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第十二届暑期全员研修。今年正值海淀进校建校50周年,作为服务区域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专业机构,一代又一代的进修人砥砺奋进,积累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本次研修总结了近十年教研转型的探索历程和特色成果,聚焦“支撑育人质量提升的海淀‘大教研’”这一主题,共6个内容单元,全体进修人共同参与报告分享、成果展示、研讨交流,专家点评指导,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不同专题全方位展示海淀教研成果和进修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海淀进校全体教职工共计18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修活动。来自北京市大兴区、房山区,云南怒江州、内蒙古科右前旗、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的教育同行在线观看直播,研修第一天,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计9万余人次同步线上参与。
研修现场
与会老师专注参会
海淀教研向党汇报
第
一
单
元
近十年,海淀进校积极承担了政府对外帮扶任务,面向全国17个地区提供高质量教研指导,支持当地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第一单元围绕海淀区、房山区、科右前旗、怒江州的教研机构建设和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展开分享。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海淀进校大兴分校执行校长申军红主持第一单元。
申军红校长主持
支撑育人质量提升的海淀“大教研”
海淀进校校长、海淀进校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滨以“支撑育人质量提升的海淀‘大教研’”为题作报告。
01.
教研转型的时代背景
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育人目标的升级、学生成长的要求、人工智能等的迅猛发展,未来的学习要素多元,学习空间升级,学习内容单元组织,学习过程任务化,未来学校突出学习中心,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课程育人。因此,教研要迅速响应、科学应变,读懂学生,专业赋能教师和学校。
02.
教研转型的十年探索
海淀进校自2012年开始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突破难题,基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从理念更新、职能机构调整、内容升级、机制创新、教研能力提升五个方面探索新时期教研范式,将成果进一步转化和落地,促进海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03.
海淀“大教研”的内涵与路径
海淀“大教研”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全要素整合、全方位覆盖、多主体协同、多领域服务”的一体化教研支持系统。
具体路径有:育德为本,构建贯通融合的学科育德体系;聚焦能力,构建丰富可选的学科教研课程体系;深度互动,构建纵横相通的教研联动机制;校本教研,建设“双微驱动”的学科教研基地;校际联研,构建双向互动的跨校教研模式;协同赋能,构建标准导向的教学提质系统。
04.
海淀“大教研”的效果与发展愿景
海淀教研转型的成效:
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海淀进校与各中小学师生共同努力,海淀区在中高考成绩、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发展,“高原上起高峰”,为海淀教育质量提升做出了专业贡献。
面向未来,海淀区要做两个“排头兵”,一是做教师研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排头兵,二是做研究支持学生学习健康成长的排头兵,持续建设大教研”海淀范式3.0。
罗滨校长作报告
构建教育共同体 聚力教研转型
2019年以来,海淀进校持续帮扶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地区的教学与教研工作,2020年成立了海淀进校科右前旗研修基地,为当地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注入活力。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金辉以“构建教育共同体 聚力教研转型”为题,介绍了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转型之路。
01.
精准定位,理念转型
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工作职能,重新梳理了研修理念和精神,期望实现课程育人、素养发展、学生学习、证据导向、教师众筹和个性服务六方面转型。
02.
系统建构,内容转型
打造了教研引领、资源支持、培训跟进和众筹创新的研修体系,包括构建了“1+6+N”教研新体系、优化了师训“四·三·四”、干训“三·三·N”、研训员“一·三·M”的课程研修体系,丰富了资源建设。
03.
创新发展,机制转型
以“3+X”能力图谱为基础,建立了多元立体的绿色评价机制;研究和实践了结果、过程、增值和综合四种评价样态;实行双微驱动的科研机制。
杨金辉主任作专题发言
海淀进校怒江研修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9年,海淀进校开启了云南省怒江州成为对口帮扶工作,并于2020年成立海淀进校怒江研修基地,持续助力当地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云南省怒江州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院长李佳玲以“海淀进校怒江研修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作专题发言。
01
各方支持,领导重视,合力推动怒江州教师发展中心顺利成立,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为加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02
上下协同,齐心协力,增加人员编制、调整内设机构,努力构建“1+4”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发展模式,打造州、县两级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格局。
03
内外联合,携手同行,共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海淀进校先后实施“金种子计划”和“领头雁计划”,以及“送教援培”活动和全员培训活动,专业助力怒江教师成长。
04
推进未来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定位、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和力量,构建适宜区域学校联动的校本研修模式。
李佳玲院长作专题发言
让改革唤醒发展新动能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转型发展之路
房山区是海淀进校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同时,房山进校承担了海淀进校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并以此为抓手,全面系统推进房山区教研转型改革。北京市房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郭冬红以“让改革唤醒发展新动能”为题介绍了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转型发展之路。
01.
