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无关呼吸与心跳。种下的善、结下的缘、留在人间的爱,在天地间不灭,在记忆中不朽。2018年的今天,飞花五月,耕耘之岁,一只春蚕吐尽了最后一缕丝。于瑾教授带着她对学生的挂念,永远离开了深爱的岗位。”
贾敏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7级金融学硕士,曾师从于瑾教授。一篇回忆录,平实的话语,寄托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春去秋来,归乡一载。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追授于瑾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于瑾同志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以于瑾同志为榜样,争当“四有”好老师。
大爱无言:于瑾教授28年的教坛人生
大学之大,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于瑾教授,就是一位这样有大爱的老师。自1991年开始,于瑾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先后为近15000名本科生和近3000名硕博研究生开设了《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课程,自2000年起,直接指导、培养毕业了94名硕士研究生和7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此外,于瑾首创开设了《投资学》《证券投资基金》等全新课程,为推进学校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走进博学楼大教室,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位穿着素色裙子的女老师,戴一副宽边框眼镜,留着蓬松卷曲的波波头,刚给本科生上完近两个半小时大课的她,被一群学生围绕着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她总是嘴角挂着和煦的微笑耐心解答。
“记得那时我们的课在晚上,下课后,我们这些老师口中的‘小朋友’总是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不管多晚,老师总是耐心解答。”于瑾的“小朋友”之一刘佳羽这样回忆。
在对外经贸,于瑾教授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她倾尽一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她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于无声处润物,像人间最美的四月天。
首创“投资学”课程
二十八年如一日,于瑾执着于教学和科研事业,兢兢业业。她著书立说,在《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国际贸易问题》《国际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投资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等多部专著和教材,院领导和同事们都称赞她是学校不可多得的优秀金融学教授。
90年代末,国内微观金融教学方兴未艾。当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林桂军教授找到于瑾,希望她能挑重担,尽快开设《投资学》这门课。这些知识对于这位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她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个任务。本世纪初,于瑾在我校本科生中第一次开设了《投资学》这门课。她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相联,运用大量的金融数据及案例辅佐教学,这门课当年在全校学生选课中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生疯狂抢课,每个课堂都是一再扩容。”于瑾多年的同事、现任学校教务处处长蒋先玲教授回忆道。后来,于瑾又围绕这门必修课,开设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实务》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形成了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
“课程的讲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数理基础,可是,这些课程在于瑾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并没有学习过。”可想而知,于瑾为了上好这些课,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可是在同事们的印象中,从没见过她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叫一声苦,工作起来从来都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后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学院引进了大量的从事微观金融教学和研究的年轻教师。这时,于瑾教授将其辛辛苦苦建设的王牌课程《投资学》及备课笔记毫不犹豫地移交给了新来的年轻教师,这是怎样的胸怀!”蒋先玲回忆说。
亦师亦友亦至亲
“老师人很可爱,课讲得也好”、“能抢到于老师的课,是一种幸运”、“老师能把知识点解释的很清楚,还很喜欢结合当下的热点辅助授课”,在学校的教学评价系统里,这样的学生留言比比皆是。
2000年考入贸大的王楚云是于瑾教授带的第一批研究生。有一天,于瑾送给她一本专业词典并对她说,“这是我珍藏的一本,你拿去用吧,不许拒收哦。”这本词典开启了王楚云与金融的缘分。她说遇上于瑾导师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导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从不‘照本宣科’更不‘海阔天空’。那深入浅出的讲授总能让人在书山中找到攀援的捷径、在学海里看清洋流的方向;从老师的解读和诠释中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她的专业和敬业。”从教二十余年,于瑾一直持续从事微观金融的研究,专注的研究领域为她上好每一堂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她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赵鸿韬回忆起院里的这位教师楷模:“已毕业二十年的学生和现在刚上过于老师课的学生对她的评价都是一样的赞美,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不管多忙,于瑾总把其所带学生甚至是早已毕业很久的学生的学术问题和人生想法放在心上,关怀大家。夏威是1997级的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大二时于瑾第一次给他们上《货币银行学》的课。她细致缜密和深入浅出的授课之道,引发了大家对新知识的渴求与新思维的乐趣。从此夏威几乎成了她每堂课后的小尾巴,标准的“问题少年”。2001年,夏威在就职国家机关和出国留学的选择上,踌躇不定。于瑾听了他的困扰,支持他出国深造,并在得知他有留学经济困难时,大胆地提出用“人品信用众筹”的模式来筹集学费,率先支持了夏威1万元人民币。虽然后来夏威的家人知晓后,家族筹集了35万元,没有使用老师的支持。但是,恩师对他的帮助和那句“能为自己的项目融资才是真正学金融的人”一直被他铭记在心。
