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茶叶是农户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金黄稻田中,收割机有序忙碌着,好似一幅美丽“丰”景图。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6月,梅州市大埔县蜜柚产业园(扩容提质)、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梅县区茶叶产业园、平远县南药产业园(扩容提质)4个产业园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0月,梅州丰顺金针菇、平远三华李、兴宁茶油、兴宁丝苗米4款农产品入选2022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11月,梅州市蕉岭县蜜蜂产业园、梅州市梅江区预制菜产业园入选2023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库重点推荐名单;
……
回望这一年,梅州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亮点频频。今年以来,梅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牢牢扭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进入12月,今年乡村振兴工作进入尾声。紧抓冲刺期,当前梅州全市上下鼓足干劲,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更上一层楼,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乡村振兴答卷。
●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马吉池
立足生态优势 做足农业产业“特”字文章
“目前橙子摘了一半多了。”初冬时节,黄澄澄的平远橙挂满枝头,平远奇士果业基地老板娘罗月桂脸上满是喜悦,这几天基地迎来了一批批前来体验摘果的游客。
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脚下,茶花悄悄绽放,游客穿梭于茶田,嬉笑间拍下一幅幅惊艳的照片。
12月的梅州,橙香远飘,茶花正开,特色产业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
四季度,梅州乡村振兴工作再传佳音。在2021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梅州综合评价为优秀等次,其中产业振兴专项工作位列全省第三,让人倍感振奋。
作为农业大市,梅州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在上世纪90年代被树立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范,绿色是其振兴发展的底色,也是优势所在。
农村要强,产业必须强。今年,梅州出台乡村产业振兴“1+N”文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其中,《梅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一条基本原则便是坚持突出特色。
各地因地制宜,立足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资源,挖掘特色产品,培育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
在五华横陂镇叶湖村,悯农公司负责人李素偌利用“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撂荒耕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走出了新“稻”路。
“对比单一的种植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平均每年每亩可增收六七千元。”李素偌介绍,目前全县13个镇、30个基地发展了2000亩“稻虾共作”项目,带动300人就业。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将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梅州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目前,梅州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235个、专业镇26个,初步建成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蔬菜、南药、油茶六大支柱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总产值170多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
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是脱贫村,拥有茶叶种植传统,近年来通过发展茶叶产业,村民看到了致富新希望。
“今年干茶产量6000多斤,预计明年将达上万斤。”上漳村党总支书记郭远锋介绍,上漳村正逐步走向一条“一村一品”的茶叶产业路,带动全村50多户种植茶叶。
梅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种植茶叶的光、温、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九大历史名茶。
“梅州嘉应茶品质良好,但品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广东大粤茗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允锐看来,要将乡村产业“特”字招牌做到底,除了要注重产业布局外,品牌宣传同样重要。
开展庆祝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主办“中国柚子看梅州”采风宣传活动;举行梅县金柚开采节;兴宁晚稻丰收盛况登央视;梅州“嘉应茶·客家炒绿”宣传片登广东卫视;平远脐橙亮屏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今年以来,梅州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与推广。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推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出围龙,融湾入海。
聚焦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金柚不下树就已经销售完了。”谈及金柚今年产销情况,梅县区桃尧镇螺江村柚农张广顺喜笑颜开,由于品质好,他家的金柚早早就被采购商订购完了。
好柚才有好价,严管理是关键。近年来,梅州市坚持从柚果管理端发力,深入开展病虫绿色防控、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等行动,下沉技术人员到田头地尾,精准开展培训指导,切实加强柚果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强化品质管理,预计今年金柚田头收购价较往年平均提高0.8元/公斤,梅县区果农增收5亿元。”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坚持品质赢市场不仅贯穿于梅州柚整个生产环节,更是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理念。换言之,在追求产量和质量间,梅州更加强调产量与质效并重。
而其中,以科技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是梅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粘、薄、瘦、酸、旱”是坡地茶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供肥能力较差,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低、土壤养分不平衡、茶叶产量品质难以有效提升。
在梅州市山之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园种植基地,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通过开展“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土壤改良与有机培肥、有机营养液与精准灌溉施肥等技术,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种植模式,实现了茶叶提质增效。