为什么要改革?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任务,一场颠覆性的、全局性的、系统性的变革成为必然。区域教研转型源于教育改革、自身建设和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房山进校必须在服务水平上有新的跨越,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做出更多贡献。
02.
如何推进改革?
03.
如何迭代?
郭冬红主任作专题发言
专家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指出新时代教研的中国创造,是中国教育人和教研人共同创造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范式,对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更是为世界教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教授用“大”“转”“实”三个关键字对4位专家领导的专题发言进行了高度评价和精彩点评。
大
转
聚焦各地区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展现出大教研之大转型的四个典型经验:
实
无论是教研变革还是教研转型,都是实践出来的。海淀、房山、云南怒江和内蒙古科右前旗开展了扎实的实践,他们创造的经验和成果都具有推广价值,可以在未来中国教研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前行之路,让更多的教育人和教研人受益!
李政涛教授点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研究员指出海淀“大教研”指向了育人质量的提升,是新时代课程改革潮流中的大走向和大趋势,更是教研思维逻辑的重大变化。
成所长充分肯定并高度凝练了海淀“大教研”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意义:
01
描绘了一张育人蓝图
海淀“大教研”的探索中形成了多主体育人合力,将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协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支撑育人质量的高水平提升。
02
建构了一种召唤性结构
人才的召唤要求教研员对教研工作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升,教研员作为反思型实践家,要能够整合全要素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03
形成了一个实践性框架
海淀“大教研”这个框架中有经验、有策略、有途径、有方法,全方位覆盖,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指南。
04
提供了一个机制创新的杠杆
海淀“大教研”形成了研训一体、三级联动、项目载体联合攻关等全领域服务的创新机制,以此为支点将改革推进到新阶段。
归纳起来,海淀“大教研”实际就是形成并弘扬了进修精神,这是一种项目研究和众筹的精神,是“超前一公里”的探究精神,“最后一公里”的应用落实精神,更是从“0到1”再从“1到0”的创新精神!
成尚荣研究员点评
海淀教研向党汇报
第
二
单
元
第二单元聚焦“海淀‘大教研’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海淀进校副校长和校长助理结合主管部门核心工作,总结十年教研转型的成果亮点,以及面向未来再启征程的思考展望。罗滨 校长主持第二单元。
罗滨校长主持
素养导向的教学提质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支瑶副校长以“素养导向的教学提质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为题作报告。支校长首先对“教学提质”之路进行了回顾,之后分享了对素养导向的教学提质的两个理性思考和一个实践探索。
一
理性思考:从素养到素养导向的教学
通过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要搭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型。
二
理性思考:从素养导向的教学到教研课程
教研支持教师的发展,在教学上要让教师学会情境的选取与使用、学习理解活动设计、认识反思性活动的设计及教学实施;在学科上让教师认识知识的核心素养发展价值;在评价上让教师了解评价基本理论知识、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工具的设计;在课程上明确本学段课程定位,做好学段衔接;在了解学生方面促进老师从关注学生表现到读懂学生思维。
三
实践探索:教研课程的优化
支校长以化学学科为例,解读了在教学内容分析类课程上如何帮助教师明确素养维度的教学内容,在示范性教学案例及教学策略类课程上如何帮助教师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以工作坊方式实施的课程如何凸显工作坊研修模式的优势。
支瑶副校长作报告
发展导向的学业质量分析与循证改进的思考与实践
姚守梅副校长以“发展导向的学业质量分析与循证改进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姚校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海淀教研深度转型实践中,如何构建起发展导向的区域学业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
一
价值取向:评价即服务,评价促发展
