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辖区东西横跨100公里,山区面积占90%,全区人口中山区人口占比超过30%。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如何破解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一环。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农工党市、区两级组织积极推动徐村村“三室一园”建设,定期开展送医下乡等活动,并将参政议政与社会服务工作有机结合。

2008年5月,农工党中央新农村建设服务点在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徐村村挂牌成立。15年来,农工党市、区两级组织发挥界别优势,聚焦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将参政议政与帮扶徐村村建设卫生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室和茶园(竹园)“三室一园”等社会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开展沉浸式调查研究和专项民主监督,提炼出山区群众“看病四难”(就近检查配药难、疾病预防发现难、失能老人居家护理诊疗难、医生优质服务难),并撰写《关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助推“健康杭州”建设的建议》《关于深化“医共体”多元机制保障的建议》等相关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100余篇,持续建言“乡村医疗优质共享”。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2023年6月,“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农工党巡回服务点(眼科专科)和康复站在徐村村揭牌。

针对农工党反映的“看病四难”问题,临安区委、区政府于2022年5月创设“天目医享”项目,并于同年9月出台《推进乡村医疗优质共享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4年)》,重点解决165个无村医、偏远山村群众就近看病问题。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巡回诊疗车”“签约服务车”开到村民家门口。

——组建由医共体牵头医院专科医生、镇街卫生院全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组成的“1+1+1”固定诊疗服务团队151个,配置20辆带有心电、血糖测量等仪器的“签约服务随访车”(其中5辆为农工党市、区两级组织牵头全区统战力量捐赠),5辆带有DR拍片、心电、超声等仪器的“综合巡回诊疗车”和1辆“移动CT车”。按照“偏远山区先行、村医能力薄弱先行、村医老龄化严重先行”原则,开展每村每月1次“综合巡回诊疗车”;每月8次“随访服务车”;每年1次移动CT车“1+8+1”巡回诊疗,提供诊疗、体检、远程诊断、医保结算等一条龙服务。

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云上医院”开到村民家中。

——创建“临医在家”可视化诊疗平台、“浙里办-健康临安”APP诊疗平台,村民在家打开电视机和手机,就能享受咨询、问诊、会诊、配药、医保结算、送药上门服务,并可预约上级医院检查项目。全区公立医院全部接入“智慧云药房”平台,实现“云端”配药,并由顺丰快递配送到家。

——为全区56万群众建立集“健康指数、健康画像、健康报告”于一体的数字健康档案,重点聚焦慢性病管理,提前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送配药提醒短信,投放智能检测设备,运用“AI慢病助手”系统实时监测,实施路径化分色管理。

——与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合作,以“学校+师承”模式培养本土乡村医生,三期共招收学员67人,其中33人已分配至户籍地村卫生室服务。制定绩效评价体系,设置巡回出勤、巡回签约、基层就诊率、双向转诊、“临医在家”等7大类19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杠杆倒逼医疗资源下沉,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推动签约医生常态化接触群众。

一年多时间内,“天目医享”有效解决165个偏远山村百姓,5.8万名老年人、1万名失能半失能等特殊群体就近看病配药问题,服务群众25.8万人次,初步探索出四个创新、四个重塑的经验。该项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十大典型经验,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铜奖。

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驾驶舱。

据介绍,“天目医享”是一场涉及区发改局、区卫健局、区财政局、区医保分局、区编办等多个部门的联合“战役”。各部门打破“壁垒”,在优化山区医疗资源配置上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劲,成功打造集体检、诊疗、配药及医保结算于一体的全闭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为改革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推动织密山区群众健康保护网。

此外,农工党市、区两级组织围绕中共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天目医享”项目,实现资政建言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凝聚起推动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实现乡村共富更为广泛的力量,探索出“党派建言——政府采纳——多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模式,锤炼了干部队伍,夯实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