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自治县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及"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和脱贫攻坚中"五个一批"中产业脱贫一批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不断书写致富"大文章"。

开垦荒山荒地发展生态茶叶

"以前,这里是荒秃秃的一片,除了泥土还是泥土。后来县里引进了一家公司,在这里开荒种上了茶叶。现在3个月过去了,山上的茶叶长得好,满山都是绿油油的。"住在该县中寨镇金山村大顶山脚下的陈秀望着满山的茶苗,心中充满了致富的希望。

2018年,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御锦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发展生态茶产业。该公司董事长史浩国在沿河考察了3年,发现大顶山就像一个"金元宝",在金山村、清河村、大宅村和勤俭村的中间,既远离村寨,又因其高海拔、多云雾的特点,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小生态圈。

于是,史浩国在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2019年初将这片撂荒土地开垦出来,种上了中黄3号茶。

据悉,中黄3号茶是去年刚开发的新品种,属于高端茶叶。最初是由浙江茶科所于野外发现的一棵母茶,经化验和培育而形成的新品种,是黄金芽系列茶的升级版,芽尖为绿白色,茶汤呈黄色,茶香四溢。

一直在外务工的清河村村民田学梅说:"现在在基地里管护茶,一天有八九十元,也还不错,我就想靠着这片茶山生活,也想让更多的人喝上我们种的金色茶。"

同样,在思渠镇杨楠村,一排排绿油油的茶苗铺满了昔日撂荒的土地。如今,荒地变成了致富宝地。

2018年,该镇引进贵州天露园茶叶有限公司,在杨楠村发展了茶叶5000亩。公司负责人孔杰告诉笔者,茶产业是一项长期利民的产业,既能助农增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该县为了有效推动茶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资金方面,该县积极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生态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贵阳银行、贵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乌江惠民担保公司等平台公司,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贫困户贷款用于茶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该县选派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现场指导茶园建设,让茶苗本地化、优良化。同时,还严格落实每新建1亩茶园政府补助100元购买茶苗、补助100元用于土地整治和购买肥料的优惠政策,有效提高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参与度。

今年上半年,该县新建了5452亩茶园,占2019年度春季攻势任务面积4000亩的136.3%,主要涉及全县中寨、客田、塘坝等12个乡镇(街道)16个村。

建设立体茶园盘和土地资源

"我家种得有100多亩茶,每年就靠新景镇茶叶加工厂的人来收购茶青,才能挣个千把块钱。因此,我在茶园里套种了黄豆。"谈到茶叶发展,该县客田镇客田社区的茶农田洪萍说。

2015年以来,客田镇开始发展茶叶,但由于当时群众没有种茶习惯和技术,导致茶农和种茶面积不多,群众种茶分散、不成规模,所以没有企业愿意到该镇建设茶叶加工厂。每到收茶青的时候,倘若没有茶叶加工厂的人来收茶青,茶农们就只能看着成熟的茶叶一点点荒废掉,实在可惜。

该镇党委、政府了解这一现象后,一边给茶农们"出招",在茶园里套种黄豆、花生等农产品,一边鼓励茶农们好好管护茶园,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和引进茶企业入驻客田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该镇的努力下,贵州三叶公司于今年落户客田社区。

如今,该镇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茶叶加工厂的建设,预计在秋季就能投入使用。望着正在修建的加工厂,茶农们高兴地说:"我们的茶叶有卖的地方了!一年下来,既有茶的收益,又有黄豆等其他产业的收入,应该有四五万元左右!"

该镇党委书记陈波介绍,茶叶加工厂建成后,茶农们的收益就有了保障。但是茶叶属于长效产业,收益见效慢,因此,我镇鼓励群众套种其他农产品,将现有的土地资源盘活,发展立体茶园,让群众多渠道增收,达到脱贫致富目的。

同样,在该县板场镇联文村,2008年建立的板场联文茶叶公司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核桃产业中套种茶叶1000余亩。现在该茶园除了有核桃和茶叶两项收益外,还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来茶园采风。

茶园立体化发展,使资源有效整合,发挥最大优势,纵向地助农增收,同时也能多方面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树立特色品牌打造乌江茶城

历来,沿河一直充当着"茶叶原产地"的角色,在后方为各大茶品牌提供原料。近年来,该县意识到仅仅是原料提供者,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

2018年,江苏省张家港市和该县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框架下共同创立了"梵净山·洲州茶"品牌,有效带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如果说"洲州茶"是新生品牌,那么,该县千年古茶便是历经多年,而逐渐成熟的老品牌。

该县古茶树主要分布于塘坝、新景、后坪等7个乡镇28个村,千年以上的茶树有300多株,100年以上的有5万余株。

2016年,在中国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沿河正式被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自此,该县按照"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千年古茶大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祖祖辈辈都是做古茶的,我从小就在古茶树边上生长,看着父辈辛苦采茶,好不容易采得一斤茶青,却只能卖十几块钱。如今不一样了,我们的古茶有了保护条例,也有了响亮的品牌,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塘坝有古茶,而且是原生态的。一时间,我们的古茶身价翻倍。我们一年靠卖古茶就可以挣个好几万元。"该县塘坝镇榨子村村民冯某说。

截至目前,该县共有茶园20.72亩,投产茶园面积14.73万亩。但还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市场开拓不力,产品覆盖率低等问题。下步,该县将在茶园管护、技术指导、加工厂改扩建、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上下足功夫,着力写好茶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黄婷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