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半活动”启动以来,试点学校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
深圳市中小学强化体育课外锻炼和雨天教室体能操展示活动。
深圳市中小学美术实践活动现场。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举办迎接2017年草地音乐节。
教育,是社会民生之首。今年初,深圳发布了市政府民生实事,继续以清单形式,列出了今年市政府在改善市民教育医疗、衣食住行,提升城市环境,加快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在119项市政府民生实事中,教育领域涵盖12项,位列最前。
深圳率先成为全省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全市各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成为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典型案例。在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深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突出教育民生与幸福;是深圳坚持教育内涵发展,突出教育公平与质量;是深圳探索教育跨越发展,突出教育改革与创新。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的民生答卷。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点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5月10日上午,应市委党校邀请,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为市委党校2017年第4期党性教育专题研讨班的干部学员作了深圳教育发展专题报告,报告的主题是深圳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张基宏指出,深圳教育关系到200万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承载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全市人民的厚望,办好市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市教育系统的光荣使命和不懈追求。
过去,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深圳的“短板”,为了补齐“短板”,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一直在奋起直追。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高教意见》),确定了我市下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未来10年,我市将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坚持现有高校和新建高校协调发展,较大规模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并举,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步推进,重点发展大体量(万人规模)本科层次以上的大学,重点打造理工科、医学类学科和专业。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50个以上,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30个以上。
后来者如何居上?深圳敢为天下先,走的是改革创新之路。在过去的2016年,深圳市政府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约,共建深圳校区(深圳国际校区),引进建设的大学可谓大腕云集,清一色的知名高校。近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先后启动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生工作,作为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选取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并将于9月举行开学典礼。张基宏强调,要加快推动已签约高教项目落地,大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把发展重点更多放在体制创新、绩效评估、规范办学等方面,确保新建高校办出高水平,促进深圳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曾对媒体表示,深圳的经济发展快,对人才需求大,吸引高校办学,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战略。这既能满足本地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一定意义上完善了当地高校格局。有专家指出,随着一批知名高校签约落户深圳共建深圳校区,不久的将来,“中国好大学”的分布地图或许将被重新绘制。
深圳要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不能只靠高校数量的增加,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更是深圳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教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高校,建设周期内每所给予最高10亿元专项经费资助。
2016年深圳大学主体进入一本批次招生,在一本招生计划增加的情况下,深大文理类最低录取分数(排位)仍稳居广东高校第四名。2016年11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深大三个学科上榜,跻身全国一流,其中光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0、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13。2016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去筹转正后招收的首届学生毕业,有六成以上毕业生被世界知名高校录取。深圳坚持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并举,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以就学需求为出发点
扩大优质学位供给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与近年来不少地区生源下降、学校数量减少趋势完全不同,深圳的就学压力呈逐年增加之势。教育规模是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基础,增加学位满足市民群众教育民生需求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家住光明新区塘家社区的宋女士十分关注光明新区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进度,她的女儿将在今年9月入读小一。在她看来,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首先要满足市民学位的需求,而让她欣喜的是,光明新区外国语学校正在建设中,将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周边片区学位紧张的情况。
张基宏透露,“十三五”期间,全市拟新改扩建16所公办高中和17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预计增加学位24.33万个(包括普高学位2.83万个,初中学位6.2万个,小学学位15.3万个),并建立学位供需规划“631”机制、完善教育用地规划协调联动机制、优化我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和积分入学制度等。为了加快推进学位建设的步伐,提高公办学位的保障能力,今年起,市教育局创新性地开展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建设专项督导,强化督政督学,强化办学水平评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位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多优质学位,提升教育的质量。近年来,深圳教育部门持续在质量提升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改革、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强化教育均衡导向和素质教育导向,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4年6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在教育综合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坚持将青少年普法教育作为深圳法治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着力从普法课程建设、社会协同普法机制、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方面入手抓好。
优质均衡的教育不仅提供给深圳户籍的学生,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较好地解决了非深户籍学生入学问题,保障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的权益。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超过70%、公办学校超过50%的学位都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保障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就读需求。
张基宏表示,接下来将推进集团化办学,研究制定集团化办学的系统扶持政策,依托优质学校,组建若干个教育集团。预计未来3年,增加2万多个优质高中学位。与此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优化教师系统培养机制,加强民办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
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
