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北京有几种松鼠么?
两种?三种?
八种!北松鼠、岩松鼠、达乌尔黄鼠、隐纹松鼠、花鼠、沟牙鼯鼠、复齿鼯鼠、小飞鼠。
这还没算一个外来物种:赤腹松鼠。
一只赤腹松鼠正在喝水,可以看到它明显的红色腹部©Guanting886
松鼠是啮齿目下面一个庞大的家族,称为松鼠科。这里面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长得很像“松鼠”的家伙外,还有很多成员,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也属于松鼠家族。
通常来说,可以把松鼠分为地松鼠、树松鼠、飞松鼠三大类。比如高原上长相憨憨的旱獭,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也属于松鼠科,是一种典型的地松鼠;而各种夜间出动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的鼯鼠,则属于飞松鼠。
虽然也是獭,但是跟鼬科的水獭不一样,旱獭是一种松鼠©李小六
而北京有这全部三类松鼠。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北京的松鼠。
►►►
地松鼠(亚非地松鼠亚科)篇:
岩松鼠、花鼠、达乌尔黄鼠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岩松鼠属
岩松鼠是中国特有物种,不过在中国分布广泛,从辽宁一直到云南,都有岩松鼠的分布。
相比高调的北松鼠,岩松鼠可谓是其貌不扬:体长约21cm,尾长在体长一半略多。岩松鼠浑身灰色,眼睛四周有明显的“白眼眶”,非常容易识别。
岩松鼠有着标志性的白眼眶©大猫
岩松鼠也会上树,但它们属于地松鼠,更喜欢在岩石上蹦来蹦去,因此在岩石嶙峋的太行山和燕山地区非常常见。它们在岩石缝隙里睡觉和繁殖,在山里裸露的崖壁附近经常能够看到岩松鼠在活动。
它们喜欢吃油性大、富含营养的种子,比如松子、橡子、榛子等,人种的板栗、核桃和一些水果也是它们会光顾的食物。
岩松鼠在树洞里进进出出©大猫
岩松鼠非常喜欢偷鸟蛋吃。在我们猫盟和顺基地的边上,有棵大树上有几个树洞,有年春季我每天在树下观察,先后看到有山麻雀、普通鳾和灰头绿啄木鸟在里面筑巢。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这地方就被几个岩松鼠盯上了。这几个坏家伙每天都会来洞里查看一番,那一年除了战斗力较强的灰头绿啄木鸟成功将岩松鼠赶跑以外,其他的几种小鸟没有一个繁殖成功的。
岩松鼠躲藏在石缝中©大猫
岩松鼠在北京的山区可谓非常常见,但在平原地带甚少出现,它们是一种相对严格的山地松鼠。岩松鼠在遇到威胁时往往发出尖利短促的叫声,不熟悉的人往往会以为是鸟叫声。
在山里它们的天敌不少,猛禽、猫头鹰、豹猫、赤狐、黄鼬等都会捕捉岩松鼠吃,蛇也会钻进石缝将里面的松鼠或者幼崽吃掉,甚至我们有一次拍到一只华北豹也叼着松鼠走过,估计是带回家喂孩子去了,对于成年豹,松鼠能提供的营养实在是不够。
F7叼着她的鼠片路过
还是在我们基地,后来一只豹猫也出现在基地附近。我们不知道它被什么所吸引,但豹猫出现后,岩松鼠就没那么嚣张了,它们的活动谨慎了许多,而附近崖壁上的蓝翡翠也成功繁殖了。
功夫再高,也怕猫猫啊©大猫
花鼠(Tamias sibiricus):花鼠属
花鼠是另一种大家所熟悉的松鼠形象:通常我们说的花栗鼠就是它。
花鼠的样子非常小巧可爱,它体长约15cm,头部至背部毛呈黑黄褐色,背正中一黑色纵向条纹为黑色,身体两侧各两条纵纹为黑褐色,当中夹杂白色,共5条黑纹。
有着白加黑背纹的花鼠©大猫
花鼠的脸也是花的,除了白眼眶宽度较大,眼下方还有一道棕黄色的条纹,因此花鼠常被叫做“五道眉”,是中国民间非常熟悉的一种松鼠。
花鼠的“五道杠” 图源网络
和岩松鼠很像,花鼠虽然会上树,但也属于地松鼠。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各个省区,主要选择相对干旱的环境。虽然在山林里也会看到花鼠,但它们会更多出现在干燥而有地形起伏的农田和荒地附近。
花鼠会自己在地上挖洞,也会利用鸟类的树洞作为自己的巢穴。
和到处埋藏食物的北松鼠不同,花鼠喜欢把食物全都塞在颊囊里带回窝里,而它在窝里能存储5-10斤粮食。它们即会去田里采食豆子、小麦等作物,也会到树上去采种子和果实。
