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以蓝莓为主的森林生态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已从传统的果干、果酒、果酱发展到如今的高端饮品、软胶囊、口服液等,并远销国内外。图为百盛蓝莓公司饮料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李日东摄

塔河县招商引资企业呼玛河酒业有限公司发酵车间。 本报记者邱贺岩摄

在黑龙江锦融公司投资建设的新林区菌包厂及食用菌养殖基地,员工正在晾晒黑木耳。 本报记者孟庆海摄

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国家级萨满文化传承人、82岁的关扣尼老人在黑龙江畔祭河神祈福。 本报记者周长平摄

加区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加格达奇龙山合作社现养殖2000余只大鹅,产品非常畅销。 本报记者李日东摄

韩家园林业局天合合作社采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养殖蜜蜂,现有成员37人,养殖蜜蜂500箱,年产蜂蜜15000公斤。 本报记者黄野摄

图强林业局漠河百环北极泉天然饮品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生产技术,可日产北极泉矿泉水30吨,销往北京、沈阳、大连等地。 本报记者徐守岭摄

塔河县稳步推进绿色产业,总投资1亿元的省重点项目塔河县黑木耳养殖、加工基地项目目前已建成投产,为绿色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本报记者刘迪摄

加区白桦乡积极帮助村民引进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邀请农业专家指导农民规范种植,保证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现全乡种植马铃薯面积已达12万亩。 本报记者李日东摄

一份用数字说话的成绩单

——我区产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王钢锋

翻开我区一年来产业发展的画卷,跃然纸上的是一项项令人振奋的森林生态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森林碳汇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发展的成绩单。毋庸置疑,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区产业转型发展的魅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了转型之初的阵痛期,如今,我区森林生态食品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16年,地区重点推进大兴安岭华顺山珍食品公司山产品加工、大兴安岭金山生态牧业公司年养殖森林猪3000头及猪肉分割冷藏包装运输、大兴安岭有机源农业公司冷水鱼养殖、大兴安岭兴安鹿业公司鹿保健品及绿色食品加工建设、黑龙江回健养生酒业公司草苁蓉养生保健酒生产基地建设、合利源生物科技公司蓝莓规模化种植及系列产品创新开发二期工程建设、大兴安岭呼中区森源食品公司蓝莓产业化7个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1492万元,完成计划的116.7%。此外,食用菌养殖、蓝莓种植及精深加工业也蓬勃发展。搭乘“互联网+”的东风,我区森林生态食品通八方、远万里,延伸至全国乃至世界。

截至2016年10月,全区森林生态食品产业产值实现28.67亿元,我区还被国家级认证机构称为“中国森林绿色食品的摇篮”。

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林下经济药材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卓有成效,先后建立了古利库黄芪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壮志草苁蓉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呼中原麝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2万公顷。全区种植中草药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中草药达12.4万亩,野生药材人工经营面积17.6万亩,形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6处。我区“森林药材”品牌获得市场初步认可。

森林碳汇业持续推进。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成立了碳汇资源管理部,各县区局均成立了以行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林业碳汇产业领导小组和碳汇资源管理科,并组织开展了全区林业碳汇本底调查,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图强和十八站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成功探索出了林业碳汇项目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区林业碳汇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引领作用下,目前,松岭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已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公示,12月21完成审定外业程序;西林吉林业局已编制完成碳汇造林项目PDD文件;新林林业局森林经营项目正在编制PDD文件;其他县区局也正在积极谋划林业碳汇项目。

我区矿泉水资源丰富,是国内少有的纯天然、无污染矿泉水基地,同时还是矿产资源相对富集地区,发展水经济和绿色矿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地委、行署将水经济和绿色矿业确定为林区转型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为加快矿泉水产业发展,地委、行署与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漠河成为其第九大优质水源基地。截至目前,农夫山泉漠河天然饮用水项目已完成投资3214万元,场地平整等基础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办理土地出让、探矿权审批等前期手续。我区与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和哈尔滨铁路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矿泉水的项目也在积极洽谈中。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国家确定的16个重要金属成矿带之一,是国家落实找矿突破行动“358”战略确定的20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总投资102亿元的松岭区岔路口钼铅锌多金属矿项目有序推进,已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上缴各项税费4.2亿元。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漠河县782高地发现的稀有稀土矿,估算钇、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资源量已达中型,填补了我省稀土找矿的空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6年我区紧紧围绕地委、行署的重点工作任务,不断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态势。2016年,在呼中举办的“大兴安岭岩画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成果研讨会”上,首次在大兴安岭确定了新石器岩画遗存,填补了全国相关领域研究空白。

