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到2021

看见一个花鸟鱼市的前世今生

花鸟鱼市场(带你了解一个花鸟鱼市的前世今生)

2000年3月16日拍摄的花鸟鱼市场 黎纲峰提供

花鸟鱼市场(带你了解一个花鸟鱼市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花鸟鱼市场 黎纲峰提供

花鸟鱼市场(带你了解一个花鸟鱼市的前世今生)

商户姜女士

花鸟鱼市场(带你了解一个花鸟鱼市的前世今生)

市民在买鱼 吕女士提供

文/摄 生活报记者 栾德谦

在很多哈尔滨人心中,休闲时去道外溜达,会自然而然走进钱塘街花鸟鱼市场,因为那里逛起来有生趣又靠着江边,可以顺便去江边吃美食、散步、观江景……

日前,伴随着哈尔滨市道外区钱塘街(北七道街至北头道街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的启动,区域内花鸟鱼市场商户基本撤离,钱塘街将变成一条沿江景观路。告别曾经热热闹闹、人流如织的花鸟鱼市场,老哈尔滨人有自己的方式,再逛一次、再买一次、再拍一次、再回忆一次……无论哪种方式,这种道别都是“珍重”的。

由来

1982年左右迁至钱塘街一带

花鸟鱼市场形成由来已久,与老道外露天市场成因相同,因传统和需要而存在和发展。就如之前的北三市场,后来的古玩、旧物、旧家电市场一样。对历史学家来说,或许这个市场并不在他们的研究范畴之内。然而,在很多哈尔滨人眼中,这里却收藏着自己的童年乐趣和一份闲暇爱好。

记者通过道外区政府,联系到了一位对花鸟鱼市场非常了解的梁先生,他告诉记者,“花鸟鱼市场早在1978年以前,就有人偷着卖鱼,地点在现在老年大学后身有个船坞旁的小树林里。直到1982年左右,政府引导规范,统一迁至钱塘街一带,当时都是摊床。一直到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哈市和区里就要求搬走清空了。1999年,洪水过后,道外区政府和工商局,以及哈市有关部门为了恢复花鸟鱼市场,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有关部门决定重建花鸟鱼市场,直到这次搬迁,宗旨也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沿江风景带整体规划。”

老哈尔滨人李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花鸟鱼市场在老年大学旁边的少儿中心那儿,有一片树林,市民自发在那晨练,还有自发出摊的,卖鱼和鸟的多,卖花的少,我小时候总去。那时花鸟鱼市场还有唱大鼓戏的,打太极的,唱二人转的……就一上午,下午就没了。原来那个船坞,还有个池子,小孩都去那游泳。”

老哈尔滨人找出30年前黑白照片

哈市90后民间收藏爱好者黎纲峰告诉记者:“老故事不了解,但我喜欢收藏老照片。我收藏最早的花鸟鱼市场的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黑白照片,虽然已经有彩色胶卷了,但一般还是用黑白的。从2000年3月16日拍摄的花鸟鱼市场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花鸟鱼市场是真热闹。”

市场上一位老商户向记者介绍,这个市场形成有四十年了。“没有这棚子的时候,就有鸟市、鱼市,后来盖的板房租出去。”附近老住户孟先生告诉记者,得知花鸟鱼市场搬迁,他特地再来逛逛。

不舍

老两口有俩儿子俩孙子 不能休还得接着干

13日17时30分许,哈市道外区钱塘街花鸟鱼市场上,很多商户已经撤离,一家鱼饰品店门前,还有很多商品没打包完成。忙了半天的男店主站在门口,拿起卷烟纸,捏了一把烟叶,娴熟地卷了一支烟,抽了起来。

“老道外靖宇街搬迁了,这处花鸟鱼市场没了之后,好像就剩下老道外小吃了。”说起搬迁,商户老王显得有些失落。

老王今年69岁,记者问他会不会由此“退休”,他说:“我们老两口有俩儿子、俩孙子,不能休,还得接着干。儿子没有正式工作,在外面开大车回不来,只能我们自己慢慢搬。”

父女两代人干了30多年的商户姜女士告诉记者:“还得接着干,孩子虽然30多岁了,但房贷得我帮着还。这条街百余家,基本都以此为生。下一步无论搬到哪儿,生意还得接着做。”

头20年 来溜达的人比中央大街都多

相比其他撤离的商户,姜大姐一边收拾打包一边告诉记者,“最近十多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养鱼的人们开始喜欢买一些鱼缸内的饰品,而且很多市民喜欢看到实物再买,因为网上卖的有些东西跟图片不一样。”

记者走访了几家商户了解到,商户中有的是多年前下岗的,有的是从单位退休后在这里继续“发挥余热”的,也有小两口经营不到一年的……

花鸟鱼市场的老商户、卖鸟笼的唐先生一边打包一边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已经20多年了,“花鸟鱼市场最好的时候,大概是头20年,那时来溜达的人比中央大街都多,后期就越来越不行了。我就卖鸟笼,今天都打折处理了,搬迁后我还会接着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