花鼠躲藏在落叶堆中©大猫
在北京的几种松鼠里,花鼠是少数会冬眠的成员。在冬季它们并不进入深度睡眠,会周期性的降低心跳和身体温度,并间歇性醒来,在窝里进食,偶尔也会出洞活动。
北京的花鼠现在似乎越来越不容易见到了。农田、荒地的消失和森林的增加对花鼠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只在树上奔波的花鼠©大猫
北京是一个环境非常多样的城市,从太行和燕山山地到华北平原,当中有很多过渡的湿地、缓山区,这种多变的环境我们称之为生境的异质性,异质性越高,则能应对更多种动物的生境需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更高。
事实上随着花鼠一同消失的,还有很多平原干燥地带的麻蜥、甲虫、野兔等,对它们而言,可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树林,而是干燥的荒地。
小五台干燥的土坡上,一只花鼠正在进食©大猫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黄鼠属
这是一种很不像“松鼠”的松鼠,在内蒙的草原上达乌尔黄鼠很多,开车走在公路上随处都可见到被车压死的黄鼠,它有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大眼贼,因为它有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
看我闪亮的大眼睛©大猫
达乌尔黄鼠体型修长,跟一般常见的松鼠相比,它肯定是个大个子:体长约16-24cm,尾长不到体长的1/3。它通体沙黄色,与其说它像松鼠,倒不如说有点像黄鼠狼。
黄鼠是典型的“地松鼠”,它是个打洞高手。一只黄鼠会有好几个洞穴,分别是栖息洞和临时洞,栖息洞又分为夏季洞和冬季冬眠洞。它们的洞穴非常复杂,冬眠洞往往深入地下2米以上,达到冻土层以下,以确保在寒冷的冬季洞穴里依然不会太冷。
夏季,黄鼠会将居住洞改为托儿所。它们一胎会生2-16只幼鼠,平均5-6个。它们将幼鼠每2-3只分组放在不同的居住洞里,分别照顾。大约一个月后小鼠即可独立进食并学习打洞。
它们非常依赖这些洞穴,因为黄鼠生活的环境是开阔的草原和荒地,这里视野开阔,猛禽和食肉动物众多,黄鼠需要迅速地进入洞里躲避天敌。
洞穴是黄鼠躲避天敌的重要工具©大猫
达乌尔黄鼠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干旱地区,如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宁夏和甘肃等省区。受到环境的制约,冬季它们往往蛰伏长达半年之久。
它们主要以植物的叶子和种子为食,但和其他松鼠一样,它们也不拒绝肉食,特别是在冬眠以前,它们会吃不少虫子来增加体重。在内蒙古草原上开车时,往往会看到路上有被车压死的黄鼠,而其他黄鼠则会来吃尸体上的肉。
一个背影,淡淡de忧桑©大猫
北京如今已经基本看不到达乌尔黄鼠了,因为它们所需要的草原或半荒漠在北京已经基本消失。但在一些古籍记载里,我们看到过去黄鼠并非一个稀罕东西。
书中往往描述:黄鼠喜欢在洞口活动,见到人便立起作揖——这正是黄鼠预防天敌的动作,它们经常站立起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猛禽或狐狸等天敌逼近。
作啥揖啊,防御懂不懂?©大猫
我在距离北京门头沟不远的蔚县的桑干河岸边荒地上见过一些黄鼠。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凭借着那些还未被改造成林地的黄土荒地,依然保持着小小的种群规模。
想必过去北京的延庆野鸭湖、松山以北的贫瘠山地也都是达乌尔黄鼠的乐园,然而随着环境的人为改造,它们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浑善达克沙地的黄鼠©大猫
►►►
树松鼠(松鼠亚科、松鼠族Sciurini)篇:北松鼠
北松鼠(也叫松鼠,欧亚红松鼠)(Sciurus vulgaris):松鼠属
这种松鼠在北京的身世颇为可疑。翻阅古籍,发现其他的松鼠种类记录都和现在的物种能对上,唯一没有记录的就是北松鼠。