发力打造一流职业教育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享有颇高的知名度。这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3月20日,深圳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签署了有关职业教育合作的协议,围绕职业教育合作,市教育局、市教科院以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涵盖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职业教育研究、合作办学等内容。此次一系列合作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整套方案引入深圳,内容涉及初级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进修以及通往高校的衔接课程等。这是深圳打造一流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享誉全球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深圳正式落地。深圳将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德国、瑞士等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按照国际一流的设备设施标准、师资标准、质量标准联合创办高水平职业院校。
目前,深圳正在发力打造一流职业教育,去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全省共18所高职院校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第二的成绩,入选并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院校,深圳将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内一流迈向国际一流。中职方面,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广东省唯一的一所现代学徒制试点中职学校。2015年11月,深圳市第一职业职教集团与中兴通讯共同签署了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之一是双方共同投资1000多万,按照1∶1的投资比例共建信息通信技术学院(CITC),推行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双方共同培养师资力量、建设品牌专业、锻造精品课程,双方共同招生、安排就业、承办中高职衔接。张基宏指出,接下来,我市将大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立法、财政和集团化等更扎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探索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真正激发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与高等教育贯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德国“双元制”的又一特点,学生进入具有“双元制”教育属性的高等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学业合格者同样可获学士等高等教育学历。让人高兴的是,当前深圳正在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去年7月,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揭牌,该校是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将面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目前,深圳技术大学(筹)已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五大城市的应用型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等,并从多所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了10多位教授,其中还包括一位副校长。此外,学校还面向德国和国内的企业招聘了行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据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方案将和产业紧密结合,实行动态调整的模式。目前,学校根据深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前期设置中德智能制造、互联网与大数据、城市交通与物流、新材料与新能源、健康与环境工程、创意设计六大学院。
以激发活力为切入点
鼓励民办教育优质发展
民办教育是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16年7月,我市有民办中小学240所,教职工3.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4万人,在校生47.75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45万人,高中在校生2.75万人。民办中小学的学校数、学生数、教师数均占全市中小学相应比例约36%。近年来,我市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目前,我市市一级以上民办学校已达199所,占民办学校总数的83%。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民办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我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改革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市的民办教育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承担了义务教育重要责任,缓解了我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学位紧缺矛盾,同时,一些民办学校优质、特色的发展,还为不同群体子女接受高端的选择教育提供服务。
我市民办教育的优质健康发展与我市出台系列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去年12月我市优质民办学校评选结果出炉,有11所民办高中、23所民办初中以及6所民办小学被评为2016年深圳市优质民办中小学,根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60万元/所、50万元/所和30万元/所的奖励。2012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奖励资助优质民办学校三项公共普惠政策。2015年9月,市政府再向民办学校发放大礼包,按每班补助10万元标准,向全市民办中小学发放设施设备一次性补助经费9亿多元,支持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据统计,近5年来,我市扶持民办中小学发展财政投入近62亿元。
对于民办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张基宏表示,下一步,一是“托底”,通过加强日常监管、深化实施办学水平评估、强化扶持政策导向等,加强对薄弱民办学校的扶持、引导和监管;二是鼓励优质发展,鼓励优质民办学校集团化、连锁化和联盟化发展,优先鼓励支持举办优质民办学校和高端国际化学校;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对民办学校在扶持资金使用、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确保学校政治安全、校园安全;四是推动国际化学校建设发展,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端优质国际化学校,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特色的教育选择。
以公益优质为落脚点
探索学前教育多元办学
为了落实全市幼儿园建设计划,市教育局将加强学前教育“督政”,强化区一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开发商建设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法定责任,提高幼儿园规划实施比例。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市民群众对入好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市民提供质量较为均衡的学前教育服务,已成为下一步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必须解决的任务。还将加快推进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品牌资源输出等灵活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活力和优势。
自2012年9月首批50所普惠性幼儿园试点以来,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进入快车道,去年全市新增普惠性幼儿园98所,普惠园总数达到942所,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到63%,财政专项投入奖励性补助近3.6亿元。今年,全年将新增一批非营利性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
市教育局将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修订《深圳市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加强对尚未达到规范化要求的60所左右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制订薄弱幼儿园办学水平提升标准,针对近300所薄弱幼儿园开展“托底改薄”专项行动。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市教育局将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机制,提高幼儿园教师待遇。还将通过幼儿园精粹管理进园行动、学前教育家园共育公益指导计划、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大练兵等一系列行动计划,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