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清甜脆爽的哈密瓜、冰淇淋质地的玉菇瓜、通过电视综艺节目走红的巴楚留香瓜,这些近年备受消费者喜爱的瓜果,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甜瓜。甜瓜有多火?消费者有多爱吃甜瓜?日前举办的2024中国(寿光)种苗产业大会披露,2022年中国市场甜瓜需求量已增至1328万吨。目前我国甜瓜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 700 万吨,却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四川人也爱吃瓜,可四川是水果大省却不是甜瓜传统产区,也缺少本地甜瓜品种。我国甜瓜主要产区是新疆、山东、河南、河北、海南等地,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种植专家杨峰博士介绍,我省消费的甜瓜中,约90%以上由外地调入。四川能不能多种好瓜,满足本地“吃瓜群众”的挑剔味蕾?5月8日,在凉山州西昌市,优质特色甜瓜新品种示范及高效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现场观摩会给出了答案。据悉,在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特色甜瓜育种岗位和四川省农科院中试熟化项目的支持下,四川、新疆两地农科专家正联手将新疆甜瓜新品种、新技术引入攀西地区安宁河谷。观摩会现场新疆品种落地西昌 适宜与否待时间检验新疆甜瓜香甜多汁、口感细腻,是国内外公认的果中佳品。为丰富四川食客的“果篮子”,省农科院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下称“中心”)专家将40多个新疆甜瓜品种,种进西昌市安哈镇新营村的果蔬大棚里,开展筛选与示范。

为何把种植基地优先选在西昌?中心研究员、甜瓜分子育种技术专家刘斌博士和同事们自有考量:“西昌位于安宁河谷地区,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与新疆甜瓜产区具有一定相似性。”相似,不意味着种植模式能够照搬。新疆甜瓜品种能否“服四川水土”,还需时间检验。早在2022年,川、疆专家便开始在西昌多点位、小范围试种新疆甜瓜,一开始收效不甚理想。“有的品种品质和产量上不去,有的受病虫害影响严重。”刘斌介绍,尽管如此,专家们依然相信,西昌是适合种植甜瓜的。2023年,专家团队与种植大户刘磊开展合作,改进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成功种植出接近新疆品质的甜瓜,并筛选出一批表现较好的品种。记者当天在现场会见到的,就是这批脱颖而出的好瓜。避免有土栽培缺陷 无土种瓜带来新转机一 开始种植为何失败?川、疆专家通过实验数据总结经验:之前的试验点位均采取传统有土栽培,部分非适宜品种败在当地土传病害之下。另外,部分有土栽培的甜瓜在同一地块连续多季耕种后,出现了连作障碍,当地人称“自毒”“重茬病”。这是土壤营养物质不平衡等原因引起的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刘磊的瓜棚之所以成功产瓜,与他大胆采用无土栽培模式不无关系,“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前期投入较大,但就想试试看。

”记者在刘磊搭建的22亩甜瓜大棚中看到,甜瓜藤蔓从配制好的栽培基质中一直伸到铁丝架上,水肥一体化管道也埋在基质中,为甜瓜提供营养。大棚和无土栽培模式,避免了甜瓜与土壤、雨水直接接触,就避免了多种土传病害; 相关设施设备只需在种植茬口进行消杀工作,能有效减少连作障碍,前茬采收后只需三天就能种下一季甜瓜。刘磊告诉记者,第一年采用无土栽培种植优质特色新疆甜瓜品种,每亩瓜棚产出约8000 斤,“后续通过技术优化,提高栽培密度,产量还会更高。”同时,杨峰等省农科院专家利用瓜菜轮作模式,将萝卜、番茄等与甜瓜不同科的蔬菜同甜瓜进行轮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显著减轻了土地种植甜瓜的连作障碍,成功将攀西蔬菜同特色甜瓜在高效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上进行了有效结合。甜瓜品种展示一年能种三季瓜 攀西能否成为甜瓜产区“5月这批瓜,其实还没到最佳熟度。再过一周,大部分甜瓜中心糖度能达18度以上。”刘斌边说边切开一个“纳斯密”甜瓜,清香四溢。与会者直言,有种“童年记忆中的香气”。2月种下,5月收获,这仅是西昌无土栽培种植甜瓜的第一季。农艺操作得当、农时安排合理的情况下,这片瓜棚去年夏、秋、冬收获了三茬甜瓜。“理论上,在西昌一年可种四批甜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还在摸索解决方法。