以北松鼠的长相,把它和其他松鼠混淆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但因为过去北京所包含的范围并不像今天这么大,因此古籍记录的范围也无法涵盖今天的北京,我们也不能就此断言北京过去没有北松鼠。
北松鼠的耳朵毛簇很明显©大猫
北松鼠的模式标本采自清东陵——今天属于河北唐山遵化,与北京近在咫尺(至北京界直线距离只有30多公里),属燕山山脉。由此可以推论,北松鼠过去在燕山山脉有所分布,也进入到北京的地界,但可能并不常见,因此记录较少。
今天我们看到的北松鼠,则是近期由养殖逃逸-野外归化形成的野生种群和可能存在的原生种群合并而成,而我们在香山等公园里看到北松鼠,则更应被归类于逃逸归化种群。
植物园中的北松鼠©大猫
北松鼠在几种常见松鼠里算个头比较大的,体长24cm左右,是一种比较漂亮的松鼠,其特征就是耳朵顶端的毛簇——和猞猁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胆!竟敢跟本王相提并论
作为一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松鼠,它的形象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松鼠之一:那些动画片里出现的红色的松鼠基本就是它们。
不过北京的北松鼠并不是红色而是黑色的,只有部分个体显示出橙红色。它们的腹部颜色较浅,尾巴蓬松且大,看上去非常可爱。
北京的北松鼠是黑色的©大猫
北松鼠喜欢在针叶林里活动,是典型的树松鼠。它们树栖性很强,很少见到它们下树。在树上它们非常灵活,可谓飞檐走壁。北京的油松林是它们喜欢的环境,我曾经在雾灵山见过不少北松鼠,只要是有高大油松的地方就能遇到它们。
北松鼠有个习性就是储藏食物。它们会把食物埋在土里,储存起来慢慢吃。而这种埋食物的地点有很多,其中有些它们可能就忘记了——而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于是这种行为促进了森林的更替生长。
北松鼠在树上飞檐走壁©大猫
宠物市场上的北松鼠被叫做“魔王松鼠”,一度非常常见。其实松鼠并不适合一般人家养,它们活泼好动,破坏力也比较强,很多人由于其外表可爱就买回家中,但很快又将其遗弃,这可能是很多公园里北松鼠很常见的主要原因。
我们并不鼓励大家购买和饲养北松鼠,一方面不专业的饲养并不利于这些松鼠的福利,另一方面,被遗弃的松鼠往往会带来很多生态问题:比如很多种类的松鼠都喜欢掏鸟蛋吃,如果没有什么能抑制松鼠的数量,那么它们可能会对公园里的鸟类造成不利影响。
松鼠们还是在野外生活才最活跃©大猫
►►►
飞松鼠(松鼠亚科、鼯鼠族Pteromyini)篇:
沟牙鼯鼠、复齿鼯鼠、小飞鼠、隐纹松鼠
有本书叫《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文榕生著。这是一本根据典籍、志书系统研究中国野生动物历史分布的著作。
我查阅了北京和河北的动物记录,关于鼯鼠这部分,有一些很有趣的记录。不同的古籍中大约在北京一带记录有三种类似鼯鼠的动物:
飞生鸟:《旧志》:居庸出。状如蝙蝠而大,产妇持其毛皮,易生。
《续博物志》云:飞狐,亦名飞生。今山陕有飞狐岭、飞狐口,当时必以物产得名。飞狐:锐头缺口,耳小尾长,毛深褐色,肉翅连四足,其前足三爪,后足五爪。
《圣祖御制康熙几暇格物编四集》:飞狐产于口外密树林中。形似狐,肉翅连四足及尾。能飞,但能下而不能上。
号寒鸟:四足,有肉翅,不能远飞。夏月,毛彩五色,自鸣曰:凤凰不如。至冬,毛落如鸟雏,忍寒而号曰:得过且过。
飞鼠:首及尾皆似鼠,翅与飞狐同。《圣祖御制康熙几暇格物编四集》:口外又飞鼠,与飞狐相类,特头尾似鼠,形体小于狐。
有意思的是,古籍很清晰的认识到鼯鼠是兽类而非鸟类,但由于其会飞(滑翔)而将其分类为兽中的禽类,并还是起了个“鸟”的名字,可谓不折不扣的“禽兽”。
尾巴长长的鼯鼠,古人也知道它们不是鸟©大猫
从上述描述记录中,我们大致可以认定,飞鼠就是今天的小飞鼠(Pteromys volans),这是一种体型较小、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的一种小型鼯鼠,白天偶尔也会活动。
然而飞生鸟(飞狐)与号寒鸟(寒号鸟、寒号虫)到底是谁呢?我们知道北京分布有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和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但这两种究竟谁是飞生、谁是号寒鸟,似乎从描述中不大好分。
