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夏到初秋,是福安葡萄果农最为忙碌的时节。时下,赛江沿岸及低海拔区域的巨峰葡萄采摘已近尾声,地处山区的松罗、晓阳等乡镇的晚熟葡萄进入了收获季,采收、分拣、装箱、启运的场景随处可见;“中国最美葡萄沟”穆云畲族乡溪塔葡萄沟,沿溪搭架的藤蔓缀满了一串串玛瑙似的果实,吸引游客前来戏水消暑、游玩采摘……
葡萄喜欢阳光,忌雨水及露水。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气候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曾经被认定属于葡萄非适宜种植区或次适宜种植区,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安,冲破了“非适宜种植”的樊篱,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已成为我国南方新兴的鲜食葡萄集中产区、中国最优质巨峰葡萄生产地之一、中国特色农产品(葡萄)优势区,是福建省葡萄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葡萄生产基地,享有“南国葡萄之乡”“中国特色巨峰葡萄之乡”等美誉和称号。目前,福安市种植葡萄面积近8万亩,总产量10万多吨,全产业链产值近32亿元,从事葡萄生产的果农户均收入33300元,为当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产业支撑。从盛夏到初秋,是福安葡萄果农最为忙碌的时节。
北方葡萄南方安家
象环村,地处福安市南部内海湾的赛江之畔,历史上由于频繁遭受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多为盐碱荒滩,适合传统农耕的土地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赛江沿岸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园
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陈玉章购置货车跑运输,全国各地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山东烟台的葡萄,果实甜美可口,他经常捎些回来赠送亲朋好友,然而,遗憾的是经过长途颠簸的葡萄到家时大多已经“面目全非”了。
“葡萄好吃,种葡萄的收入也高,要是我们这里能种就好了。”在遗憾之余,陈玉章决定试试看。1984 年,怀着脱贫致富的梦想,陈玉章与同村的陈水现等人专程前往山东、辽宁等地考察后,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引进巨峰、红富士、北醇、白香蕉、玫瑰香等30多个葡萄品种,并承包了6亩耕地进行试种。
在众多质疑声中,陈玉章等人毅然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踏上了葡萄引种探索之路。头一年,因为病虫害严重,6亩葡萄仅收获1000公斤左右鲜果,而且大小不一。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不甘心失败的他们,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象环村的盐碱土壤特性,遵循“水盐运动”规律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春秋两季土壤易返盐,他们就加强灌溉或进行绿地覆盖,避免返盐引发葡萄苗株死亡,第二年的产量总算翻了一番,收了 2000 多公斤。第三年,奇迹出现了,每亩葡萄产量高达1000公斤左右,产值4000多元,让全村人惊讶。
象环村土壤盐分高、富含矿物质,可帮助葡萄排酸,加上微量元素多、日照充足等因素,他们经过多年探索,巨峰葡萄品种以适应性强、品质佳等优点脱颖而出,终于在象环这片盐碱滩上安家落户,并成为福安葡萄产业的“当家”品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了实实在在收益的村民们,纷纷加入到葡萄种植行列中。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象环田野上的葡萄架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房前屋后也揳下了葡萄架桩。不少村民还跑到外乡、外县承包耕地种植葡萄,家家户户陆续盖起了新楼房,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福安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方法,以象环村为中心,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葡萄栽培技术。同时,市里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专门建立了葡萄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福安市葡萄种植面积以每年超过500亩的速度扩大规模。
溪塔葡萄沟
从1995年起,福安市财政每年补贴60万元、连续三年的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生产,每年新植葡萄面积3000至4500亩,随后对发展葡萄避雨设施实行补助,掀起了巨峰葡萄推广种植的热潮,并逐步由沿海向高海拔的松罗、晓阳等乡镇推广,葡萄成熟期形成早、中、晚梯次布局,采摘期达100多天,辐射到周边的寿宁、霞浦、周宁、柘荣、蕉城等地。如今,高山晚熟巨峰葡萄早已成为松罗的对外名片,目前,全乡晚熟葡萄面积约1.1万亩、年产量逾1.37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
为了加强葡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来之不易葡萄产业保驾护航,1998年,福安市葡萄协会应运而生,并相继成立了乡镇分会、村级协会,形成覆盖葡萄产区的服务网络。同时,福安市按照“稳面积、提质量、延链条、强品牌、增效益”的葡萄产业转型升级思路,推行绿色优质高效栽培、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注重品牌宣传推广,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福安巨峰”产地证明商标,以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包装标志和统一的品牌开拓市场。