”刘磊说。即便如此,专家团队也感到十分振奋。新疆甜瓜占全国产量七成以上,但受气候条件影响,普遍春种夏收。如果甜瓜优质品种与技术在攀西等适宜地区推广,不仅能让川渝、西南乃至全国消费者更快吃上高品质甜瓜,还将为四川甜瓜“错峰”上市、填补市场空白、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可能性。刘斌告诉记者,在后续工作中,两地专家将共同努力,争取为四川引进推广更多特色甜瓜品种,如适合温室、反季节、耐长途运输、机械化栽培等,为提升甜瓜产业丰富性、多样性提供科技助力。记者观察寻求技术合作 积极谋求转型市场供需瞬息万变,西昌招牌经济作物葡萄收购价已从2015年前后的最高峰跌落,阳光玫瑰、克伦生、妮娜皇后等“贵族”葡萄品种价格被“打”了下来。不少种植户都感觉,“种葡萄没以前挣钱了。”比起葡萄市场“内卷”多年,甜瓜产业在川内还是蓝海一片。目前,西昌大棚甜瓜田间收购价约3~6元每斤,进入当地商超后身价约翻2-3倍;刘磊种植基地内的优质甜瓜礼品2枚装(约5斤),以180元价格通过电商渠道向沿海地区销售。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少种植经营主体更是深谙此理。省农科院相关团队专家透露,已有大户尝试对接,寻求技术合作,积极谋求“后葡萄时代”的转型。四川未来是否能形成新的甜瓜产区,尚待市场检验。新兴品种和农业科技的更新迭代,无疑为种植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保障。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为积极应对灾害天气,抓好灾后生产恢复,降低水生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为防汛抗旱提供了指导意见。汛期强降雨往往伴随大风,直接造成池塘水位急剧上升,溢塘风险加大,同时将带来水温下降、pH骤降、溶氧下降、盐度下降、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等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池塘围栏设施、池埂损坏甚至坍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缓相关影响。一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池塘和水库养殖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或池外水的流入;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及时清理浮游生物。开展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涨水时要及时将网箱拉到水质好、避风浪、远离泄洪道的地方;退水时要及时将网箱移离岸边,防止搁浅;尽可能在泄洪道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拦网等。二是海水养殖池塘及时排淡,防止雨水倒灌。降雨前先将原池水排掉约1/3后立即加到最高水位;检查池塘周围是否有陆地雨水进入池塘的通道,防止大量雨水进入池塘;强降雨时及时打开上层排淡闸板和排淡管道,将表层低盐度水从上部溢出,保证池水上下层盐度基本一致,防止因上下层水比重不同造成的池水分层,使上层富氧水不能通过垂直对流传到底层,导致池底缺氧及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

三是及时增氧。正常情况下通过日常换水的方法可基本保证养殖水体溶氧量,但汛期建议采取以下增氧措施。机械增氧。有增氧机和微孔增氧设备要及时开机增氧。开机时间一般选在夜间或凌晨,该时段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间,此时开机除起增氧作用外,还可降低水温。另外,可加大池水上下层交换力度,防止池水分层。化学增氧。严重缺氧时还可投化学增氧剂救急。人工增氧。无机械增氧设备的也可人工摇小舢板船搅动池水,尽量使池水充分活动起来。池水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即使在强降雨后的短时间内底层水溶解氧也不能低于3毫克/升。四是及时修复养殖设施。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池塘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池塘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

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养殖品种再次逃逸。五是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剩余养殖品种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养殖品种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养殖品种对草料、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对于养殖量的估算,可根据摄食情况来估算存塘量;每次投饲后2小时检查摄食情况,以基本吃完、略有剩余为宜,再根据投喂量的3%~4%,推算出存塘量。苗种补放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可以通过回捕、调剂、秋季繁殖等方式解决苗种问题。在苗种补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产品苗种的质量问题,杜绝购进病苗、伤苗、弱质苗、假苗,最好由当地渔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把好苗种的种质关和补放技术关,以免造成二次损失。六是防止疫病发生。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7015-2022)。

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发生。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及养殖对象有无浮头、发病等现象,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同时,因强降雨后的养殖环境突变,易造成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抗病能力降低,要做好科学投饲,提高鱼体免疫力。此外,要加大水生动植物疾病测报和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一旦发现疫情,应通过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处置。此外,要提前开展物资储备,做好养殖设施和房屋加固,避免突发灾害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长期干旱致使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位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养殖水体减少,并增加水质下降的风险,部分区域甚至可能出现池塘干涸,养殖品种受旱死亡。同时,少水或缺水还导致苗种无法繁殖或者无法投放,影响渔业正常生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缓相关影响。一是做好防旱准备。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旱情预报,加强与水产技术部门的联系,接受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做好充分、必要的抗旱物资准备,以抵御旱情。二是保障养殖用水。苗种生产与养殖单位应及时购置抽水设备,增设供水设施,采取筑坝蓄水、疏浚沟渠、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办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养殖用水。三是加强水质管理。