课本里的寒号鸟就是鼯鼠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从它们的学名即可看出,这三种分布在北京的鼯鼠虽然都是松鼠科,但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属:飞鼠属、沟牙鼯鼠属、复齿鼯鼠属,在进化上亲缘距离较远,它们是如何来到北京的,这是个有趣的演化问题。
我们或许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证这两种鼯鼠:飞狐的名号流传甚广,甚至在河北涞源还有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类似地名显然是用这种动物来命名的。无论是飞狐陉,还是过去山民经常采集“五灵脂”(即鼯鼠粪便,是一味中药)的环境,均是有悬崖峭壁的地方。
五灵脂就是鼯鼠粪便 图源网络
我们在怀柔长哨营认识了一个老头,他说寒号虫就喜欢在石砬子上做窝,晚上出来吃柏树叶子,有时候把树皮都啃秃了。那石砬子下面的屎一找到就是一大堆,能收好几十斤。
我们在靠近飞狐陉的小五台山,也听说过采五灵脂的故事。
这种描述非常接近复齿鼯鼠的生境选择和习性,而不符合沟牙鼯鼠。而太行山多悬崖峭壁,多生有侧柏,这使得太行山存在很多适合复齿鼯鼠的生境,它在太行山里可能是广泛分布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猜测无论是飞狐还是寒号鸟,可能都是指的复齿鼯鼠。
复齿鼯鼠站在树上默默地啃着树叶©娄方洲
由于古时不具备现代分类学的认识,而民间记录上可能确实存在两种体型相仿、但外观有差异的鼯鼠,因此在命名上其实是混乱的。也就是说,虽然有两个名字,但它们的指代并不唯一,只是代表古人确实认识到有两种鼯鼠而已。
关于这三种鼯鼠在北京的分布、种群规模,我们一无所知。
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沟牙鼯鼠属
沟牙鼯鼠是中国特有种,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四川、甘肃等地,野外记录少且零散不成体系,根据现有的记录很难画出有效的分布区。人们对这种鼯鼠的了解很少。
沟牙鼯鼠体长略大于30cm,尾长比身长略长且蓬松(感觉尾巴特别大,可能是“飞狐”这一名字的来源),视觉上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明显比各种树松鼠和地松鼠大,几乎达到了一只小猫的体型。
沟牙鼯鼠的一个小跳跃,翼膜张开©大猫
沟牙鼯鼠给人的感觉是通体灰黑色,腹面为白色,皮膜边缘有很明显的棕黄色。前后腿间长有鼯鼠标志性的皮膜,给它们提供了飞行(滑翔)的能力。
沟牙鼯鼠喜欢在林相较好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里活动。由于它们喜欢在大树的树洞里做巢,因此对森林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足够大的树,则沟牙鼯鼠很难生存繁衍。
它们在夜间出来活动,啃食嫩叶或者果实。冬季它们可能以冷杉等针叶树的枝叶为食,不冬眠。
它们的大眼睛在夜里炯炯有神©大猫
在北京,沟牙鼯鼠比较稳定的分布点在雾灵山。半山以上的林子里晚上夜巡往往能看到鼯鼠在树上活动。我们曾经在一个下雨的晚上看到一只沟牙鼯鼠在树上大快朵颐,它似乎并不怕人,我们用相机拍了半天它也并不在乎。
但是在北京其他山区从未记录过沟牙鼯鼠,因此它们在北京的分布信息也是有限的,我们对它的了解十分欠缺,希望这个情况在未来能够有所改善。
雾灵山拍到的鼯鼠©大猫
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复齿鼯鼠属
复齿鼯鼠也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河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青海等地,人们对它的了解比沟牙鼯鼠要多一些。
复齿鼯鼠与沟牙鼯鼠体型相仿,从外形上很难区分。与沟牙鼯鼠在形态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复齿鼯鼠的耳朵基部有一撮软毛,而沟牙鼯鼠的耳根比较干净。