2016年7月,我区成功主办了首届“龙江银行杯”穿越大小兴安岭健康亲子行国际徒步大会加格达奇站比赛,来自俄罗斯和我国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经过9公里的徒步,成功穿越加格达奇百泉谷天台山旅游风景区,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黑龙江体育旅游产业的创新融合。同月,黑龙江·大兴安岭首届塔河“超越百岁健杯”森林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开幕式在塔河县开库康乡黑龙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的209名国内选手和13名俄罗斯选手参赛,开创了我区举办大型自行车比赛的先河。

10月,我区编演的《大开发的脚步——挺进高寒》节目代表国家林业局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干部职工文艺汇演。林业主题节目能登台演出,向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和干部职工汇报,这对国家林业局来说还是第一次,对我区文艺工作者来说更是一项殊荣。

11月初,大兴安岭地区“赏冰乐雪”大众初冬滑雪竞技赛在映山红滑雪场开赛,为打造“中国·大兴安岭滑雪胜地”品牌和塑造黑龙江省“冰雪酷省”形象增添了亮点。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片高寒冻土上,大兴安岭正以崭新的英姿和博大的胸怀纳贤聚才,携手踏上加快发展、赶超跨越的新征程。

呼玛种有机产品抱得“金娃娃”

本报讯(记者周长平)近日,呼玛县北疆乡象山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远斌忙个不停,高兴万分,因为专业合作社收获的150亩有机转换小麦卖上了一个好价钱。

据刘远斌介绍,去年他们收获的3.5万余公斤有机转换小麦,除去留下的籽种外,其余2.5万余公斤全部精加工成了优质面粉,依托省龙联联社进行统一小袋包装,统一品牌,外销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2元,是市场上普通小麦面粉的3倍多。

2016年,呼玛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并采取得力举措对有机农业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极大调动了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积极性,种植面积由原计划的5000亩增加到7390亩。 这个县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动真的来实的,做到了制度、地块、技术、政策、认证五落实,并在县农业局建立了技术服务、认证服务、执法抽查、生产管理4个办公室,专门负责有机农作物种植工作。因有机种植成本较高,县政府还出台政策对有机大豆、有机小麦种植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有机肥每吨补贴600元。为让有机农作物得到有机产品认证,这个县邀请了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先后深入三卡乡、北疆乡和呼玛镇与合作社进行洽谈,目前已有3家农业合作社申报的3725亩有机食品地块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证。

塔河酒香不怕巷子深

本报讯(记者邱贺岩)塔河县招商引资企业呼玛河酒业有限公司抢抓“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布局,深耕市场,不断提升品牌、品质、营销、团队等核心竞争力,努力提质增效,使公司运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公司生产白酒1500吨,完成销售2840.8万元,实现利税472.2万元,安排就业近百人。

近年来,塔河县在呼玛河酒业有限公司酒厂办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帮助,推动了企业稳步发展。2016年,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共同研发新款品牌酒和养生酒。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北药优势,采用野生灵芝、黄芪、五味子、红景天、兴安杜鹃等具有药理特性的植物,研发绿色养生酒,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研制出呼玛河“至简”、“珍酿6年”等新品上市。 全程推行生态酿造。公司将生态理念融入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经营环节,建立起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产业生态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在销售方面,采用增加总代理、电商、微商、直供等多种方式扩大营销市场。如今,他们不仅在加格达奇、漠河、呼玛等地签约了代理商,还将产品远销到北京、吉林、辽宁、江苏等多个省市。

图强特色养殖走上“高铁时代”

本报讯(记者徐守岭)图强局在产业发展关键时期,将特色毛皮养殖作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产业,逐步走上了“高铁时代”。

这个局充分发挥博龙牧业和大力养殖公司龙头带动作用,采取基地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和散户的发展模式,设立毛皮动物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毛皮产业经营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和《特色毛皮动物养殖扶持奖励办法》,积极协调落实毛皮产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林业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聘请老师到图强授课,通过办班培训,重点针对养殖中容易出现 的疾病、狐貉幼崽管理、妊娠期饲料配比等内容进行培训,攻克了疫病防控、种群优化、人工授精等技术难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

为实现产、供、销无缝隙对接,林业局派专人深入全国最大毛皮集散地河北尚村,实地考察毛皮销售情况,并在尚村建立大兴安岭图强蓝狐销售专卖店,打造特色养殖品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图强局特色养殖总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325人,年产皮张10万余张,创产值1亿多元。 据了解,近期这个局将以养殖合作社为主体,与天津芭而蒂服装有限公司就建设蓝狐皮张原料基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具体事宜正在商洽中。

松岭森林猪拱开致富门

本报讯(记者博宇)养殖森林猪,致富不用愁。近年来,松岭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职工群众投身森林猪养殖业,努力开辟致富新渠道。2016年,这个区森林猪存栏达3700头,创产值1600多万元。

