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该县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准确掌握县情民情,切实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可行性,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和数据对比等形式,对该县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作如下浅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使用和监管

去年,该县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建立资金使用专账,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较好地保障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该县产业发展。

(二)农技推广项目实施管理

该县农业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生物发酵床自然养猪技术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了抓好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出成效。该县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指导。农技推广项目量多面广,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落实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指导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加大对项目的管理、监督、检查、考核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开展项目检查,确保顺利实施。大部分项目进入实施关键阶段后,为了确保实施进度及质量,对农技推广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检查采用先自查、再抽查的方式,内容包括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的成效等。

3.搞好项目总结,实施绩效评价。按照《管理办法》要求,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并对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成效、考评情况等进行总结。

4.认真总结成效,加强典型宣传。该县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成立项目领导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落到了实处,发挥应用示范带动作用。挖掘和总结典型,利用各种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高投入带动大发展。2011年该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达581万元,其中种植业450万元、水产业6万元、畜牧业125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县主导产业发展。去年,优质稻产业持续增长,全年种植水稻面积47.1万亩,其中优质稻(含米粉专用稻)种植15万亩,早稻22.4万亩,中稻1.4万亩,晚稻23.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18.56万吨,比去年增长2%。

1.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生猪存出栏数比上年大幅度增长,今年生猪出栏达到45.1万头,同比增长22.5%;生猪存栏17.5万头,同比增长8.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万头,同比增长9.5%。肉牛出栏18576头,家禽出笼518.12万羽,山羊出栏6026头,肉兔出笼18915头。全县有生态养殖示范小区11个,生态养殖户达5031户。

2.烤烟产业再创历史新高。全县烟叶种植面积2.86万亩,同比增长37%;收购烟叶9.45万担,同比增长62%;烟叶种植面积、收购量、收购金额和税收再创历史新高。跃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二。

3.蔬菜生产成效显著。全县新增连片百亩以上规模保障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个,新增大棚设施面积300亩。其中城区保障性基地3000亩,乡镇保障性基地5000亩,商品蔬菜基地11000亩。涌现出了一批种菜能手和种植大户。

4.水产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3.4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47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预计为1146吨,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增。

5.特种养殖业蓬勃发展。从福建引进槐猪母猪50头建立槐猪养殖示范推广基地3个,从外地引进绿壳蛋鸡5000多羽建立绿壳蛋鸡示范养殖场;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竹鼠、养蜂、贵妇鸡、山羊等特种养殖,使一大批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6.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新亮点。近年来,我县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业主有现代农业科技园 3个,规模以上休闲园区3个,休闲农庄12个,采摘园4个,水上活动中心1个,休闲食品加工企业6个,大小农家乐30多家。休闲观光农业覆盖了粮食、烟叶、制种、生猪、特色养殖、脐橙、油茶、毛竹、水果、蔬菜、花卉等多个特色主导产业,呈现出6大类型,目前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我县已向上申报了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项目。

(二)新技术催生新活力。2011年扎实抓好新品种展示,粮食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工作,不断扩大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

(三)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该县积极做好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将试验示范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

(四)培训提升发展速度。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活动。2011年开展了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4500多人次。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浓厚了全县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部分乡(镇)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视不够。传统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经多年改革得到较好发展,却并未突破原有体制框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由乡镇以上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支撑。乡镇涉农站所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领导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对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农技服务工作,被安排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非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岗位。

(二)农技推广设施落后,设备简陋。乡镇普遍只有部分省、市项目配发的农技推广设备,大部分还是采取“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务靠嘴巴”的原始推广方法和服务手段,难于科学地开展地力监测、作物养分分析、种子、肥料、农药质量检验等科技推广服务。

(三)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大了推广力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差距依然还存在,很多工作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还比较单一,停在点上,留在面上,没有建立很好的宣传长效机制,操作性还不强,大部分的宣传教育还是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媒体宣传等,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宣传教育方式的探讨还不够,制约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深度和广度,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

(四)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从事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的人员一般一个乡镇3—4人,多的也就5人,但大多是管理人员。而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趋少,其中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获得培训的机会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理念缺乏,不懂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靠经验从事经营和服务,因而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另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专业技术的日新月异,特种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网络技术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致使农民想要的技术信息服务得不到。

针对我县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更新发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根本选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广开各种渠道,向农民进行科普宣传,向农民提供科技信息,不断完善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落实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实和加强农技工作力量,搞活运行机制,为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提供良好服务。

(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农民既是推广农业科技的主体,又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们的科技素质提高起来,农业才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因此,要在巩固以前的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把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技术方法,逐步形成专家带动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同时要重点培养核心户、典型户和示范户,通过重点户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续继发挥科技示范园的载体作用,依靠园区的示范效应,为农民带来最直观的科技成果鉴定,逐步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户的科技示范链。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技推广队伍

基于目前乡级财政困难的实际,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应选拨一批优秀中青年农技人员赴农业院校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加速培养一批高级农技人才,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

一是增加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购置必备的设施(设备),改变农技推广工作“一张嘴、两条腿”的局面。二是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技人员要身体力行,把各项农技推广技术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真正能起到农业技术载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开展科学种田,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三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要真正做到专职专用,并给予相应职权,对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要保证一定的工作经费。大力引进人才,鼓励他们流向基层、流向农业生产的第一线、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推广实体。

(四)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方式。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县电视台覆盖面广的优势,免费发布农情监测预报及施肥、用药技术等,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