当然在野外观察到这些细节可能比较困难,另外就是复齿鼯鼠总体比沟牙鼯鼠颜色淡一些,特别是头部,呈浅灰色,而身体更偏黄一些。
一只乐山拍到的复齿鼯鼠©ed_shaw
北京并不是鼯鼠种类丰富的地方(云南、广西等热带地区才是),因此同时拥有两种体型相仿的鼯鼠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们似乎只有从生境选择的差异上来区分这两种鼯鼠:复齿鼯鼠更加偏向于有悬崖和侧柏林的山地,沟牙鼯鼠则对成熟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加依赖,它们似乎都主要出现在中高海拔,而不会出现在低海拔浅山区。
但实际上我们对它们的了解非常有限,对于它们是否会同域分布也并不了解。
“飞翔”中的鼯鼠 图源北京科普之窗
与沟牙鼯鼠喜欢在树洞里做巢不同,复齿鼯鼠选择在崖壁的石峰或洞里做巢。复齿鼯鼠并不冬眠,它们于冬季发情交配,并且据说会发出“哩——嘟罗——嘟罗”的叫声,这可能是民间传说寒号鸟冬季“得过且过”的来源。
目前北京唯一可靠的复齿鼯鼠影像记录出现在密云区的白河峡谷,这里非常符合它的生境要求:悬崖峭壁林立、有不少松柏等针叶树。
得益于小关、小娄、小蚊子和458等人的一次夜巡获得的清晰照片,我们终于确认了这种鼯鼠还存在于北京的山野。
北京确定的复齿鼯鼠记录©娄方洲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飞鼠属
虽然古籍上有小飞鼠的记录,但这种可爱的小鼯鼠在北京从没有确凿的影像记录,其它记录也无迹可循。唯一可查到的记录来自于河北唐山市遵化的清东陵:距离雾灵山近在咫尺,可推测至少在雾灵山的北京部分也应有小飞鼠分布。
小飞鼠的体型比复齿鼯鼠和沟牙鼯鼠小很多,体长仅20cm不到,同样拖着一条大尾巴。
一只小飞鼠在它的巢穴附近活动©Marko Schrader
和别的夜行性鼯鼠一样,小飞鼠偏好在夜间活动,它有一双适应黑暗的大眼睛,看上去很是大眼萌。小飞鼠的毛色为灰黄色,夏毛颜色较淡,冬毛颜色较深。它主要吃植物的嫩枝和芽、果实,也会吃蘑菇,冬季它们会存储一些坚果类过冬。
小飞鼠并不冬眠,从它们的英文名字Siberian Flying Squirrel可知,它们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的不怕寒冷的小家伙。
小飞鼠是一种对森林质量较高的松鼠,它们喜欢在山杨或者白桦的树洞里营巢,对于针叶林也有很高的依赖性,因为要保证冬季的食物来源。在北京符合它们需求的森林可能并不多见。
树缝间的小飞鼠©Чеканов Павел
根据一些私下交流的信息,在河北石家庄附近的山区也有人见过小飞鼠。这意味着从太行山北部到燕山山脉,可能小飞鼠存在于一些森林较为成熟的中高海拔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是缺乏调查的,特别是像鼯鼠这样夜行、树栖型的小动物,目前还很缺乏有效的调查手段。
小飞鼠正在面临一个新型的威胁:非法宠物养殖。由于其可爱的长相,宠物市场上开始出现饲养的小飞鼠。
这些个体往往是从野外非法捕捉的,这对于小飞鼠的野外种群而言是个威胁。从保护的角度而言,我们不应该支持这种宠物交易。
对于动物来说,可爱不应当变成它们的原罪©Tokumi
北京的市级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上小鼯鼠赫然在列,然而现在最需要的,可能是一张证实其确实在北京存在的野外照片。
隐纹松鼠(Tamiops swinhoei):花松鼠属
隐纹松鼠不会滑翔,它更像是一只小号的树栖型的花鼠,但是在分类上它所在的花松鼠属却被认为与鼯鼠类比较接近。
虽然和花鼠长得有点像,但是隐纹松鼠和花鼠在分类上差距甚远。花松鼠属的成员是松鼠里面体型最小的成员之一,其中隐纹松鼠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到西南,在北京的正式记录是在2003年以后才有的(门头沟小龙门林场,2003.9)。
小龙门的两只隐纹松鼠©大猫
不过隐纹松鼠的民间俗名却一直都有。和花鼠不同的是,隐纹松鼠身上的纵纹只有3条,因此民间也叫做“三道眉”,以和花鼠区分。
隐纹松鼠的体长只有11-15cm,非常小巧,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未成年的花鼠。它们是严格的树栖,我几乎从未见过隐纹松鼠下地活动。