宋继发是伊勒呼里森林猪养殖场的负责人,他采取散养形式饲养二代野猪。二代野猪的亚油酸含量比家猪高2.5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每到销售旺季都需要提前预定。

像宋继发这样的森林猪养殖户在松岭区有10余户,其中养殖规模最大的是王双全的养殖场。

2012年,小扬气镇居民王双全筹资成立了金岭牧业兴安黑猪养殖场,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目前森林猪存栏达到1000多头。王双全合理调整放养密度,防止“吃肥跑瘦”。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工作,注册了“库尔河森林珠”牌森林猪商标,在哈尔滨、加格达奇设立专卖店,2016年实现产值300余万元。 为实现森林猪养殖加工产业化,2016年,这个区开工建设了金山生态牧业猪肉分割加工厂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初步建成,形成了森林猪“养殖、屠宰、分割、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有力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提升松岭森林猪的知名度,这个区还先后邀请央视七套的《乡土》、《每日农经》栏目组深入实地采访,拍摄森林猪饲养全过程专题片,播出后反响很好,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30余条。

阿木尔“蓝莓+”成为发展“主引擎”

本报讯(记者王力)阿木尔林业局依托丰富的蓝莓资源,超前谋划,高点设计,全力打造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火车头”,使“蓝莓+”成为拉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2016年,蓝莓产业总产值实现9773.8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1%。采集蓝莓712吨,实现产值2635.4万元。

蓝莓+产业,构建小镇“硬支撑”。这个局以招商引资的形式,成立了大兴安岭北极冰蓝莓酒庄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发展成省控规模以上企业,形成了从采摘、冷藏到加工、销售完整的蓝莓产业发展链条。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公司确定了以健康食品为主打的发展方向,现已研发出蓝莓酵素、野生蓝莓干冻粉、蔓越莓口服液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代理商已达430家、专卖店62家。

蓝莓+文化,提升小镇“软实力”。这个局以防火瞭望员雷开荣同志为原型,拍摄了数字电影《守望》,荣获了国家林业局首届生态文明主题微电影展示交流“十佳影片”奖。邀请龙江诗人、全国优秀青年诗人走进蓝莓小镇,深入一线采风,推出了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北极光》杂志、《大兴安岭日报》上,提升了蓝莓小镇的知名度。 蓝莓+旅游,打造小镇“新引擎”。这个局在原有“三园两庄”的基础上,2016年建成了占地1.4万平方米的龙河驿站自驾游宿营地,开发了卧龙湾、驿站马场、水陆驿站等新景点,并规划设计了“龙江第一湾”观光塔、驿站马场和水陆驿站。目前,观光塔已完成选址,通往“银环岛”的部分道路已翻修完毕。

十八站生态旅游主打文化牌

本报讯(记者张清林)十八站林业局以“解放思想促转型,秀美驿站大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十八驿站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动林区转型发展。 这个局在全局悬挂彩旗450面、各式灯笼3800个,自行制作带有“驿”字符号的灯笼340个,邀请全国100余名网络大咖深入十八站进行观光考察。举办了“十八驿站示范单位、示范户”评选活动,召开企业商户座谈会,与45名商户签订了文明服务承诺书,有6家商户被评为十八驿站首批诚信商户。创办微信宣传平台,制作旅游宣传片13部,刊发专题信息400余条。同时,挖掘历史文化线索,编写了《演绎神韵古驿站,品读最北灯笼城》、《十八驿站的记忆》两部作品集和旅游景点宣传图册5000册。聘请北京华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总规1个、详规4个。完成了对“中国最北灯笼城”“十八古驿站”的商标注册,成功申报了建设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项目。确立了“山水园林,驿馆家门,灯杰人文”等12项文化重点项目,建设了萨吉满盛山、驿站博物馆、北入口大门景观等文化旅游景点,与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摄影基地,建设了4户自驾社区主题驿馆。

呼中森林生态食品闯天下

本报讯(董秉峰)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以来,呼中区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将发展生态食品业作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全力走实生态食品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这个区按照“建一个基地、育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工作思路,在每一个林场建立一个食用菌养殖或野生浆果种植基地,全面发展森林生态食品业。同时,秉承“把好资源做成好产品”的理念,选择优势品种,培育龙头企业,规范使用“中国最冷小镇”标识,统一流程、技术标准,深度研发高精端产品。通过以闲置资产筑巢引凤,成功引进黑龙江省森源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对蓝莓、越橘、偃松子等进行深加工,实现了山野产品加工本地化的梦想,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这个区已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社33个、协会1个、基地21个,养殖黑木耳1480余万袋、灵芝50余万袋、滑子菇10余万袋;种植马铃薯4566亩,其他蔬菜类农作物1610亩;山产品经营实体店发展到21家。偃松、黑木耳、蓝莓、越橘等10个林下经济品种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经营认证”审核。

