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
6月28日至30日,中国报业协会乡村振兴品牌推进大会暨全国百媒齐齐哈尔“鹤城行”采风活动在齐齐哈尔市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主办,黑龙江省报业协会、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协办,全国主流媒体的65家新闻单位百余名代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三农”工作大局,总结提炼各地工作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履行“耳目”职能,当好咨政“参谋”。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多姿多彩、多滋多味的齐齐哈尔,充分感受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脉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底层保障。作为粮食主产区,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始终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勇担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并通过稳定发展种养业,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涉农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大市持续向嫩江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强市不断迈进。
提档升级的种植业
让农民更有奔头儿了
01
烈日当空,田野里的庄稼一望无际,尽情享受着阳光与黑土地的滋养。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红星乡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朱晓伟也记不清这是他今年第几次“下地”查看长势了,但从他每次都能露出的笑容中,也能得知今年的年景还不错。
“很多人都喜欢用‘提档升级’这个词儿描述变化,我觉得,我们一直也在提档升级。”“就眼前这片地,年年都是种,但若细想起来,现在和以前还真的是不一样了。”
今年31岁的朱晓伟,从小在红星村长大,不敢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但大体的变化,记忆还是很清晰的。“这里十多年前种的就是玉米,那时候农机具也有了,家家都是小四轮,然后从种到收都是按照老传统来。一年到头,一亩地能出粮1000多斤,每家每户都差不了多少。”
朱晓伟回忆说,最大的变化,还真是出现在最近的十多年。在他的印象中,经营合作组织的建立,大马力农机具的配套,科学种植的技术推广,再包括后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黑土地保护提升等,一项一项,让很多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们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事物,也让大家都亲眼得见和感叹着“同一片地,化肥用得一年比一年少,但产量愣是一年要比一年高”。
“从去年开始,我们又迎来了一轮新变革,在全村15000余亩地中,划出了4000亩,改变以往65厘米垄距的小垄种植模式,采用农垦的专业技术、经验和配套机械,使用大垄种植新模式种植玉米。”秋收时节,很多人都惊诧不已,其他地块亩产1250斤,试验地块亩产1450斤,靠着那4000亩地,全村就实现了80万斤粮食的增产。如今,他们又一举将大垄模式扩大到了10000亩。无怪乎朱晓伟说:“现在种地的门道儿真是多,但只要摸清路数,不只是农民富裕了,村集体的账面好看了,这农业也让大家更有奔头儿了。”
产业集聚
让畜牧养殖潜力被充分挖掘
02
与传统种植业相比,自2008年开始探索生猪养殖,并于2010年后逐渐将养殖规模扩大的天照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坤,同样对这十多年来的发展感慨万千。
十多年前,居住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共和镇的马坤,养殖事业刚刚步入正轨,那时每天琢磨的都是怎样用最科学的方式把猪养好养肥,高峰时,天照牧业的生猪年出栏量已达到10万头规模。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的畜牧养殖潜力被充分挖掘,东方希望、牧原等一批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纷纷落户齐齐哈尔市。对此,马坤看得十分清晰,说这样的产业集聚对他这样的本地养殖企业只会有更大的激励和促进。而且,他对于养殖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那时的消费市场,已经逐渐对入口食品的健康和品牌属性有了更高要求,我也就下定决心,要瞄着高端品质下功夫。”
慢慢地,马坤开始一步步完善他的产业布局。在全产业链条的打造中,他成立了天照牧业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养猪场、养猪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谷物种植合作社、饲料加工厂等农副产业链条端头。其中,养殖的猪粪用于蔬菜基地和玉米基地的种植肥料,所产蔬菜质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中备受推崇;玉米成熟后用作饲料加工,进行生猪养殖循环。这里面,230斤左右的半年猪经过屠宰后进入肉类市场,而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的380斤左右全环节把控的生态年猪,则在屠宰、加工、包装等环节后,进入各大商超以及自营门店,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
2018年,马坤又将产品进一步向下游延伸,凭借优质自产有机猪肉的优势,开始了肉制品的精深加工。“现在,我们已推出了灌、卤、休闲以及预制菜四大品类,超过几十个品种,并在市内陆续运营了21家销售门店和品牌饭店,还荣获了‘笨奔福杀猪菜’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以及由齐齐哈尔市政府颁发的烤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称号。”马坤表示,好的资源让他一步步把养殖的规模做大了,又一步步地把精深加工做出了样子,未来他也更有信心进军外埠市场,让出自鹤城的优质农副产品走上更多百姓餐桌。
“四好农村路”
编织美丽乡村“致富路”
03
乡村要振兴,基础在交通。2012年至2021年底,齐齐哈尔市相继实施建设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乡道改造、通沥青水泥路、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窄路面加宽改造、农村公路路网改善、3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林区厂区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路、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公路质量提升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类别的农村公路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农路通达通畅水平,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助力了我省脱贫攻坚。
截至2019年,全市447个贫困村全部完成通硬化路的目标,为贫困村百姓安全便捷出行、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交通运输基础。同年,还针对全市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情况进行了摸排。目前,全市123个乡镇,126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16个县(市)区政府出具了两通情况的确认函并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公示,为交通运输系统扶贫攻坚完成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16个县(市)区基本完成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了齐齐哈尔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促进“四好农村路”稳中求进,富裕县、泰来县先后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如今,一条条通村路早已成为“扶贫路、农旅路、产业路、致富路”,串起广大村民的美好新生活。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助力
04
窥一斑而知全豹,无论是发生在依安县红星村的种植故事,还是发生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天照牧业的养殖故事,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实均是齐齐哈尔市近年来农业产业、农村建设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持续提升种植业生产水平,不断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设施配套标准,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按照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要求,因地制宜,调优全市奶牛、肉牛、生猪、羊、禽、渔业及其他特色养殖结构和发展布局。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轮作工作力度。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持续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鼓励向先进、节能、高效大中型农业机械发展,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农产品加工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战略布局下,逐渐发挥“带一联三”桥梁纽带作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助力。十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正在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统计显示,2011年至2021年,齐齐哈尔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89.3%增长到了98.3%;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由1200万亩增长到1400万亩;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由66家发展到98家;高标准农田建设1177.2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9%,规模居于全省前列;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耕地质量提高了2个等级;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7.3亿斤,实现“十四连丰”。
鹤城,向嫩江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强市挺进的步伐,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