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创新 “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捷报频传
5年深耕 突泉县庭院经济开出“致富花”
2年实践 突泉县“一争三扶六到户”成绩斐然
2年探索 突泉县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广受好评
庭院经济助增收,农户脸上笑开颜
夏去秋来,硕果满枝头。
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大片的麦浪上,已染上了秋的色彩。农家小院里,种着玫瑰、晒着大被,后院黄牛哞哞叫,芦花鸡在篱笆墙根下刨着食儿,紫皮大蒜已经收割,二茬大白菜长势正好,秋意虽至,却仍是处处生机勃勃。
田间地头,“农民夜校”里学习气氛正浓;文化广场,百姓名嘴传授着牧业养殖技术。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扶贫产业园内一片火热,连续两年获投扶贫资产的聚美恒果采摘园内笑声连连,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团队学习借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在突泉县每一个镇村……
“牛米春州,杭盖突泉”。自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突泉县集中财力人力集中攻坚,创新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创新打造庭院经济致富样本……持续在精准施策上加大力度,在精准推进上加快速度,在精准落地上加紧进度,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目前,突泉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06户22826人,其中未脱贫143户28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1%。2020年3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复,正式退出国贫县序列。
汩汩清泉流,娓娓动人曲。在“增收入”“富口袋”的同时,突泉县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创新实践“一争三扶六到户”,创新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等措施,营造文明乡风,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精耕细作、以苦为乐、不甘平庸、亲和友善”的突泉精神得到最大释放,32万突泉人拧成一根绳,形成一股劲儿,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汇聚气势磅礴、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以砥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书写着新时代突泉脱贫攻坚的壮美篇章!
庭院经济-紫皮蒜种植户许贺春
创新“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风吹花浪起,一波才动万波起。7月的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繁花潋滟、虫鸟微鸣,美丽的突泉县又迎来了一批客人。从2019年起,兴安盟各旗县、通辽市各旗县、赤峰市各县区等地都有考察团前来学习突泉县“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扶贫资产管理的“突泉路径”也得到了国扶办的高度认可,吸引着远至陕西省、江西省的团队来此学习经验。
如何发挥好扶贫资产形成的资产收益,让其在阳光下高效运行,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突泉县超前谋划,探索建立了双向追踪2014年以来,突泉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2251亿元,形成各类扶贫资产12.324亿元,按照双向追踪、三级定责、五权明置、五化运营“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把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各项问题找出来,分类解决整改到位,为脱贫攻坚增强定力、增厚底气、增强干劲!
围绕“管什么”,建立“双向追踪”机制——突泉县通过界定管理范围、纵向摸清资产家底“双向追踪”机制,组织县扶贫办、财政局横向范围从2014年至2020年3月末投入的扶贫专项、京蒙协作等8大类资金形成的资产先行纳入规范化管理范围,以资金走向为主线,纵向梳理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经办部门和受益群体,最终精准定位受益群体,逐笔摸清扶贫资产总数和具体位置,将扶贫资产全部纳入台账。
明确“谁来管”,实行“三级定责”制度——为确保扶贫资产管理责任清晰可追溯,突泉县探索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符合本地扶贫资产管理的试行办法,通过明确“县级统管、乡镇辖管、村级直管”扶贫资产管理“三级责任”,建立起了一个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管理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突泉县扶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行业部门各司其责,对资产使用、经营处置、收益分配全面监管;民主决策和乡镇审核并重,保障了资产效益,让农户真正成为了扶贫资产管理的参与者、监督者、知情者。
针对“怎么管”,建立“五权明置”机制——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为了让扶贫产业长期有效发挥惠民作用,突泉县制定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处置权“五权”规范管理制度。在该框架下,先后制定出台了《扶贫资产所有权界定制度》《扶贫资产经营权规范制度》《扶贫资产收益权保障制度》等文件,确权12.324亿元扶贫资产,建立公开公示、年度审计等机制,全县扶贫资产处置权全部上划一级……创新机制下,突泉县扶贫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步步走实向深,积厚成势!