减少施肥和饵料的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施用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杀灭病原菌。适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干旱时期为防止鱼虾蟹浮头甚至“泛塘”,应进行增氧,确保鱼虾蟹养殖安全。四是加强巡塘管理。在干旱期间应坚持早晚巡塘,加强日常管理,密切观察养殖品种的摄食情况和行为变化,特别注意观察黎明前鱼虾蟹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应对。五是及时补投苗种。干旱期间应做好补投苗种的准备工作,待旱情缓解后,适时补投大规格苗种,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后的生产需要,将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六是及时销售。及时组织成鱼销售,减少水体负载,缓解溶氧压力。及时将达上市规格的水产品捕捞上市,减少载鱼量,缓解溶氧压力,确保未达上市规格的养殖品种安全度旱。七是加强病害防控。定期泼洒生石灰,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具有提高免疫作用的饲料添加剂,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在日常巡塘中注意观察养殖品种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及时进行检查和相应的治疗。

四张特色产业名片核夹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园是国内首个取得园区环评批复的核技术专业园区2023年夹江县核技术应用企业实现产值42.9亿元瓷夹江陶瓷年产量3.48亿平方米,位列西部第一2023年,规模陶瓷企业实现产值81.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2.8%茶夹江茶年出口量达3.6万吨出口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纸夹江书画纸产量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超60%2023年,夹江纸产业综合收入达64亿元(记者 王怀 曾小清 蒋君芳 王代强 杨艺茂)乐山市夹江县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腹地,青衣江穿城而过。夹江有“蜀之良邑”的美誉,特色文旅与非遗艺术更是赋予这座小城浪漫诗意,这里不仅有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东风堰,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的诞生地。迈入新时代,夹江持续做实做强“核、瓷、茶、纸”四张特色产业名片,获批全省首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获评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再造一座“蜀之良邑”,夹江做了什么?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夹江一探究竟。

建设中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园。夹江县委宣传部供图产业夹江打造“核、瓷、茶、纸”四张特色产业名片,工业化率达41%夏季本是传统采茶淡季,但此时的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茶园却是一片繁忙景象:采茶机穿梭于茶垄间,将片片新绿收入囊中。这里是夹江县打造的出口茶基地。2019年2月,满载出口茶集装箱的货车从夹江驶出,发往乌兹别克斯坦,实现夹江绿茶首次自营出口。“目前我们茶园的亩产值普遍增收2000元左右。”东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肖国贵说。在不缺好茶名茶的四川,夹江的茶叶为何能率先成功“出海”?这是源自当地对机遇的敏锐判断。“中国人习惯泡茶,但四川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仅为0.5公斤;中亚地区的饮茶习惯是煮茶,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为5—7公斤。”夹江县茶业协会会长方义开说,夏秋茶的茶叶较为粗糙,市场价格较低,但生长速度快,采摘周期长,产量远远高于春茶,非常适合出口。不仅要有判断机遇的眼光,还得有抓住机遇的能力。“夏秋茶的采收对机械化要求很高,夹江县近年来在茶园机械化改造和机械化设备投入上下了大力气。”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永洪介绍。不只是茶叶。调研组发现,作为一个内陆小县城,夹江的产业特色十分鲜明。“核、瓷、茶、纸”四张特色产业名片中,夹江举全县之力打造的“核名片”是近年来曝光率最高的一张。

在全国第一个取得园区环评批复的核技术专业园区——夹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园,当地正瞄准“核”赛道,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这里的‘核’优势,我们正在建设国内首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这也是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试验堆。”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葛源表示,该项目建成投运后,将有力破解国内医用同位素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依托这一“链主”项目,更多的项目纷至沓来。在6月18日举行的2024乐山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恳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夹江签下博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核医学探测晶体材料等重大项目。2023年,夹江县核技术应用企业实现产值42.9亿元。经历30多年的发展,如今夹江的陶瓷产业集群已配套关联企业1000余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入县之一。“去年全县规模陶瓷企业实现产值81.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42.8%。”夹江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夹江县陶瓷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系乐山市唯一入选的产业集群。在“双碳”目标、“碳排放双控”等政策背景下,夹江陶瓷产业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产业兴则县域强。

对于城乡融合发展来说,这四张产业名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夹江县委书记许天毅说,得益于这几张产业名片的共同发力,夹江在工业化率上有不错表现:2023年,夹江县工业化率达41%,高出全省约13个百分点。四张产业名片如何“舞”动夹江城乡新未来?许天毅介绍,目前夹江县正在全力推进核技术应用产业“一号工程”和“西部瓷都”二次创业,实施制造业“双轮驱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米兰诺陶瓷的生产车间。夹江县委宣传部供图平台赋能整合资源,转化优势,补齐短板行走在夹江城乡,调研组感受到这里蒸蒸日上的人气与蓄势待发的潜力。在夹江县县长张毅看来,人气是支撑地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而聚人气的关键便是搭平台,“以平台聚人气、汇能量、提能级,为城乡赋能,实现‘无中生有’。”平台怎么建,能量怎么赋?调研组在夹江看到三种路径。其一,整合资源建平台,赋能发展潜力——当地干部向调研组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夹江全县每年有2000名左右的孕妇,过去很多人选择前往成都和乐山的大医院生娃。为吸引这部分人留在当地,夹江县整合了当地的医疗资源,组建了县妇女儿童医院,让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本地生娃。整合资源、平台赋能,夹江将这一思路贯穿到城乡各个领域。