评价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管理,为教研内容和方式的改进提供证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质量分析反馈也促进了教学与考试评价的良性互动。
二
坚实基础:指标体系的建构与评价工具的研发
指标体系要体现能力立意、素养导向,通过鲜明的立意实现价值引领,注重“知识技能-情境任务-认知发展-价值引领”的一体化设计,积极回应改革热点、难点、学校教师关注点。
三
数据分析:优化结果分析,探索增值分析
优化结果分析: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开展多维多层分析,关联学业与非学业因素分析,纵向跨年分析。
探索增值分析:在学业评价中融入“增量分析”的理念,尝试运用专业的增值评价数理模型进行增值评价的探索和实践。
四
反馈改进:发现优势,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建立并不断完善反馈、改进工作机制。发现优势和问题,与管理、教学、学生学习建立关联;能够给出策略建议,能对学校跟进策略适切与否做出研判。
姚守梅副校长作报告
促进作业变革提质的海淀行动
校长助理马耀国以“促进作业变革提质的海淀行动”为题作报告。马校长从标准导航、系统推进、骨干引领、课题攻关、共享机制、资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双减”背景下海淀区促进作业变革提质的赋能行动,并重点介绍了三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
标准导航:研制“合规好用”的作业文件和标准工具
2021年,海淀区研制并颁布《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该文件具备以下特色:
二
系统推进:建构“三级联动”的作业实践机制
1.海淀进校加强专业服务,统筹推进作业管理。
2.学区组织联片教研。
3.学校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教研。
三
骨干引领:组织“学做一体”的作业工作坊行动
海淀区组织开展“学做一体”作业工作坊,实现教师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及持续改进能力的有效提升。
马耀国校长助理作报告
支撑海淀“大教研”的科研生态
林秀艳副校长以“支撑海淀‘大教研’的科研生态”为题作报告。林校长从科研生态的基本要素、海淀进校科研生态的建设以及海淀进校科研生态的特征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海淀进校科研工作的系统规划与全面推进。
一
科研生态的基本要素
外部要素:科研环境、科研主体、科研取向、科研管理
内部要素:研究问题、研究行动(内容与方法)、研究目标(成果与转化)
二
海淀进校科研生态建设
1.科研环境:科研与教研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2.科研主体:“大兵团”作战,以教研员领衔的联合型、一致性的行动
3.科研取向:科研为了人的发展或通过改变人的发展环境而促进人的发展
4.科研管理: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就是引领
5.研究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引领性
6.研究行动:统整化的研究内容,科学的研究方法
7.研究目标:研究成果体现理论创新性,成果转化体现实践迁移性
三
海淀进校科研生态的特征
从科研生态的七个基本要素来看,海淀进校科研生态的特征表现为:
林秀艳副校长作报告
项目化研修助推区域研训质量整体提升
工会主席赵杰志以“项目化研修助推区域研训质量整体提升”为题作报告。
01
项目化研修背景与基础
◆ 项目化研修有项目式学习迁移而来,项目化研修的问题来源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 项目化研修启示我们用整体、系统、关联的视角去建构教师培训,由零散式转向项目化、系统化推进。
◆ 项目化研修与海淀教研“问题—研究—实践—改进”的教研模式相契合。
◆项目式教学培训作用:升级培训模式,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植根本土挖典型。
02
项目化研修实践与研究
◆ 学前教育保教管理者系列研修
问题导向的任务驱动式研修模式:提出问题—诊断问题—形成解决方案—运用管理实践—形成管理案例
◆ 体育学科“三校”联合教研实践
联动循环机制: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组建团队—设计方案—集体研讨—校内实践—交流展示—总结反思
◆ 职业教育“专创融合”教师研修实践
构建基于“文化+科技”特色的“基础培训、核心培训、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03
项目化研修思考与展望
◆ 坚持“宏微结合”,突出“规划”引领
◆ 坚持总体筹划,突出机制保障
◆ 坚持实践导向,不断凝练成果
赵杰志主席作报告
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海淀实践
校长助理、师训部主任刘锌以“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海淀实践”为题作报告。
01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背景和基础
◆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教育工作体系的重中之重
◆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也是海淀教育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 “十三五”时期教师培训工作形成“高占位、强内涵、重支撑”的坚实基础