具体“怎么用”,推行“五化运营”模式——扶贫资金怎么用?突泉县在探索实践中给出了答案,即实行“资产管理专业化、资产投向多元化、经营决策流程化、风险防控系统化、收益分配长效化”的“五化运营”模式,做到“资金跟着扶贫走、扶贫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从而确保贫困户能够直接受益,确保投资项目风险可控,确保扶贫资产收益稳定持续。
“五化运营”模式下,突泉县将助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扶贫资产运营的主攻方向,扶贫资产集中投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扶贫产业。这意味着,贫困户将到户资产委托于龙头企业集中运营,双方由此建立起资产收益型利益联结的机制。
粒粒饱满、颗颗甜蜜的夏黑葡萄,白里透红、鲜嫩多汁的毛桃,清甜可口、品相诱人的火龙果……艳阳下,聚美恒果采摘园内笑语连连,大人孩子穿梭在果树下,采摘篮内果香扑鼻。
“两年前,我就琢磨着建二期大棚,但是手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正发愁时,公司连续两年获投了数百万元的扶贫资产,借助这部分资金,我们采摘园的温室大棚由合作前的34栋增加到目前的60栋,观光游客从1.7万人次增加到3.2万人次,二期大棚去年更是带来了270万元的利润!”聚美恒果公司经理刘树辉感慨万千,他说,公司的不断壮大,也给贫困户带去了分红的信心,“我们公司与274户贫困家庭、453名贫困人口建立资产收益模式,运营到户扶贫资产436.4万元。企业用工也是首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希望尽我们之力,带动一方致富!”
通过扶贫资产管理实践,突泉县到户产业从无到有,为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收奠基蓄力;主导产业从弱到强,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了突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书写了脱贫攻坚的新画卷!
5年创新,“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捷报频传——
截止6月底,突泉县扶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累计委托代管扶贫资产4.77亿元,通过扶资公司代为管理各村资产,每年可实现收益4500万元以上;突泉县投入到户奖补资金2.6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88户,15320人;贫困人口新增养牛1267户,新增养羊1198户,新增养猪453户,养驴2193户,养马286户;扶贫资金2.5亿元投向扶贫产业园,建成蒙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扶贫产业园;6月,“突泉微讯”再传喜讯,突泉县入选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拟推荐对象!
庭院经济-谷子地中的李喜春
创新打造庭院经济致富样本,
精心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远离城市的喧嚣,凌晨5点,突泉县太平乡赛银花村渐渐苏醒,小小的村落炊烟渺渺,在黄牛哞哞的叫声中,李喜春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打扫牛舍、粉碎秸秆、搅拌饲料……这边喂完了黄牛,那边29个羊羔围了上来,亲热的舔着他的手,咩咩直叫。
给羊羔喂着水,李喜春思忖着哪头小公牛该出手了?前院的庭院还得抽空再扫一遍,屋里挂着的那面“太平乡积分争星活动最美庭院”的小旗,怎么也得再多留几个月……68岁的李喜春觉得,现在的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时间倒退5年,那时他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伴有心脏病,每次看病都得出去借钱。“后来,县里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我靠着扶贫资产产业奖补资金,加上借来的两千块钱,走上了‘借羊生羔’‘肉牛养殖’的致富路。”李喜春说,短短3年间,他就繁育了12头牛,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他和老伴儿也顺利脱贫!
别说农村的庭院小,自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突泉县牢牢把握庭院产业这一经济增长点,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思路,结合牧业再造突泉政策,引导全县贫困群众利用庭院有限空间,发展庭院芦花鸡养殖、肉牛养殖、庭院果蔬种植等,通过奖补、养殖技术帮扶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149户,饲养芦花鸡约12万只。李喜春所在的赛银花村,更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了109个养牛户,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了脱贫致富的“后花园”!
