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由共青团湖北省委联合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共同主办的“悦学习·跃青春—正奋斗”2024年湖北青年宣讲大赛集中展示活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活动现场,来自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三峡集团等单位的青年代表为同学们带来了激情洋溢的宣讲,鼓舞青年同学勇担使命、不负青春。
宣讲活动现场
主办方介绍,今年3月以来,团省委创新打造“悦学习·跃青春”思想引领工作品牌,并联合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启动了2024年湖北青年宣讲大赛,全省各级团组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精神风貌更加高昂。此次大赛中的优秀宣讲员将赴基层开展互动式、场景化、面对面宣讲,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挺膺担当。
先辈热血燃成火炬
集中展示活动分为《火炬》《传承》《担当》3个篇章,通过宣讲展演、歌舞表演和情景演绎,展示荆楚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青春作为和青春风采,各界青年代表共计600余人参加活动。
“我为马列主义,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乃我所持理,有何之恐!”在革命先辈何恐振聋发聩的呼声中,活动第一篇章拉开帷幕。随后,由戏剧团同学扮演的恽代英、王达强、何功伟等革命烈士深情表达对真理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
活动现场的同学们
湖北省青年宣讲团副团长、团省委副书记陈立以《传承百年的青春火炬》为题,带领青年从夏明翰、黄继光等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光辉事迹出发,深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寄语精神,系统回顾一百多年来,共青团紧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青春征程,并现场鼓舞同学们:“奋斗吧,青春!今日之中国,青春正好!”
青年传承希望之光
革命微光已成燃烧的火炬,这份光明该如何传承?在第二篇章中,武汉市基层青年民警贾岩、三峡集团青年职工王茜和彝族支教小伙苏正民分别讲述了奋斗精神、希望之光在几代人之间接力传承的故事。
贾岩和他的战友们
从警之初,贾岩从师父那里得到一本《平安日记》,五年来,《平安日记》随着贾岩下社区、走基层,甚至去到了遥远的新疆,记录下他为民服务、守护百姓平安的青春“警”色。“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广大青年用铮铮行动找到了回答时代发问的答案,那就是青春正奋斗,青年当有为!”贾岩说。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山影、流水、啼鸣,三峡险峻奇绝,却又不失秀丽,这里还坐落着巍然的国之重器——三峡大坝。来自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的职工王茜深情讲述了几代三峡人坚守在这里以青春之热血建设“绿色引擎”的故事。“三峡水电从宜昌走向世界,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再到如今白鹤滩水电站独步世界水电‘无人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已经坐落在金沙江上,一滴水发六次电不再只是想象。”王茜骄傲地说,“可能就在您回家点亮房间那盏灯的时候,每一刻的光明都闪烁着他们平凡坚守的青春。”
王茜讲述几代三峡人的坚守
和其他宣讲人相比,正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读研的苏正民略显朴实和稚嫩,这位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曾因家庭贫困数次辍学,后来在当地政府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才重返校园。苏正民说:“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我有幸被无数光芒所照亮,所以我也想发出一缕微光。”2020年,在学校的支持下,苏正民和同学们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和专项基金,开展了一系列公益项目,汇聚了600余名志愿者,筹集1344810.05元公益资金,直接帮助了数千名凉山学子。2022年8月底,本科毕业的苏正民回到家乡凉山,做了一名支教老师,一年后回校读研。苏正民说:“一个人的力量虽很渺小,一年的时间也很短暂,但我们坚信在一代代中南大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一定能够点亮更多阿依(彝语: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被光照亮”的彝族小伙苏正民
勇担使命接续奋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在第三篇章,来自襄阳南漳的郑伟阐释了曲阳坪“共同缔造”的幸福密码,孝感返乡创业青年江珊介绍了“李白村”的致富经,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成员耿通讲述了勇挑重担、为国探极的高光时刻。
郑伟说,“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把村民们从‘我’凝聚成了‘我们’,有了‘我们’的认同感以后,每个人都认为,家门口的事,不单单是政府和村集体的事,而是自己的事儿。”几年来,曲阳坪自发组织的志愿者们不仅活跃在环境治理、治安巡逻等各条战线上,在新建村史馆的时候,更是无偿送出了一百多件“压箱底”的老物件,留给了后人永久的乡村记忆。
郑伟分享曲阳坪“共同缔造”的幸福密码
近年来,随着乡村巨变和时代发展,许许多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决定回乡创业,服务于乡村振兴,来自孝感安陆“李白村”的江珊就是其中一员。大学生敢想敢干,回乡之后的江珊通过定期召开管理会、培训会,把看不清发展前景的迷惘青年培养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截至目前,“李白村”的青年人才占比75.6%,青年已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与主力军。
江珊讲述回乡创业的故事
提到南极,首先印入人们脑海的,是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和入目皆白的冰天雪地。然而在这里,还长年坚守着一批批科考人员,他们忍受过飓风、暴雪等极端天气,抵抗着终年积雪的寂寞。来自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的耿通讲述了惊险的“南极之夜”,一次科考途中,耿通和队员们遭遇罕见的暴雪和将近13级的狂风,他们顶着漫天飞雪艰难前行差点迷失方向,最终借助定位导航设备才慢慢将车队聚拢。
耿通说,“踏上南极征程一直是我埋藏在心底的梦想,道阻且坚,行则将至。尽管在考察过程中困难重重,危险四伏。但我也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克服南极高原缺氧、低温酷寒等恶劣环境,随队挺进内陆冰盖1200余公里,登顶海拔4093米的南极最高点,依托多位老师的科研项目,开展了3站3地1海实地考察,圆满完成10余项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