赋能卫生健康。夹江县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牵头组建两个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木城镇、新场镇建成两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023年县直医院卫生技术人才定期下沉350人次。赋能行政效能。夹江县依托省一体化平台,推进“智能办事大脑”建设。今年以来为重大项目代办用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节能审查等事项30余件,压缩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法定时限83个工作日至43个工作日。赋能基层治理。夹江县围绕防灾减灾、防特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等6大领域,构建以镇村为基本单元的“六防”集成基层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数字夹江”决策指挥调度平台。其二,转化优势建平台,赋能特色产业——除了四张产业名片,养殖业在夹江也占有一席之地,全县年禽蛋产量达到3万吨。正在加紧建设的西南禽蛋交易中心项目,位于夹江县甘江镇甘霖村。项目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包括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农资农具展销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禽蛋交易大市场、茶叶批发大市场、电商直播中心等。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南禽蛋交易中心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额可达30亿元。建平台,可以是有形的市场交易载体,也可以是无形的交流互促活动。2022年8月,借助中国同位素与辐射产业峰会举办契机,夹江县邀请上百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代表进园区、看项目、问技术、话未来。

去年6月,依托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国际绿茶合作圆桌磋商会议,夹江分享了拓展国际绿茶消费市场的经验;去年11月,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为契机,新场镇东风村成为会议现场考察的四个点位之一。其三,补齐短板建平台,赋能乡村建设——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传承保护。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当地就会举办书法展、研学等活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已成为这里的常客。对于乡村发展的短板,夹江县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乡村美学教育不足,农特产品包装还相对粗糙、不够精细化。让夹江农村发展作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挂牌高校教学基地,支持农村居民改造特色民宿吸引艺术家在这里搞创作……夹江县的一系列举措,让更多文人墨客成为夹江农村不断变美的见证者、参与者。全国生态低碳茶示范基地。蒋胜摄(视觉)改革试点乡村设计师、调解员、服务“一老一小”志愿者,三支队伍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乐山市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东风村不仅有人人羡慕的人居环境,还有不断丰富的新业态。“我们通过盘活闲置的宅基地,引入社会资本,新建了年轻人喜欢的新式农家乐、露营基地等。

”肖国贵说。调研组发现,这些新业态的背后,年轻人是主要“操盘手”。去年下半年投运的“乡野禾间”就是肖国贵提到的新式农家乐,“90后”经营者黄家新告诉记者,家里从事陶瓷产业,毕业后自己做了几年和陶瓷相关的工作。“我感觉现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所以就来这里当‘新农人’。”不同于以前的流转关系,东风村以“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和年轻人深度“捆绑”。“我们以宅基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农家乐的利益分配,农家乐按季度将利润的10%返还给村里。”肖国贵说,去年10月“乡野禾间”开业后,东风村在年底获得了第一笔分红,“6000元不算多,但是个好的开端。”东风村的尝试,正是夹江县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努力突破的方向。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县马村镇。受访者供图夹江县关于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新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共同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实施“共联共建”行动,落实股份制“分红”保障。该举措的目的,是让更多人才流向乡村、服务乡村。“这也是我们作为四川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的改革试点任务之一。”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省级试点县,夹江县领到的试点任务,包括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3个方面。

锁定重点,各个击破。在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上,夹江县正在做的一个探索,针对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建立起乡村设计师、乡村调解员、乡村服务“一老一小”志愿者三支队伍。“我们这里有乡村设计师,不是乡村规划师。”在夹江,当地村干部反复提醒调研组。目前乡村普遍存在设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引入乡村设计师可以在乡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整体风貌营造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县68个村和27个涉农社区都聘请了一位乡村设计师,每个乡镇和街道都与高校或者景观设计公司建立了合作。”夹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设计师的加入,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以纸为媒,千年纸乡马村镇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后者为马村镇石堰村村史馆的建成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支撑。“我们已是这里的一分子,非常乐意参与到马村镇的发展中来。”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潘召南说。三支队伍之外,还有更多改革文章在乡村广阔天地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的关键在资金。”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农业贷款难题,夹江县近年来创新思路,推出了许多“专属”金融产品。比如,针对茶叶基地特点,夹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辖区内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销的农户或商户量身制定了“川茶贷”茶叶贷款产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