离李喜春几公里外,五三村的村民许贺春和老伴起的也很早,庭院里大白菜苗长势正好,一瓢清水扬过去,绿油油带着喜人的清脆劲儿,到十月份又是一笔收入!五三村是远近闻名的紫皮大蒜种植专业村,全村有200多户农户在自家庭院里种植紫皮蒜。“我们村是紫皮蒜和大白菜两茬轮种。村民一年忙半年,半年两茬田,每亩菜园两茬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一亩园、十亩田’的效果。”望着眼前的菜地,许贺春笑容满面。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突泉县建立了庭院经济产业联盟,加强庭院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上了绿色无公害高端限量订购的发展路子。“像我们五三村,村里引进了合作社,建设了紫皮大蒜包装车间,真空包装的大蒜保存时间长,一头要卖一块多钱!”许贺春笑着说。
出了许贺春家大门,村里建设的紫皮蒜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紫皮蒜造型的小凳上坐满了乡亲,唢呐吹起来,秧歌扭起来,致富的欢歌唱起来……
5年深耕,突泉县庭院经济已开出“致富花”——
全县共有庭院经济经营户42475户,户均庭院面积800平方米以上,带动全县117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7749户发展庭院经济,覆盖全县66.2%的贫困人口。庭院果蔬种植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一般农作物种植275户,种植面积122万平方米。庭院加工带动贫困户32户。庭院芦花鸡养殖带动贫困户2149户,饲养芦花鸡约12万只。
庭院经济-李喜春家中饲养的黄牛
创新实践“一争三扶六到户”,
构建脱贫防贫长效机制
古语云,知屋漏者在宇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突泉县以群众的获得感评判脱贫攻坚的成效,以群众的幸福感检验脱贫攻坚的底色,围绕加强乡村治理,提升群众素质,壮大富民产业,探索完善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创新实践“一争三扶六到户”为民服务载体,志智双扶、产业增速,美丽乡村建设按下加速键,人们脱贫攻坚的精气神更旺盛!
“李喜春,你要用积分换点啥?香皂,还是牙膏?你家做得真不错,又养牛又养羊,院里还是那么干净,没脏味!”赛银花驿站里,养牛达人李喜春正在积分榜前看自家的积分排名,“积分还要攒着哩!将来换辆电动车,路好了,村美了,咱也骑车兜兜风!”
没有哪里像突泉县这样,男女老少都追“星”,这个“星”不是明星偶像,而是爱党爱国星、兴业致富星、乡风文明星、孝老爱亲星、环保卫生星等“十星级文明户”。近年来,突泉县委、县政府创新实施“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乡村治理“积分争星”活动,并将其与“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度融合,打造宜居美丽,富裕文明的庭院品质,家家庭院美如画,人人争星向上游!
如果说“一争”激发了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和对美丽庭院的追求,“三扶”则扶出了“扶贫扶志(智)·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随着“农民进夜校、活动进广场、文明进家庭”活动在全县的开展,田间地头、老乡炕头,总能看见大家学习的身影,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孝老……党群心连心的微信群里,大家说热点、讲难点,情更暖了,心更近了!
“樊广良,你家的黄牛咋样了?技术人员还用不用再来一次?”每月一次的“六到户”,赛银花村第一书记赵景龙会特别关注建档立卡贫苦户樊广良家的黄牛养殖情况,产业规划引领到户、倍增测算到户、庭院管理评比到户……每次“六到户”,赵景龙都会详细记录村民所需所求,全面了解贫困户经营生活情况,大事小情第一时间加以解决。
2年实践,突泉县“一争三扶六到户”成绩斐然——
共有47903户常住农户参与到“积分争星”活动中,贫困户参与率达到100%;全县9个乡镇188个村实现“农民夜校”全覆盖;累计发放贷款9亿元,购置大牲畜53609头,牛存栏连续两年增速在50%以上,惠及农户6633户,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全县组建村级、社区微信群408个,入群10.3万人,户入群率100%,公众号已发布惠民政策1336条,收集群众诉求4大类891条,解决891条;举办体育赛事93场次,参与人数4336人,组织文艺演出209场次,参与人数7666人。
聚美恒果采摘园-农民在园内采摘葡萄
创新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
擦亮乡村文明底色
“垃圾分类,利国利民……”清晨,响亮的宣传标语远远传来,垃圾清运三轮车穿梭在水泉镇合发村中,村民周泉赶紧跑出家门投放垃圾。
周泉家的小院干净整洁,院中央两个绿色的垃圾桶上,一个写着“可燃垃圾”,一个写着“不可燃垃圾”,“垃圾分类是好事,以前我家的垃圾都是堆放在院内一角,天干物燥时一个火星子就可能引发火灾,遇到大风天,垃圾碎物刮得满院子都是,现在有了垃圾桶,咱也像城里人一样,先分类、再投放,文明!”周泉说道。
