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走进位于徽州区杨村乡桃源河源头的野山溪生态石蛙养殖基地,笔者看到养殖池内一只只成年的石蛙活蹦乱跳。石蛙养殖基地负责人蒋讨饭告诉笔者:“深山里面的山泉水没有污染,是最适合石蛙生存的,而且每年的4月到9月是石蛙的产卵阶段,过一段时间幼蛙还会更多呢。”老蒋的脸上泛起笑容。

53岁的蒋讨饭是杨村乡篁村人,更是敢想敢干的能人。早在2002年,当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菊花种植,刚开始许多老百姓都持观望态度,蒋讨饭积极响应号召,第一个带头试种了黄山脱毒贡菊。凭着政府技术扶持和自身摸索,当年他家的菊花就喜获丰收,一下子增收了3万元。大家看到蒋讨饭试种成功,第二年都跑来讨教经验。蒋讨饭不仅将菊花苗免费赠送,还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大家,村民们种植的菊花都卖上了好价钱,蒋讨饭也因此被评为区级科技致富带头人。如今,菊花在杨村乡迅速发展壮大,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经济作物,杨村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菊花之乡。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因其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价格不菲。由于石蛙对生存环境十分苛刻,加之自然灾害和人类捕杀导致濒临灭绝,野生石蛙资源十分稀少,而当地生态环境优良,何不将它们进行人工养殖,既能保护物种生态,又能产生较高的效益,于是蒋讨饭又开始谋求新的致富路。

说干就干,2011年蒋讨饭申请了石蛙养殖许可证,引进种蛙进行原生态模式养殖。他在幽静的深山溪谷边建造了30个方格水池,从山坞中接引溪水,使每个水池都有活水,又模仿原生态环境,铺设鹅卵石,搭建石缝,种养水草。由于石蛙只吃活体昆虫,他还专门养殖了黄粉虫,他和妻子每天都要巡视蛙池和黄粉虫房,定时投放饵料,让石蛙在“野外”环境中觅食。

“养石蛙很不容易,不但水质要好,还必须在深山老林里,石蛙喜欢躲在阴凉、潮湿的环境生长,娇贵得很,尤其到了产卵、孵化阶段,我干脆睡在池边,一个晚上要起来观察好多遍。”老蒋介绍,石蛙对原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而且从蝌蚪到成品蛙需要3年的时间。在养殖的过程中,从蝌蚪的孵化、种族的稳定,到疾病的预防、水温的调节,从冬眠期的处理、饵料的营养均衡到蛇与鸟天敌的预防等技术难题,老蒋通过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刻苦钻研,大胆尝试,一一攻克,并逐渐摸索掌握了一套适合当地水土气候的养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蒋讨饭养殖的第一批原生态石蛙终于成功上市了,销售石蛙150多公斤,年收入达4万余元。

如今,深山溪谷已经成了石蛙养殖的“风水宝地”,老蒋养的“宝贝”更是供不应求,绿色养殖的石蛙销往黄山风景区、市内乡村农家乐和宾馆酒店,甚至一些客人慕名而来。销路不愁,接下来就要扩大规模,现在蒋讨饭的石蛙基地已初具规模,拥有蝌蚪2000尾,石蛙3000只,全年将上市200公斤,并注册了黄山市徽州区杨村野山溪生态石蛙养殖场。今年,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蒋讨饭又申请了无息贷款10万元,进行养殖场二期扩建。看到成群活蹦乱跳的石蛙,蒋讨饭信心满满,篁村村是市级贫困村,眼下正是实施精准脱贫的有利时机,乡村旅游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下一步准备成立家庭农场,以原生态特色养殖吸引游客,并为有创业意向的村民提供技术帮扶,带动乡亲们拓宽增收渠道,共奔致富路。

(张科 余朝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