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梅州农业产业发展走上提质增效的快车道。2022年梅州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产业园总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经过深加工,企业能够延长金柚的产业链,提升金柚的附加值。”梅州市珍宝金柚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斯介绍,该公司已研发出金柚原浆、金柚啤酒、金柚果脯、金柚饮料、金柚花茶、金柚饮品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今年还将引进精酿啤酒的灌装生产线,研发以金柚为原料的精酿啤酒新产品。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梅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在平远,脐橙、南药两个产业园通过引进NFC鲜榨橙汁、天然冰片等深加工生产线12套,实现年处理橙果5万吨、橙汁产能2万吨,年处理南药梅片树叶7.8万吨、天然冰片产能250吨,带动脐橙、南药两大产业产值双双超10亿元。
从生产到加工,从特色农产品到特色农业产业,当前的梅州正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紧抓发展机遇,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着眼资源要素 引导更多人才流向乡村
“今年预计产果30万斤,产值近200万元。”走进大埔县百侯镇旧寨里村,远处连绵起伏的山间,一排排沃柑树挂满了果实。杨淑航是这片果园的主人,也是大埔的乡土专家。
因为看好农业,杨淑航于2017年返乡创业。“以前这些都是荒山,觉得很可惜,村里帮我解决了土地集约问题,我可以认真做自己的事业。”杨淑航说。
5年时间,杨淑航开山种果,种植无核沃柑面积达280亩,辐射带动周边30户农户种植,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30多人。
乡村土地撂荒、村民外出务工,这是过去不少乡村的状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凸显,成了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
如何破解?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梅州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导资本、土地、人才等更多生产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在激活土地要素方面,梅州鼓励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土地集约经营。以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为例,梅州推行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土地集中有序流转。
“村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了,加上地块零碎、效益低,大家都不种了。”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发说,复耕复垦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
为推动600亩荒地复耕复种,黎洞村党支部和村民想出了合伙开荒的主意。“132户农户分得其中1000股,另外500股由乡贤和村委出资,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股份资产,共筹得150万元。”张爱发介绍。
通过合作社种植丝苗米产业,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打造打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得股金的“一地生三金”模式。黎洞村逐步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到种植养殖产业中,实现了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互促互进、共同提升。
要让更多资源流向农村,归根到底是要汇聚乡村的人气,要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
今年中旬,梅州建成113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各县、镇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人才蓄水池”和桥梁纽带作用,引进外来人才服务本土产业,培育本土人才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7月,梅州发布“人才振兴16条”,提出实施“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五大人才发展计划。其中“青梅计划”支持人才往乡村流动,“金谷计划”则提出,要吸引乡贤侨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干事创业、投资扩产。
从乡村人才驿站建设到“人才振兴16条”的发布,梅州激发人才要素,持续推动“人才下乡、干部返乡、能人回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按照规划,未来梅州将全面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各县(市、区)每年探索建设1—2个乡村产业社区,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一线实践
立足民意
畅达民情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工程。在2021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梅州乡村治理专项工作位列全省第一。
众所周知,乡村治理涉及面广、事项繁杂,不同地区的矛盾点也各不相同,梅州乡村治理专项工作为何能在全省脱颖而出?有何妙招?
纵观梅州各地乡村治理情况,畅达民情是梅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制胜法宝。
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县——梅州蕉岭县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形成“一个支部管事、一张清单明事、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一种方法评事、一个模式强事”的“六事”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模式。
其中,“一个地方说事”指的是蕉岭县在梅州率先建成覆盖县镇村三级代表联络站体系,搭建代表与群众联络平台。设立县人大代表联络总站,8个镇人大代表联络室统一更名为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按照“六有”标准建设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将全县664名省、市、县、镇人大代表全部安排进站。建立支部服务日制度和人大代表服务日制度,逐步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村民说事议事、反映难事的沟通场所。
以“村民议事日”活动为载体,大埔县洲瑞镇南村村搭建起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实现了立足民意、畅达民情,优质化服务的工作格局,为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凝聚合力。
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建成党群议事厅,村“两委”干部与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围坐一起,就村里的大事小情展开讨论,表达各自的意见。
……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三清三拆三整治、房屋外立面改造、绿道等公共设施建设涉及每家每户的利益,村“两委”做决策时,常因村民意见不合而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
由于干群沟通机制的不完善,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得不到正确解答,进而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
搭建干群沟通平台、畅通民意,正是梅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基层实际,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政府为何推行某项政策?村民需要了解。村民有何意见?决策者需要倾听。在各自的意见表达中,党群共商共治,画好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从梅州的实践上来看,这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各地农村房屋风貌管控、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各项工作,畅达民情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