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白猪(公)品种登记号:X-01-02-001-01
品种别名:哈白猪
哈尔滨白猪(母) 产地和分布
哈尔滨白猪,简称哈白猪,产于黑龙江省南部和中部地区,以哈尔滨市及其周围各县饲养头数较多,并广泛分布于滨洲、滨绥、滨北和牡佳等铁路沿线。现有种母猪10万头左右。仅哈尔滨市就有饲养100-400头繁殖母猪的农(牧)场十余处。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当家品种,而且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迄今,山东昌维地区种猪场、辽宁小东种畜场、河北和山西等省都养有一定数量的哈白猪。
培育过程
产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4℃。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盛产玉米、大豆、谷子、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城市制糖、制粉、酿酒、榨油等加工工业发达,其副产品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群众素有养猪习惯,历史上以养民猪为主。
1896年,帝俄在我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时曾随铁路员工带来一批俄国猪,与当地民猪杂交。1923年又从加拿大引入大约克夏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以后,随“开拓团”带入一些巴克夏猪,这些外来猪种与当地猪进行无计划的杂交,以后又混入不同类型的约克夏猪的血统,逐渐形成一群白色杂种猪群。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猪种的改良工作。1948年,哈尔滨香坊实验农场从群众中选购一批白色杂种猪,利用其中一头体型较小、结构紧凑、背腰宽平、四肢强壮、名叫“瓦尼亚”的公猪,进行近亲繁殖。它对猪群起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体型较小、早熟易肥、产仔数少和后躯欠发达的猪群特征。1951年由东北农学院引入约克夏公猪进行杂交,所得杂种后裔虽然体躯增长,四肢变高,但同时发现幼猪抗寒力差,冬季多发生关节炎,并且主要生产性状改进不大,因此停止使用。从1953年起转入以群内选优去劣为中心的整群工作。1958年,东北农学院成立哈白猪育种领导小组,制定了引入苏白猪进行级进杂交改良的育种方案,结果表明,老哈白猪用苏白公猪回交的二代杂种猪,体躯增长,后躯丰肥,产仔增多,生长较快,适应性增强,基本上符合育种指标的要求,于是在回交后裔群中选择理想型个体组成核心群,进行自群繁育,初步建立了育种基础群。1971年起在全省开展了联合育种,有20多个单位参加,大大加快了育种进度。1975年经省级鉴定,宣布品种育成。
在育种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1.针对原哈白猪群的缺点,确定采用苏白公猪级进二代的杂交育成方案,有效地克服了体躯短小、后躯瘦弱、生长缓慢和产仔少等缺点,使主要经济性状得到明显改良。
2.实行以种猪本身表型选择为主和后裔测定相结合的选择方法。在现场测定后备猪 的生长发育,在2、4、6和8月龄各阶段进行表型选择,并对主要种公猪进行后裔测验。同时, 后备公猪按5选1和后备母猪按2选1的比例留种,加大选择强度。
3.采用窝选、重复选配和近亲繁殖等措施,以加速群体性状的一致和遗传上的稳定。同 开展时品系繁育,选育出早熟、体长、抗寒、多仔、窝重大等6个品系,丰富了品种结构,提高了生产性能。
4.重视饲料生产,改进饲养管理,加强仔猪和后备猪的培育。
特征和特性
1.体型外貌
体型较大。头中等大小,两耳直立,颜面微凹。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腿臀丰满,四肢强健,体质结实。全身被毛白色。乳头7对以上。
2.生长发育
据香坊实验农场、绥化县种猪场等单位对2、4和6月龄后备公(45头),母(203头)猪体重的测定,分别为19.7和18.6公斤,44.2和36.7公斤以及73.1和64.4公斤。8月龄时,公猪(52头)和母猪(225头)体重分别为96.2和98.0公斤,体长115.2和114.2厘米,胸围104.6和103.1厘米,体高65.2和63.1厘米。
据1973年对11个育种单位的成年公猪(123头)和16个育种单位的成年母猪(1055头)的测定,体重分别为222.1±2.1和176.5±1.8公斤,体长分别为149.1±1.6和139.0± 0.5厘米,胸围分别为144.0±1.8和131.8±0.5厘米,体高分别为84.7±1.0和75.6± 0.4厘米。
3.繁殖性能
据对兰西县种猪场后备母猪(23头)的观察,初情期在161.96±3.64日龄,发情持续期67.55±0.14小时,发情周期20.34±0.20天。对9月龄后备母猪(24头)的测定,交配组的排卵数14.5±0.5枚,未交配组13.9±0.9枚。
母猪一般在8月龄、体重90-100公斤时,公猪在10月龄、120公斤左右时开始配种。据统计,初产母猪(380窝)平均产仔数9.4头,60日龄断乳窝重121公斤,经产母猪(1251窝)相应为11.3头和158公斤。
种公猪利用年限,在国营农牧场中一般为3-4年,农村中为4-5年。种公猪一次射精量200-250毫升,精子活力0.7以上,密度为每毫升1.5亿。
据对兰西县种猪场的10头母猪的调查,在按标准饲养条件下,母猪哺乳期减重25.1±4.97公斤。经产母猪每生产一头活仔平均耗混合精料38.3公斤,60日龄哺乳期每头仔猪 采食混合精料10.9±0.5公斤,日增重239±6克。
4.肥育性能
据1973-1978年双城农校牧场等11个单位的13次肥育试验资料,在每公斤混合精料 含消化能约3.0兆卡、消化粗蛋白160克左右的营养水平下,104头肥育猪从2月龄断乳体 重14.95公斤养至8月龄120.6公斤,日增重587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7公斤和青料0.6公斤。
据对宰前体重平均115.46公斤的39头肥育猪的测定,屠宰率74.75%,眼肌面积30.81平方厘米,膘厚5.05厘米,花板油比例为6.44%,皮厚0.31厘米,腿臀比例26.45%。 胴体组成的特点是皮下脂肪含量多而皮肤较轻。90公斤左右屠宰时,胴体肌肉占 45.05%、脂肪占41.09%、皮占5.39%、骨占8.47%。与同体重屠宰的民猪比较,哈白猪皮下脂肪的比例以及花板油和皮下脂肪总量占空体重的比例,均明显超过民猪,但花板油不如民猪。
哈白猪肉质细嫩,据对体重90公斤左右屠宰的6头肥育猪的测定,宰后45分钟,背最 长肌pH 6.19±0.049,失水率26.45%。肌肉中粗脂肪量占鲜样百分率为:背最长肌4.04%,半膜肌4.11%。
5.适应性
哈白猪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据对10头母猪的观测,在-28℃,低温环境下,将母猪放外出舍经12分钟后开始呜叫,22分钟后呈现颤抖,40分钟后乳房开始变色。
在日粮中草粉比例占20%(粗纤维7.68%)和占40%(粗纤维13.67%)时,哈白猪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13.33%和32.75%,对粗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63.94%和71.51%以及对能量的消化率分别为69.50%和68.60%。可见在高纤维日粮条件下,除能量外,其他几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非但未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表明哈白猪有较强的耐粗饲能力。
杂交利用
哈白猪与民猪、三江白猪和东北花猪(黑花系)进行正反杂交,所得一代杂种猪在肥育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上均呈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评价和展望
哈白猪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耐粗饲性能。肥育期生长快,耗料少,胴体中皮的比例较低,母猪产仔和哺育性能好,与产区其他品种猪杂交效果明显。
目前,哈白猪还存在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变异较大,瘦肉率不高和脂肪偏多的问题,今后应继续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工作,建立瘦肉率高的品系。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杂交配合力测定,建立完整的繁育体系,使哈白猪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