漠河种养采齐步走趟出转型路

本报讯(王亦民记者宋汜波)几年来,漠河县始终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食用菌养殖、蔬菜种植、野生浆果采集等多元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这个县建立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采集“三大发展模式”,林下经济产业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格局。全县从事林下经济产业的人员达6190人,占县职工的90%以上;围绕野生浆果采集、北药种植和食用菌、冷水鱼养殖等产业,高标准建设特色示范基地,实现了以基地促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共建成各类示范基地20处,建有食用菌大棚600处,并投资120万元在北极镇建成2栋新型节能大棚。 这个县推行合作社、联合社等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经营模式由小到大、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目前,共组建蓝莓、食用菌、林下养殖、林蔬种植等专业合作社163个,参加合作社的人数达5432人。同时,紧抓“互联网+林下经济”这一商机,县全民创业电商服务中心在“双11”正式挂牌营运,当日销售业绩破百单。全民创业电商服务中心集网商、创业、培训、产业提升及示范带动为一体。通过电子商务的职业培训,为全县创业者提供更优质、更便利、更高效的平台。

加格达奇小土豆带动大发展

本报讯(吴超)近年来,加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断加强与地区农林科学院的技术合作,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扩大种植面积,使小土豆成为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项目。

加区地处马铃薯种薯最佳繁育地,现有耕地面积17.9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近五年来平均保持在3万亩左右,平均亩产量约1750公斤,总产量约6.5万吨。种薯已经远销全国17个省市和地区。每年来调运种薯的客商达300多人,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技术合作,目前,地区农林科学院已成功选育出了“中大一号”和“兴佳二号”两个品种,其中“中大一号”已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拥有马铃薯种质资源230份。 下一步,这个区将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加强与研发部门的合作,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培育优质高产的种薯和商品薯,重点建设以白桦乡五岔沟村、加南村、双合村和加北乡加北村为主的优质种薯基地和商品薯基地,力争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0万吨。

新林渐入佳境的“老树根”

本报讯(记者孟庆海)从工作室发展成为公司,从“行业门外汉”嬗变为“根雕巧手”。如今,新林区塔源镇大兴安岭老树根工艺品有限公司已拥有职工30余名,并注册了“特和尼”商标,2016年,从事根艺加工的职工增收总额达到15万余元,成为新林区创意文化产业中的明星企业。

在推动根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林区加大引导帮扶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为“老树根”建立了烘干室,添置了电脑雕刻机、抛光机等设备。同时,在社区教育学院、原始森林公园接待中心、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地设立专门的展厅和展室,大力宣传和展示根艺作品。在哈洽会、省文博会等展会上,积极向省电视台、东北网、新华网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推介企业及产品。组织发改、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进行根艺产业调研规划,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通过“老树根”的龙头带动,又发展起岭上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等根艺企业。 为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吸引力,引导职工群众加入到产业的发展中,塔源镇于2016年5月举办了首届手工艺品大赛,动员和鼓励民间能工巧匠创作作品参加大赛。大赛上,根雕、柳编、织绣、剪纸、铁艺等琳琅满目的精美手工艺品,让广大职工群众看到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前景。镇场党政一班人带头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组织营销攻略,在淘宝网上开设网店,参加大型展会,进一步提升根艺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的销售量。

韩家园转型路上“森呼吸”

本报讯(记者黄野)一望无际的林海,带给韩家园林业局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而他们通过不断推动碳汇产业的前进,即将用这些新鲜甜美的空气赚到大钱。

2016年以来,韩家园林业局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将林木产品经销公司转制为碳汇资源管理办公室,成立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韩家园林业局碳汇普查工作方案》,并选派10名业务干部参加了省、地组织的学习活动,认真学习碳汇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操作方法,确保碳汇工作有序、稳步开展。与此同时,他们于4月份全面启动碳汇造林的摸底调查,在7月底完成碳汇造林项目的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工作,9月底全面完成全局林业碳汇本底调查工作。经调查,该局2005年以后的造林地块面积为7.9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为180.3万亩。经过多次与地区农林科学院进行接洽,达成了碳汇造林项目设计的相关意向,将7.9万亩碳汇造林项目的基础性材料提交给地区农林科学院,对碳汇交易可行性资质进行认定,经专家初步审核,现造林地块具备CCER认定标准。 下一步,这个局将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聘请专家对造林地块进行包装设计,争取将7.9万亩的造林地块纳入项目之中,并尽快与设计部门的专家协商,争取时间将项目设计递交国家发改委报批,早日挂牌销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