松罗千亩高优晚熟葡萄示范园
如今的福安,松罗“南国葡萄小镇”、晓阳“高山生态葡萄小镇”、赛江沿岸“万亩设施葡萄海”等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初步建成,加上畲族风情浓郁的“中国最美葡萄沟”溪塔葡萄沟,每年定期举办的葡萄采摘节、文化节、品牌推介会等活动,吸引市民和各地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农旅融合渐入佳境,福安葡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福安巨峰葡萄”跻身全国区域公共品牌百强榜,荣登首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品牌,连续 10 年荣获全国巨峰葡萄评比金奖。
科技助力果农增收
福安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益于坚持不懈摸索与实践,特别是攻克了葡萄“水土不服”、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科技力量功不可没。
采摘葡萄
福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充沛雨量涵养了这里生态环境,但也给葡萄种植带来了病虫害多发的困扰。为促进葡萄生产的规范化、产品的无公害和优质化,福安市政府曾组织实施了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福安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取得国内领先科研成果,为葡萄种植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3年,针对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福安市有关部门推出“巨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并起草完成了福建省地方标准《巨峰葡萄综合标准》。这一年,宁德市驻点福安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站长张富民首次提出避雨栽培技术,福安葡萄种植业走上了“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计划生育、有营养套餐”的“四有”发展之路,每亩葡萄产值也随之翻了两三番。
“有房子住”,指的是推行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改变露天种植为大棚种植,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用药次数从原来每年20多次减少为3至4次;“有衣服穿、有计划生育”,分别指的是推行葡萄果实套袋技术和疏果控产技术,使用防风、防病、防虫害且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廉的葡萄专用套袋,为进入挂果期的葡萄“保驾护航”,并通过疏果管理,控制每亩葡萄的挂果穗数和挂果质量。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枝蔓还田等技术,让葡萄园的土壤养分拥有科学化“营养套餐”,从而确保每年鲜果的产量、品质相对稳定。
目前,福安葡萄避雨栽培技术通过不断更新完善,面积达4.7万亩,每年农药使用量降低 70%、化肥使用量减少 40%,年均为果农增收超过2亿元。眼下,推广应用的葡萄大棚环境自动监测数字化、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让福安葡萄种植和管理拥有“智慧”的引擎。
从“枝头”直达“舌头”
从一家一户果农坐等客商上门收购的物流“1.0版”,到客商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订购,汽车站寄运收货的物流“2.0版”,直至如今专业化、精细化的物流“3.0版”,现代物流为福安葡萄销得更快、更远、更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福安葡萄分选包装
随着葡萄产后初加工设施不断完善,福安市建立了120多个葡萄预冷库,库容量达3600多吨,可满足葡萄预冷需求。同时,建立葡萄冷链物流系统,建成葡萄物流中心,涌现果之道、群力等多家葡萄专业物流公司,开通 17 条城市干线,整合京东物流、顺丰速运、黑猫、宅急便、万家康、宅急送、深圳极客、承诺达等专业生鲜配送公司,打通了福安葡萄从产区到销区的快捷渠道。
每到葡萄采收时节,象环村的返乡创业大学生陈莉瑾便带领专业合作社成员,通过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方式,将葡萄销往全国各地,每年销售葡萄 200吨、销售额500多万元。
“线上销售并通过果之道小程序完成远程下单,果农获得订单后,在线下完成包装,用身份证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物流订单,葡萄就能快递出村进城。”果之道农产品物流公司项目经理陈海滨介绍。目前,果之道已在福安市设置了村级揽收驿站 23 个,通过扩大揽收驿站的覆盖面,让农户实现 5 分钟内就近寄件。
葡萄品质提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销售通道畅起来。智能化下单、揽件,再配以冷链物流“护驾”,福安葡萄摆脱了线下交易的局限,与销售市场实现无缝对接,销售半径不断扩展。目前,福安市建立了3个乡镇级、8个村级葡萄专业交易市场,拥有23个标准化分级分拣包装点,葡萄包装能力达到每天 12 万箱,形成了“村物流点收集+乡镇汇总+干线物流+城市落地配”的物流模式,实现省内当日达、周边省份次日达,让葡萄鲜果从“枝头”直抵“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