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

近日,在清苑区佳禾农庄现代化玻璃温室内,工人在采摘成熟的草莓。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近日,在清苑区佳禾农庄现代化玻璃温室内,工人在采摘成熟的草莓。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专家团队技术支持下,易县塘湖镇樱桃种植成为特色产业,种植面积7000余亩,年产值3亿元。这是5月21日拍摄的塘湖镇北淇村樱桃园分拣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专家团队技术支持下,易县塘湖镇樱桃种植成为特色产业,种植面积7000余亩,年产值3亿元。这是5月21日拍摄的塘湖镇北淇村樱桃园分拣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河北日报通讯员 黄建中 冯颖文 鲍俊峰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保定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践行李保国精神,积极鼓励支持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专家等投身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当前,保定校地合作成果更加丰硕,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博士农场遍地开花,一批批农业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农业职业经理人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帮扶农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一份坚守

走出“太行山道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河北农业大学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走出一条以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科技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太行山道路”。回顾历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起步、探索、荣光——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成功铺就“太行山道路”。1978年,为解决我省太行山区人民贫困问题,原省科委决定利用科学技术综合开发治理太行山区,设立“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河北农业大学是主承担单位。从1979年春天开始,河北农业大学组织6个系、15个学科专业的70余名教学和科技人员奔赴太行山区,开启了送科技上太行的科技支农、科技兴农之路。1986年2月,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受到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嘉奖,被原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被原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育成果特等奖。

坚守、奋进、辉煌——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进一步铸就“太行山道路”金字招牌。到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师生的足迹遍布太行山区24个县(市)的各个角落,把科技星火撒遍每个山乡,为社会创造43亿元经济效益。1996年9月,中宣部、原国家教委、原农业部和河北省委联合在北京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随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先进事迹进行大规模宣传,产生重大影响,成功铸就“太行山道路”这块金字招牌。

创新、复制、提升——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走出一条科技支农、科技兴农新路子。为适应新形势,保定市持续加大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力度,把“太行山道路”提升到一个新层次。李保国是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的重要领头人之一。2000年以来,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亮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等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树立了一批引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样板。2006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在顺平县大悲乡建起河北农业大学顺平水果试验示范站;2014年,依托该试验示范站,创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2017年7月,弘扬改革先锋李保国精神,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目前,保定市建成“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推动农业人才在科技助农、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上发挥重要作用。

借势、拓展、推广——开启新时代校地合作新篇章,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乡村全面振兴新场景。保定市持续弘扬李保国精神,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积极推动博士农场等科技平台建设。2022年12月,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合力打造的保定乡村振兴创新实践项目正式启动。该创新实践项目分为校企兴村、都市农业、乡村振兴综合体、未来食品和人才兴村五大场景工程,包括推进创建“学院+企业+村支部”和美乡村场景、合作共建“博士农场”等20项内容。比如,组建34支专家团队,打造34个“农业科技小院”;组建“河北省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河北大学生命健康、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河北农业大学都市现代农业等“环高校创新知识圈”。

一腔热血

造福一方百姓

40多年来,校地合作不断深化,李保国、孙建设等一个个闪亮的时代先锋,使“太行山道路”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仅一周后的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投身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一干就是十几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李保国为代表的河北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接过先辈的接力棒,逐渐挑起太行山开发的“大梁”。在参加工作后的30多年里,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2016年4月10日,58岁的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即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用一生“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传承李保国精神,沿着新时代“太行山道路”前行,河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教授群体持续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故事。果树专家马宝焜,带着学生们将刚刚从国外引进的红富士苹果种到顺平山区;和李保国同年毕业留校的张立峰,跟随小麦专家徐海光去了唐县军城;比李保国晚一年毕业留校的谷子林,则开始了在太行山区的养兔生涯;高洪波在定兴扎根研究设施蔬菜,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菜博士”……

时光荏苒,“太行山道路”上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精神却传承至今。传承这一精神的,还有河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生。2016年5月,河北农业大学率先组建“李保国志愿服务队”,全校师生以李保国为榜样,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学生们在教学实习和社会调研中助力农村扶贫的案例不胜枚举:在顺平、满城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研究生服务队帮村民解决核桃生产难题;在唐县,城建学院服务队开展山地测量、产业规划,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参与太行山农业开发的过程中,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成为照亮一方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颗星”。

一种传承

点亮科技惠农“满天星”

在“太行山道路”和李保国精神激励下,校地合作让更多教授、学子有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满天星”正在保定这片大地上持续发光发热,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星火燎原之势已然形成。

组建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为针对性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低、农产品标准质量差等问题,保定市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保定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办法》,面向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引入944名农业科技人才,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动服务模式由“单兵作战”向“组团联动”转变,向二、三产业拓展,向产业链各环节、“政产学研金”联盟转变。从蠡县麻山药、安国中药、满城草莓、望都辣椒到高端科研育种推广示范基地和草莓健康种苗繁育中心……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一批农业特色品牌正在崛起,一批成果展示基地正在迸发活力。

聚力建设“博士农场”。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从2022年开始,保定市聚力建设“博士农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目前,已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团队108个、高端人才413人,涵盖良种繁育、设施农业、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已培育引进新品种252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91个,联动经营主体2886家。以涿州市的河北盛轩农业公司引进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团队为例,其研发的富硒鸡蛋、虾青素鸡蛋等功能性鸡蛋,市场价5元一个,是普通鸡蛋价格的数倍,仅2023年,就为该公司带来800多万元收入,成了远近闻名的“金蛋”。

招聘农业职业经理人。为探索出一条引进农业专业人才的新路子,2023年,保定市深入谋划、积极组织,从全国高校广泛招聘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市农发集团签订劳动合同,全部分配到各乡镇、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工作,提供本科生5000元/月、研究生6000元/月(含五险一金等)的生活补贴和落户、购房、租房、交通等各类补贴,以及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党团组织生活等方面支持政策。目前,已首批聘用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的240名涉农专业毕业生;培养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2252人,初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强管理能力和较高经营水平的高素质职业“农人”。

规划建设保定国家农高区。为深入挖掘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保定市依托涿州教学实验场,规划建设148平方公里的保定国家农高区,努力将保定农高区建设成为种业硅谷、健康肽谷、数字农谷和农业科技人才高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园、各类生产基地,联合当地规模经营主体,协同打造集试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展示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推动保定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推动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保定市大力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行动,因村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开发产业带动型、土地流转型、乡村旅游型、服务创收型、物业经济型、股份合作型等6种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路径,助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市3742个村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全市七成多的行政村,形成以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为基础,民宿旅游、种植养殖、劳务、物业服务等多种形式合作社共同发展的“1+N”支部领办合作社体系,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7亿元。

在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保定市努力探索路径、打造场景,沿太行山发展文冠果产业、太行步游小径、都市设施农业等产业。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着更高质量、更有韧性、更有活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努力迈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