◆ “十四五”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海淀教师培训应当勇担责任,做好教育排头兵
02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理念和思路
研制《“十四五”时期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 政策与理论学习:教师培训“专业学习”范式、教师学习理论、全人发展理念、教师培训再认识
◆ 现实问题:教师能力素养与海淀高要求存在差距、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 目标定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教师培训的品牌建设与影响力明显提升
◆ 基本原则:师德为先、教师为本;遵循规律、标准先行;技术赋能、精准培训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质量教师队伍,“有实效、专业化、能引领”的高质量教师培训
03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和举措
◆ 升级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
◆ 探索人工智能助推的精准教师培训
◆ 构建区校协同校本研修生态体系
◆ 强化教师培训品牌建设与扩大影响力
◆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服务体系
刘锌主任作报告
专家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文叶教授表示,海淀进校是敬业、专业、有情怀的教研团队,以对教研的深深热爱和专业支持让教师幸福、学生幸福,也成就着教研员自身的幸福。海淀进校的很多工作是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
01
以人为本: 海淀教研立足于每位教师的成长需求与专业发展,不仅理念先行而且实践落地,真正把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教研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中。
02
顶天立地:海淀教研的每项工作都能深入研究教育改革的政策、理念,做到顶天。同时,通过方向性的标准引领、操作性的工具支架,让理念得以落地转化,实现立地。
03
循证实践:教研与科研密切结合,每个工作都作为一项研究开展,有研究的意识,且基于证据推进,同时有对证据的合理使用与优化。通过扎实的循证实践,形成了教与学的实践范式。
04
技术赋能:海淀教研在技术赋能上有着超前的思考与实践,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开展精准教研与培训,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周文叶教授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高度评价海淀教研,从六个方面做具体点评。
01
顶天立地:海淀进校不仅服务海淀、北京,更在服务全国,引领时代。海淀教研能对国家政策、改革方向做深入探索。同时,坚持实践指向,通过脚踏实地的教研实践为教师提供政策、理念落地的方法。
02
继承创新:海淀教研继承着优秀教研传统,包括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坚持实践导向等,更有不断突破创新。这样的继承创新永葆海淀进校持续发展,也为其他教研机构提供了示范样板。
03
道术相济:海淀教研既有方法性、策略性、工具性等“术”的探索,更有“道”的理解,包括对教育改革本质、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等。两者相互配合,形成有效互动。
04
育师立人:教师教育是二阶实践,与教师从事教学的一阶实践相区别,要关注“学教”和“教教”两个方面。海淀教研兼顾两者,既深度把握“教师如何学习教”,也在探索“如何教老师开展教学”,真正做到育师立人。
05
知行合一:海淀教研既有行动创新,也有立足行动提炼形成的模式、路径。期待强化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让海淀教研成为知识建构的中心。
06
点燃引领:教育使命的完成需要点燃每一个人的力量,希望海淀进校能够通过教研点燃、引领每一个教育人,让教研的力量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宋萑所长点评
新入职教师介绍
会议伊始,罗滨校长向全体参会人员介绍了今年新入职小学数学教研室的隋晓雪老师,并代表海淀进校欢迎隋老师的加入。隋老师也表示:“教育是一场伟大的遇见,感恩进修学校的高平台,会尽快融入团队,转变角色,努力做出专业贡献。”
新入职教师介绍
在紧张而充实的研修学习期间,北京市马拉松协会培训部长樊军教练带领全体教研员一起做了原地健身操练习,帮助大家在研修间隙舒展身心,运动放松,养成良好的健康锻炼意识和习惯。
老师们积极参与健身操练习
研修第一天,在系统专业的主题报告和高屋建瓴的专家视角的引领下,进修人深度思考新时代教育改革和教研转型的方向路径。全体进修人回顾总结教研成果,吸纳借鉴同行经验,思考谋划发展路径。站在建校50周年的新起点上,海淀进校将以更加卓越的教研成果向党汇报,并充分彰显海淀教研的坚定行动力,以精深的专业素养持续赋能海淀教师队伍成长,再启新征程!
研修第二天,还有全体海淀进校教研员的成果展示汇报,敬请期待……
文:王瑞雪、耿雅静、韩巍巍、柯珊、李珂、刘丽丽、杨智君
图:张烨、张治、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