村民帮忙除草……很快,这块荒地换了新颜。

“很感谢村民们的帮忙,很暖心。”在傅韬丞的计划中,这块养殖田采取“种植和养殖”的模式,除了养殖蜗牛,还会种上地瓜叶。“白玉蜗牛喜欢阴凉,地瓜叶可以为蜗牛遮阳挡雨,而蜗牛的排泄物则能为地瓜生长提供肥料,一举两得。这样原生态的养殖方式没有污染,很环保。”傅韬丞说。

悉心照料小伙养殖干劲足

今年7月,第一批六百只白玉蜗牛种苗下地,傅韬丞变得更加忙碌。

每天早上五六点,租住在澳前的傅韬丞就骑着电动车,经过半小时车程来到养殖田里“打卡”,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这些“小精灵”。

刚开始,养殖田地里没有安装水管,傅韬丞就用塑料桶从村民家里接来一桶桶水,再徒步运送到田里浇地。“看着地瓜叶长势良好,白玉蜗牛正一天天长大,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傅韬丞说。

当夜幕降临,村野漆黑一片,而蜗牛养殖田里就热闹起来了。夏天潮湿闷热的夜晚是白玉蜗牛最佳的进食时间,因此这时候的养殖田总能看到傅韬丞的身影,他打着手电筒,小心地走好脚下每一步,生怕惊扰到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傅韬丞将准备好的白菜叶子按比例洒在田地间。只见白玉蜗牛通过长长的触角嗅到菜叶的香味,缓慢地蠕动身躯,爬到菜叶上,一口口啃着菜叶。这一幕幕觅食的场景,被傅韬丞用手机记录,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现在田地里不少蜗牛已经达到了宰杀条件。按目前养殖的规模来看,六百只蜗牛预计能产生两万多元的经济价值。”傅韬丞说。

传播经验带动乡邻共致富

一个礼拜前,第一批白玉蜗牛产卵了,这可乐坏了傅韬丞。

在养殖田里,傅韬丞细心地拨开一丛地瓜叶向记者展示这批新鲜的蜗牛卵。只见绿叶丛中,如小绿豆大小的白色蜗牛卵一颗颗紧挨在一起,惹人怜爱。

“小蜗牛从破壳到长大,达到可食用标准,只要3个月左右时间。”傅韬丞谈起白玉蜗牛的繁殖,熟稔于心,“一只蜗牛可以产卵200颗左右,等卵长大了,一部分精壮的蜗牛挑出来后作为苗种,一部分上市,一年四季循环养殖。”

看到白玉蜗牛养殖田初现成效,村民刘家贵加入其中,成为傅韬丞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种了二三十年庄稼,第一次接触养殖蜗牛,很好奇,也期待能有好收成。”在刘家贵眼中,傅韬丞的勤劳能干深深打动了他,“傅韬丞虽然很年轻,但特别能吃苦,我觉得跟着他干肯定有出路。”刘家贵说。

于是,在傅韬丞的蜗牛养殖田旁,一块新田在不久前落成,刘家贵每天来田里跟着傅韬丞学习蜗牛养殖经验,还帮忙照看田地,成为傅韬丞的好帮手。前几天,傅韬丞从网上购买了日本、台湾等地的地瓜苗种放到养殖田里种植,“我想在田里作出一些新尝试,看看不同品种在这里的生长适应情况,让这块田地发挥出更大价值。”

下一步,傅韬丞计划将养殖田扩大,未来建设养殖大棚。“未来可期,我已经联系好了销路,这些白玉蜗牛不愁卖,等推向市场,期待有个好口碑。”傅韬丞信心满满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