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寒冬,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已经没了往昔的忙碌,辛苦劳作了一年的群众,大多开始回到家里“养冬班”(地方话,意思是到了冬天就不劳动了)。然而,在贵州湄潭县两路口村和平组的一个香菇种植大棚里,3个人却忙得热火朝天。其中的年轻小伙叫唐洪强,今年只有32岁,另外两人是他的父母。别看唐洪强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但由于儿时患病,家中又因经济拮据无法及时治疗,导致他从小失聪致哑,也未正常入学。长大后,唐洪强在求职路上吃尽“闭门羹”,受尽“冷白眼”,俨然成为家里的一个“包袱”,而他家也因此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
2017年,湄潭县全面吹响脱贫攻坚战集结号,作为两路口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湄潭气象局选派精兵强将入驻该村,并组建驻村小分队,实施蹲点帮扶。在入户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小分队发现,唐洪强虽然聋哑,但心灵手巧,好学肯干,如果能够让他学一门技术、自谋生计的话,不就可以解决他一辈子的问题了么?想到这里,驻村干部立即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唐书浪,和他交流了心中想法。而此时,村党支部也正在为唐洪强的脱贫路径一筹莫展,听了驻村干部的想法,唐书浪立即召集村支两委人员和驻村干部,对唐洪强脱贫事宜进行了专题讨论。经过反复思考,结合湄潭气象局局长李提科的个人资源,大家一致推荐唐洪强学习种植食用菌。
说干就干,在征求了唐洪强自己的意见后,李提科立即帮他联系到了湄潭县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常正艳。常正艳是一名党员,长期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种植经验十分丰富,在县内外均有食用菌种植基地,平时也经常开展有偿的食用菌种植技能培训。在了解唐洪强的情况后,她毅然接受了这个特殊学员,且只收了正常学员1/3的学费。2018年,唐洪强正式拜师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
种蘑菇需要特别细心,湿度、温度都要掌握好。菌包如何堆放?相隔距离是多少?大棚内的室温如何掌握?由于唐洪强没有进学校读过书,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加之他又听不见,所以只能手把手反反复复地教。“他很聪明,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毛手毛脚”,就要培养他养成心细、沉着的习惯。”常正艳说道。在湄潭县名菇食用菌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经过常正艳的悉心、耐心、毫不保留的传授,从制种、拌料、装袋、接菌种到出菇一整套流程,从平菇、金针菇再到香菇,唐洪强用了比正常学员多出两倍的时间,终于在2019年初学成技术,返回家里。
看到大家对唐洪强的帮助,唐洪强的父母也燃起了发展的信心,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又向亲朋好友筹借了部分资金,建起了两个堆放菌棒的大棚,并扛起了准备菌包原料的活儿。一家三人各自分工,唐洪强成为了一名“技术指导员”,而父母则是劳动“工人”。为了自己首次创业不出闪失,唐洪强干劲十足,从早到晚都扎在大棚里,钻研种植技术。为了让自己精心培养的特殊学员能够学有所成,常正艳也经常上门指导,帮助他解决经验和技术难题。在得知唐洪强要建香菇种植大棚时,为了让他便于管理,村党支部专门帮助他协调调换了土地,让他的大棚得以建在家门口。而气象局驻村小分队专门在大棚内为唐洪强安装了温度计和湿度计,以便他准确掌握食用菌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家三口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食用菌长势喜人,2019年8月,7000余袋菌棒陆续出菇了,他和父亲将总计6000余斤鲜菇分批运到了集镇售卖,由于质量好、新鲜度搞,鲜菇上市价格不错,每斤居然卖上了5元的单价,首批鲜菇卖完,唐洪强一家获得了3万余元的收入。就这样,唐洪强掘到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
尝到了甜头,唐洪强的“野心”变大了,想扩大种植规模。村党支部书记唐书浪在看到唐洪强的种植技术和创业决心后,专门到银行帮助他争取贷款支持。2019年9月,在唐书浪支书的帮助下,唐洪强获得了银行5万元的免息贷款,购置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用的包装机、锅炉、揉粉一体机等。
“要堆紧点,菌包相距50公分左右,要注意气候,发菌需要掌握空气干湿。”在菌包大棚里,前来指导唐洪强的常正艳边说边给他比手势。“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没有种,但是现在菌棒已经堆放好了,比去年还增加了4000袋,有儿子的努力,有常老师的精心指导,有驻村工作队的关心,有村党支部的支持,我相信今年一定比去年更好。”唐洪强的父亲唐泽顺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三十青春是闪光的,创业却是很艰辛的,尤其像唐洪强这样的残疾人,但只要坚持下去,残疾人也可以实现致富梦,有辛勤付出就会有回报。已步入而立之年的唐洪强,将扎根于故乡泥土,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绽放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