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志刚
近期多地迎来了高温天气,“清凉”成了稀缺资源,“到哪里避暑纳凉?”成热门话题。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份避暑旅游优选地名单,描绘了一幅“清凉地图”,引发关注。
实际上,我国避暑旅游经过多年发展和沉淀,已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或候鸟度假目的地,搭建起了气象与旅游交流合作的平台,涌现了一批契合避暑群体多元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炎炎夏日里如何做好清凉文章?业界正在给出精彩答案。
避暑资源 闪耀夏日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形成了散布在大江南北的诸多避暑胜地,即使在重庆、武汉、南京周边也可以找到清凉去处。这些散布在各地的避暑胜地,犹如一颗颗清凉的水晶珠,闪耀夏日的中华大地。
“凉爽的气候条件是开展避暑旅游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朱小祥认为,我国避暑旅游气候资源分布广且分散。地理特征决定了我国气候差异较大,加上区域小气候条件及海拔高度的调节,全国各地皆有适宜夏季避暑的气候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日前联合发布了“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名单,清晰勾勒了“清凉地图”——
地市级避暑旅游优选地包括: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吉林省长春市、延边州、长白山管委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陕西省延安市,甘肃省平凉市,青海省西宁市,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
区县级避暑旅游优选地包括:湖北省利川市,河北省崇礼区,陕西省太白县、留坝县,吉林省抚松县、安图县,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四川省九寨沟县,贵州省大方县、水城区、西秀区、桐梓县,云南省大理市、石林县、腾冲市,甘肃省渭源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阿拉善左旗、阿尔山市。
对于这份“清凉地图”,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慕建利解读道,避暑旅游优选地评选主要基于近10年气象数据,具体包括气象要素、高影响天气、观赏游览丰度、旅游服务质量等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其中包含的“旅游热度指数”和“避暑热度指数”是今年新增指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经过近10年的培育,避暑旅游已经完成了概念导入期,正在步入政策促进和商业实践的新阶段。避暑旅游正当时,已经成为广大游客、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新共识。过去10年间,我国培育了一批资源价值彰显、市场广泛认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建设了一批相互支撑的避暑项目、破圈而出的爆款产品,形成了一批品牌支撑度高、资源整合力强的避暑旅游专业运营商。
引客留客 做强产业
对于避暑资源富集地区来说,避暑旅游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这些地区以避暑为“由头”,引客前来;以文旅为“看头”,引客久留,通过资源统筹、多元融合、完善配套、主客共享,塑造避暑旅游品牌、形成避暑产业链、打造候鸟度假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围绕土、硒、茶、凉、绿的特色资源,以避暑旅游为切入点,变“凉资源”为“热产业”。2022年,全域避暑度假人群超过100万人次,避暑旅游热度全省第一。恩施多措并举持续打响避暑品牌,如在重庆、武汉举办“凉交会”宣传推广活动;推进文体旅融合,举办中国山地马拉松利川站等赛事活动;推进城乡融合,让城市公共资源向避暑旅游区域聚集,为候鸟人群提供保姆式服务,在利川苏马荡旅游度假区、建始小西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医院等各类配套设施。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着力深耕“3亿潜在避暑人群”市场,强化项目引领,今年计划建设重点文旅项目20个,总投资52.46亿元。为做热避暑旅游,延边大力发展康养、研学、旅居等业态,尤其注重打造时尚休闲文化。2022年开园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以“在逃朝鲜族公主”为话题迅速火爆出圈,截至今年6月22日,入园游客量超100万人次;以双语字幕火起来的延边大学网红弹幕墙,高峰阶段日打卡客流近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吉市这个县级小城,竟“藏”着154家咖啡店,大量追逐时尚的群体聚集于此。据统计,延吉的一家小店今年五一假期售出了约1万杯咖啡。
黑龙江同样有着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2022年5月,黑龙江多部门联动开启特色气候小镇评选工作,推出首批黑龙江特色气候小镇: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方正县得莫利镇、延寿县玉河镇、伊春市金林区、饶河县。这为大众出游提供了参考,也为避暑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突破瓶颈 共谋未来
避暑旅游以及紧密相关的候鸟康养度假,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诸多瓶颈,如顶层设计不足、主客矛盾、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不足等。如何破解这些瓶颈,业界已有了一些积极的经验。
戴斌表示,以避暑为动机的康养度假正在从概念导入期稳步进入市场培育期。这对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亟需以大数据技术重构当代旅游统计体系。相对于传统旅游,康养度假以自驾出行、自有或月租房产、自助生活、自主休闲为主,需要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与此同时,要系统研究市场规律,特别是康养度假的空间流向和消费特征,如人口超过1000万、GDP超过1万亿元的特大城市的主城区周边200公里左右的山岳、湖泊和海滨更容易形成旅居型康养度假地。建议旅游规划部门和决策机构更加理性地看待康养度假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朱小祥认为,气象大数据和旅游信息的结合,可以从趋利与避害两个维度进行专业评估,科学地为大众旅游出行提供参考,比如气候舒适度预报、旅游出行气象适宜度指数、露营气象指数、彩虹资源评估指数、高温热浪等级预报、爬山湿滑影响风险等级预报等。下一步,希望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合作,特别是在信息共享方面加强交流,推动旅游产业和气象服务的更紧密衔接。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建议,做大做强避暑旅游,要做好全国避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加大供给,特别是弹性供给,有序共享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养老院、大学校园等资源,同时要兼顾当地居民的感受,宠游客也要考虑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