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姚利芬 薛钦文 王卫英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在此背景下,我们的科普创作当何以作为?

积极作为,回应新变革

科普创作者应当积极作为,回应当前的新变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变革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广泛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塑世界格局乃至国际秩序。科普创作也相应呈现出新变化,创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科普的理念之变、手段之变、方式之变、机制之变,摒弃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实现科普创作理念、科普表达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要对抗疫和疫苗、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粮食安全、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科技伦理等全球热点问题给予关注;将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的新跨越,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重点领域出现的优秀科学家、展现的新风貌、取得的新进展及时反映在作品中。

近年来出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等丛书记录了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它们的出版,有助于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读者推出了《月背征途》,记录了人类登陆月球背面的全部过程,以及操控月球车的幕后故事,展现了这项国家级的伟大工程。

走向多元化、精品化发展

当前,新媒体生态日趋丰富多元,不断发展,新的互联网创作及运营模式正在形成。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互联网多元生态中被重塑,当下的读者已非传统意义上面对单一纸媒的读者,他们更喜好纸、电、声共媒的互动式传播样态。在此种形势下,必然要求科普创作走向融合,实现多元化发展。以出版为例,目前互联网生态下的融合出版,VR/AR 图书、交互式数字图书越来越多。2019 年出版的赵致真创作的《播火录》是国内近年出现的优秀原创融媒体科普读物,该书是在同名科普电视纪录片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字版,读者在阅读纸质图书的同时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同名科普纪录片。

互联网多媒体生态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低端科普图书市场空间。在互联网还未普及、传媒途径较为单一的时期,低端科普图书尚有广阔的阅读市场。当前,这部分图书的科普功能被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大平台的科普短视频所替代。以中国网民关注度最高的科普主题“健康医疗类”为例,网上已有腾讯医典、丁香医生等具有较高口碑的互联网医学科普产品,依托用户需求大数据,通过文字、视频、长图、问答等多种载体,给用户提供权威准确、丰富全面、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识,其便捷度远非纸质的科普图书能比。对于实操性较强的技能,如地震、火灾来袭时的应急科普,缺乏动感的纸质图书显然远不如科普短视频来得形象直观。

在科普产品多维度发展的生态中,受众对精品的需求也越来越炽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不光要表达元素丰富多元,还要生动有趣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保证品质才能行稳致远。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的海洋知识科普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正是得益于“准易趣”的特点。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不仅是传统纸书时代的创作要求,也是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网文、科普短视频等新形态科普作品的取胜质素。

做好科普作品的分众化创作

优质丰富经验平台的意义_经验丰富平台优质_经验丰富知乎

新宠 随着新媒体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的互联网运营模式的生成,以科学内容为核,依托艺术人文之衣及新技术进行加工创新,将成为未来科普产品的新宠。图为中国科学技术馆。

分众化是大势所趋。进行科普作品创作,除了创作适合一般成年人阅读的科普作品,还要创作面向少年儿童、老年人的科普作品;不仅创作面向汉族的科普作品,更要因地制宜,创作面向民族地区的科普作品;不仅创作面向健康人群的科普作品,还要创作面向盲人等少数群体的科普作品。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编辑部以少年儿童作为主要受众群体,打造了爆款书“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这套书从刘慈欣众多作品中选取出适宜少儿阅读的精品力作,一方面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另一方面都是刘慈欣偏后期的作品,成熟度高,为孩子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也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未来,面向少年儿童,需要进一步开发趣味性较强的融媒体科普产品,同时,加强适合少年儿童课外科普精品课程的研发。

面对老年人口持续上升的问题,开展老年科普创作,消除“数字鸿沟”,是实现社会积极健康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创作需要调整科普的内容和形式,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特性。同时,创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传媒手段,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近年来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创作更多以健康养生为主题,也相应产出了不少佳作。健康医学科普创作领域围绕“阿尔茨海默病”,产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亦邻的《我还记得》、陆晓娅的《给妈妈当妈妈》都是围绕家庭看护患认知障碍的母亲展开的健康医学科普作品,以细腻感人的记录打动了一批读者。未来,面向老年人的科普作品还需要进一步开拓主题。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公民科学素质的水平决定着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科普创作的发展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随着“大科普”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反映在科普创作上,先是科普写作的叙事方式发生了转变,科学需要与文学、艺术联姻,以形成更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趣味化、故事化、视图化已成为当前优质科普图书较为突出的创作态势。随着新媒体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的互联网运营模式的生成,以科学内容为核,依托艺术人文之衣及新技术进行加工创新,将成为未来科普产品的新宠,短视频近年来的走红彰显了这一趋势。未来,科普创作者、出版界当据此大胆作为,多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推动我国科普创作事业进一步攀高原、登高峰。(作者姚利芬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常务副秘书长;薛钦文系河北经贸大学讲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王卫英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6月上旬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