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岐镇芍药花海

当阳光穿透薄雾照进山谷,杭州市淳安县的万亩药田逐渐“苏醒”。

5月28日,在千岛湖镇秀水广场,浙江千岛湖首届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重磅来袭。

放眼山林,漫山遍野的树上挂着鲜红的覆盆子,地上连片种植的黄精也开出花朵,似风铃般随风摇曳……

浙西的好山好水,孕育了道地中药材。在这片沃土之上,一代又一代的淳安人追随先辈的脚步,在山川之中汲取天地精华,发展了以“淳六味”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

淳安现有森林520万亩,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均居全省第一。如今,淳安以中药材做大“山文章”,打通另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山茱萸、覆盆子、前胡、黄精、重楼、三叶青,这六味中药材,不仅成为淳安的“健康果”,也成为淳安人的致富之路。据统计,2022年,淳安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3.6万亩,产量8177.5吨,产值达4.95亿元。

从覆盆子到“淳六味”

山区小县藏着致富基因

淳安以一湖秀水闻名。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淳安的中药材产业,更是享誉全省。

据相关统计,目前淳安有药用动植物1677种,占到全省中药材资源种类的70%。其中,山茱萸、白花前胡等在省内达到50%以上份额,是“浙江省中药材基地县”。

“淳安在历史上就有淳萸肉、淳前胡、淳木瓜等一批以‘淳’字号享誉业界的优质中药材。”淳安县中药材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淳安还是全国重要的白花前胡种子基地、覆盆子主要产区。

严守生态红线的淳安,如何既能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又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和来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淳安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一项具体举措。

临岐镇,则是淳安这一特色产业的示范。

“别看市场里平时人不多,很多经营户每年有几千万元的营业额,每年市场交易额达3.5亿元。”临岐镇党委书记叶孔军说。

走进临岐镇李时珍广场一侧的369道地药材交易区,一家家各具特色的中药商铺鳞次栉比。每逢农历三、六、九,来自临岐、瑶山、屏门、王阜等周边乡镇的药农,便带着前胡、山茱萸、黄精等地产药材,与收购商交易。

作为淳安唯一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临岐镇踩准国家中医药全面振兴的步点,挖掘和融合新安医学文化,先后建成中国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市场、369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初加工和冷库仓储等产业基础配套,吸引了近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基地投资商等药商入驻。

如今,从临岐的一株草药,到全县的一个产业,“淳六味”为更多山里田里的草药打通了一条通道。

如今,淳安中药材种植农户共有2万余户,中药材规模经营主体近百家。“淳安白花前胡”“淳安覆盆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淳安覆盆子”通过省特优级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淳安还注册了“淳萸肉”“淳覆盆子”“淳前胡”“淳木瓜”“淳半夏”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岐、瑶山、屏门、王阜、左口、枫树岭、威坪、石林等乡镇,纷纷加入了中药材产业的行列。

如今,淳安正扩大朋友圈,逐步成为浙西、赣北、皖南等地的中药材主要交易集散地,有效带动乡镇百姓增收致富。

从种活一株草,到做精一味药,一条中医药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临岐镇迎来覆盆子节

从出门卖货到本地招商

浙产好药闻名全国

“是草皆为药。”神农遍尝百草,开启了中国几千年的本草文明。

千百年后,淳安人已经把“淳六味”带到全国各地,让天南海北的人们都能享受到淳安的山川精华。

“过去的销售季,我们都是出门卖药。”种植中药材近20年的淳安县永印家庭农场负责人罗来印说。如今,“淳六味”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拥有一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他不仅不用为销路发愁,每年几万吨的中药材,更是供不应求。

从卖货到引商,背后是淳安持续开展品牌体系建设的努力。

这些年来,淳安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和种植布局,出台中药材种植补助政策,通过发展道地中药材品种、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引进企业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产业化、科学化发展。

为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淳安还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在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国家地理商标认证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本地药材价格与全国信息的实时互通,帮助本地药商进一步规范药材价格,实现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一直以来,受市场影响,中药材价格波动很大。“想要提高价格,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收益,需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叶孔军说。

走进位于王阜乡的严家大方工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药材清香。车间里,工人们对药材进行清洗、整理等操作;流水生产线上,一罐罐膏方灌装完成。

这是一家主营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的企业。“2017年来到王阜乡之后,我们重新启动严家大方品牌,并一直积极寻找突破机会,不断研发创新,在保持传统膏方的基础上着手改变产品的‘模样’。”严家大方董事长姚洪坤介绍。企业通过“订单+农户”的方式,稳定中草药收购价格,消除农户的销售之忧,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

除了引进加工、销售等企业外,淳安还通过举办浙江千岛湖首届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产业高峰论坛、覆盆子节等活动,推进“产业+文化+养生+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同时,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供道地药材保护、良种选育、生态栽培、绿色防控、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服务,有效提升道地药材品牌。

农户正在种植中药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大党委破解发展难题

不久前,淳安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覆盆子节,这也是淳北山区群众共同的节日。各地游客来到淳北,开启采摘之旅。深山“红果”成为药界的“明星”,淳安正走出一条围绕“一颗果”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山区县单靠传统产业无法振兴,必须把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康养结合起来,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中药材产业由单纯农副产品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蜕变。”临岐镇相关负责人说。

放眼淳安,浙西道地药材初加工标准的汉广项目已建成投产;以中药材市场、淳六味公司为核心,打造的千岛湖中药材展览馆、百草园中药材观光园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淳安“产业+文化+养生+旅游”相互融合的发展之路,初具规模。

凭借着淳安独特的生态优势、中药材产业优势,如何继续把产业做强做大?临岐镇、瑶山乡、屏门乡、王阜乡、左口乡“一镇四乡”抱团成立的淳北联合党委,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淳北联合党委负责人介绍,“一镇四乡”临岐镇承担中药材产业的加工、贸易、科研、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服务等功能,周边瑶山乡、屏门乡、王阜乡、左口乡四个乡则为中药材核心发展区提供原料。

除了抱团做大做强,联合党委的另一项职责,则是通过改革突破原有的桎梏,盘活农村低效闲置土地。

淳安县生态集团董事长张盛剿介绍,以国储林项目为契机,淳安将农民闲置的林地空间以5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用于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随后,通过订单模式、标准地模式和飞地模式,与村集体、农户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中药材基地,收益按比例分成。“我们还引入社会主体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劳务由村集体或农户提供,带动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挣工资。”

在临岐镇范村村驮半坞基地,刚刚过去的春天,一片繁忙景象。刨坑、分苗、将黄精块埋入土中……1700多亩山林间种下“黄金果”,为这片葱葱郁郁的林地增添了发展新活力。

范村村驮半坞基地是淳北联合党委试点“拨改投”政策的一个示范。通过基地的建设,村里可以解决80余名村民就业,为村民增收1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主要是将以往通过项目建设完成验收后补助的政府资金,改为在项目实施前期把补助资金作为投入的本金,按照‘保底+分成’的合作投资模式,让村集体、投资主体共同参与项目建设。”临岐镇主要负责人表示,这项改革不仅减轻了投资主体的资金成本压力,也让村集体有了长期的投资效益,让财政资金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接下来,淳安将继续围绕淳北联合党委提出的“三业促三增”,通过进一步推动产业、促进就业、盘活家业,绘就一幅富美乡村新图景。

(潮新闻 王逸群 余荣华 王玉芳,图片由淳安县临岐镇提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