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为守住乡村的生命力,端稳粮食饭碗,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景致重回乡村,近年来,我市各地纷纷创新思路,因地制宜整治撂荒土地,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让“撂荒死角”变为“富民粮仓”。
创新思路唤醒沉睡耕地资源
屯溪区黎阳镇傍霞村,脱胎换骨式的复垦连日来正在进行中。“我们流转了近百亩撂荒地,计划将之打造为集观光旅游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研学乐园。”黄山微行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俊说。
傍霞村百亩撂荒地实现“变身”,得益于黎阳镇自去年5月份实施的减少撂荒地改革攻坚项目。该镇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功引入种植大户3家、研学教育基地1家,完成土地流转交易6宗,流转土地面积251.1亩,通过土地流转交易增加2个试点村集体收入4.4万元。
而祁门县凫峰镇选择创新“田长制”模式破局撂荒地难题。该镇以李源村为试点,以该村经济联合社为主体,在李源村金花片流转村民耕地135亩,其中撂荒耕地102亩,集中耕作。目前,这处百亩荒田已基本整治完成。
歙县则通过党建引领向撂荒地要收益。该县许村镇塔山村弃耕撂荒地近152亩,围绕“党建引领+村股份合作+抛荒地村民入股+订单农业”形式,成立了第一家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歙县塔山村山里屯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与本村AAA级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歙县兆丰家庭农场合作,吸纳32户村民以60亩左右撂荒地入股,形成水稻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管理,村集体年收入增收6.5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我市各地相继探索出“鼓励种粮大户流转”“村集体流转+大户承包经营”“党建引领+村股份合作+撂荒地村民入股+订单农业”“强村公司经营+特色产业引导”等撂荒地整治利用模式。
政策扶持让种粮更有奔头
整治撂荒地,我市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种粮农户有信心。
黄山区对2021年抛荒地复垦恢复种植水稻集中连片面积2亩以上的给予200元/亩补助;休宁县对复垦撂荒耕地50亩以上种植粮食作物的给予400元/亩奖励;黟县将撂荒地整治纳入该县“四个千万”扶持政策内容……好政策不断落地田野,让种粮农户更有奔头。
整治撂荒地,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广“藏技于地”,让种地不再艰难。
3月底,在休宁县渭桥乡渭桥村一处撂荒地内,两辆新款东方红804、904旋耕机正在实施开荒作业,为水稻种植作准备。这两辆旋耕机能使田土充分细碎、地面更加平坦,且动力大,一天可以打田30余亩,机械化的高效率给农业生产按下了“快进键”。
以休宁县列入被2021省财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项目为契机,我市加快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成熟技术模式的示范与集成推广,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4%。 同时,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32万亩,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作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