合发村,一个村域面积只有41平方公里的美丽村庄,却建立了自己的垃圾填埋点2处,发放垃圾收集桶852个,投放铲车1辆、三轮翻斗车2辆、电动垃圾收集车2辆、滚筒式扫路机1辆、吸污车1辆、洒水车1辆,垃圾分类宣讲员、清运队伍数十人……而这些,只是突泉县创新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送垃圾来啦!”清晨一大早,忙着运送垃圾的还有赛银花园区的陈玉龙。立秋时节,正是蔬菜换茬时节,豆角秧、西红柿秧、黄瓜秧……装了满满一车,陈玉龙主动用四轮车将垃圾送到了赛银花园区垃圾转运站。“我们这里是垂直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日压缩能力80吨,收集转运能力可覆盖整个园区近500户设施农业户,能够有效减少清运频次,延长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突泉县园林局主任孙鹏前说道。
此外,兴安盟日昇物资回收公司与各乡镇、各修配厂共建的废润滑油回收站点12个,废电池废电瓶回收站点35个,覆盖了所有乡镇;秸秆粪污生物处理及利用有机肥项目,通过前置堆肥发酵,年产生物有机肥20万吨,产值2亿元,扩大有机农业种植面积50万亩……
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民生工作,2019 年突泉县探索启动了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首批在 12 个村试点推进,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了三区分治、五种分类、四步措施、四项保障的“3544”农村垃圾治理体系,迈出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第一步,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的亲笔批示,并被内蒙古自治区写入2020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为2020年全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试点旗县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突泉县进一步探索出农村垃圾治理“五分法”工作机制,将农村垃圾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五类,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治理体系,实现了“易腐垃圾堆沤肥料,可回收垃圾给钱卖掉,不可燃垃圾平坑垫道,可燃垃圾裂解烧掉,有害垃圾公司全要”,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村屯内外环境明显改善,极大增强了农民内生动力。
垃圾分类-管理严谨 深入人心
2年探索,突泉县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广受好评,硕果累累——
发放《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倡议书》1万余份,宣传标语覆盖所有村屯。全县188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垃圾集中填埋点设置,新建低温磁化裂解站10处。已完成建设可燃垃圾处理站15处,订购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器10台,30L户用收集桶37232个,240L公共区域垃圾收集桶976个,铲车10台,柴油三轮翻斗车224台,电动垃圾收集车224台,滚筒式扫路机61台。
赛银花驿站-琳琅满目的积分兑换商品
【记者手记】
凝聚精气神,领跑扶贫路!
突泉县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在中国脱贫攻坚的版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儿,但它却释放出独特的光和热,贡献出“突泉扶贫模本”,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团队学习借鉴。
无论抱着何种目标,走进突泉,必不虚此行。突泉人身上有一种令人一见倾心的精气神,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是务实创新、言之有物,他们每个人都是突泉的形象代言人,都是脱贫攻坚的宣讲员;折射在村民身上,是亲和友善、不甘平庸,他们身处贫困时力争上游,脱离困境后又乐于向他人伸出温暖之手。
这里是干净通透的,积极向上的,突泉精神中的“精耕细作”,在精描细画的骑行彩道上,在农家小院里巧手垒制的围墙上,在光可照人的灶台瓷砖上可见一斑。乡村的农家小院外,滚圆的西瓜被小板凳轻轻托起,蔓茎便有了对抗风雨的能力;在突泉还有一句口号,“人人有活动,生生有爱好”……你如果看到了,听到了,你就能知道,突泉的精气神儿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斑斓壮丽的脱贫攻坚热潮中,正是有了如突泉人一般“滴水石穿”的韧劲儿,和对美好小康生活的无限热爱,万千力量汇聚一处,才会迎来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张莉莉/文 王振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