“祝小同学们期末考试顺利”,学期最后一节课堂上,于瑾在大屏幕上打出这样的字眼。是的,她永远爱护照顾学生,喜欢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可爱”、“小朋友”。“记得老师有一次课上点名,点到我之后,唤了一声‘云鹏这节课一直在咳嗽,可得好好休息,一个人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啊’,当时内心就真的感受到了一股暖流,暖暖的。”她的“小可爱”王云鹏回忆说。
每次教师节、中秋节,学生们想和于瑾聚餐,她从来不肯让学生们花费,总是自掏腰包请整个师门。于瑾不常更新社交网络,但却时时关注着学生们的生活,有学生发了在外省玩的朋友圈,晚上讨论完论文初稿的问题,于瑾就发来叮嘱“晚上要注意安全,不要那么晚爬山”,有时在校园里碰上,她总能说出大家最新的动态。
学生无论遇到学业还是生活、工作上的困难,都愿意找这位大姐姐倾诉,于瑾曾多次问学生会不会不喜欢喝心灵鸡汤,学生的回答是希望能喝一辈子。“您何止是一支粉笔,一束烛光。您更是一座灯塔,一个太阳!”她的学生宋远洋这样写道。
永远美丽又温暖
时光定格在2018年5月24日中午,于瑾教授永远地离开了一生最热爱的三尺讲台,当天上午,她还在学校指导博士论文,回到家又在微信上指导本科论文。所谓鞠躬尽瘁,可能再遇不到更合适的典范了。她的身边还有上午特意为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生病教师李青准备的3000元捐款,没来得及送出去。事后,她的家人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熟知于瑾的人都说:她淡泊名利、正直和善,除了是细腻温柔、视学生如己出的好导师,她更是乐于助人、不可多得的好同事。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又美丽又温暖”,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吴青这样描述这位共事27年的老朋友。在她的记忆里,于瑾总是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她能够抛开面子、四处奔波,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业界的权威人士来为学生上课做讲座,她常常说:“只要是为了学生好,豁出去了”,但她在自己的事情上却从来没有麻烦过别人。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薛熠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人生地不熟,身为老教师的于瑾一直非常关心照顾他们这些青年教师。“像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支持、安慰、鼓励,在学院学系需要时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在一起共事的九年里,薛熠见证了无数次于瑾在第一时间帮助有困难的新老师。“也许于瑾老师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伟人事迹,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无私贡献,永远充满正义感、保持善良,这本身就成就了一种不平凡。”
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江萍副教授眼中,于瑾更像她的大姐姐,“十年前,我博士毕业,来贸大教的第一门课是投资学,恰巧是于瑾姐姐一直在讲的一门课。第一次开完院会,姐姐就详细的给我讲解了这门课用什么教材,要讲哪些章节,有哪些注意事项。姐姐是我来贸大最早认识的同事,她的优雅、美丽、热心震撼到了我,也开启了我们十年的缘分。”记得有一次,于瑾在通电话的时候偶然得知江萍感冒了。她就专门跑了好几个超市买来最好的蜂蜜和姜糖,送到了江萍办公室。
于瑾去世后,学校追授她“模范教师”ADDIN CNKISM.UserStyle校级荣誉称号。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不平凡”的职业理想,集中展现了她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高尚师德。
于瑾走后第五天,大家去八宝山为她送行,殡仪馆人山人海,摆满了花圈,亲朋好友、同事、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能再见她一面。她安详的躺在灵堂里,就像睡着了一样。仪式上,洪俊杰院长、蒋先玲教授、三位于瑾的学生,依次发表了悼词,都是轻轻的,带着哽咽。于瑾温柔地把爱传递给每个人,无声无息地改变了身边的所有人,每个人都因为认识她而变得更平和,更善良。
于瑾的家人、朋友、曾经的学生、在校师生共同筹建了“于瑾教育基金”,拟筹资300万元,目前已到账213万元,用于奖励师德高尚、默默奉献、深受学生爱戴的一线教师,奖励志存高远、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的在校学生,支持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师生,资助《于瑾教授追思文集》等书籍的出版或再版,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这就是精神的传承吧。”江萍这样说。
英才虽陨落,桃李却满园。于瑾虽已离开惠园,却为我们留下了累累著作和宝贵的精神传承,她的学术成就仍在、品行榜样仍在、谆谆教诲仍在、温馨关怀仍在,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的留存在那些被她教导过、关怀过、帮助过、感动过的学生和同事心中。
上述事迹材料转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报
湘宁 任倩惠
部分文字转自 公众号“UIBE惠园之声”
文章“春蚕之念——关于于瑾老师的二三事”
相关图片等素材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