隐纹松鼠的生活基本都在树上©大猫
但它们依然属于鼯鼠族而不是树松鼠族。实际上很多鼯鼠族成员的腿间都有皮膜,但只有鼯鼠、飞鼠等的皮膜进化成了真正的“翼”,从而能够滑翔。
在北京,隐纹松鼠喜欢在一些海拔较高、林相较好的森林里活动,以蒙古栎、山桃等植物的果实或某些阔叶树的嫩枝叶为食,当然,它们也不会放弃吃荤的机会,比如昆虫、鸟蛋,甚至动物尸体,有机会它们都会吃一点。
隐纹松鼠绝不会出现在平原,甚至在低海拔的地方我也没见过它。在北京,我分别在西部的东灵山、北部的延庆和东部的雾灵山见过隐纹松鼠,可见它们在北京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
雾灵山拍摄到的隐纹松鼠©大猫
隐纹松鼠的巢穴通常在树洞里,它们会用苔藓或树皮来铺垫一番,也会利用旧鸟窝来做巢或者自己在树枝上搭建类似于鸟巢的巢穴。它们每年能繁殖两次,每次2-6个幼崽。
有一次我在北京延庆的凤驼梁爬山,在接近山顶的地方遇到了一只隐纹松鼠。在冬日的暖阳下,它很惬意地在一根树枝上休憩,只见它不停地用嘴梳理自己的毛发,后来干脆趴在树枝上枕着自己得胳膊小睡了一觉,如同一片树叶一般。
生活就是上树和吃吃吃啦©大猫
►►►
外来物种: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说完了北京本土的松鼠成员,再来看一种外来户。
赤腹松鼠是一种在南方广泛分布的丽松鼠属物种,在北京属于外来物种,主要是被作为宠物饲养后逃逸或者遗弃,在公园、小区里生存了下来。
以橄榄色为主的赤腹松鼠©J. Patrick Fischer
顾名思义,赤腹松鼠的腹面是橙红色的,而身上则是橄榄褐色。赤腹松鼠的个头和岩松鼠接近,体长大约20cm左右,尾长与体长接近。赤腹松鼠头看起来比较圆,整体感觉也比较“圆润”。
赤腹松鼠树栖性较强,攀爬能力出众。生长于南方的它们能适应各种环境,除了山区以外,城市也成了它们喜欢的环境,比如上海和杭州的街头绿化带都能看到赤腹松鼠在活动。
赤腹松鼠是毋庸置疑的果实爱好者©LiCheng Shih
它们食性很杂,各种植物的枝叶和果实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鸟蛋、小鸟、昆虫等荤菜它们也来者不拒。
赤腹松鼠能够在树洞、石头缝里筑巢,也能在树枝交叉处上搭建类似鸟巢的巢穴。在南方它们全年均可繁殖,但在北方可能会避开寒冷的季节。
我第一次认识到北京的赤腹松鼠是在家里。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窗户纱窗上趴着一只赤腹松鼠,它很快便从窗户缝里钻了进来,四处觅食。在我试图给它葡萄干吃的时候,它蹦到我手上并狠狠地咬了一口,让我的手肿了几天。(投喂野生动物不可取啊!!!)
看着好像很无害,但咬人可不手软©J. Patrick Fischer
目前很难判断赤腹松鼠的到来是否会对北京本土的松鼠造成干扰。在北京的城市公园里也生活着一些北松鼠,偶尔也有岩松鼠。
如果赤腹松鼠越来越多,它们之间可能会形成竞争。现在还没有看到赤腹松鼠进入山林的证据,但可以预期,在北京的浅山区很快就会发现赤腹松鼠的踪迹。
城市公园中的一只北松鼠©大猫
以上便是本期北京动物:松鼠家族的全部内容。
北京是个南北动物交汇、物种非常丰富的地方。松鼠类就是北京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非常好的代表类群,而它们也是日常较容易观察到的野生动物。通过松鼠来认识北京的兽类多样性,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
章鱼哥拍摄的松鼠,微博指路@prayingzy
《博物》杂志的张瑜老师平时非常喜欢在野外观察松鼠,并拍摄了大量松鼠的生动照片,大家可以关注他的微博去欣赏他的作品。
参考资料:
北松鼠华北亚种在北京的新纪录邓涛 2006
隐纹花松鼠在北京的发现路纪琪,张知彬 动物学杂志 2004
《秦岭兽类志》 郑生武,宋世英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解炎等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文榕生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