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长7分47秒,建议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
俗话说:千万别捅马蜂窝。马蜂令人谈之色变,有人却偏偏喜欢。在长潭河乡马湖村,80后小伙儿梁波就以捅马蜂窝为职业,还从驯养的马蜂身上获得财富。
马蜂,学名胡蜂,又称黄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受螫皮肤立刻出现红肿且疼痛剧烈。蜂蛹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理想营养食物。《本草纲目》记载:“常所面如花红,面黑令白,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意思是说常吃蜂蛹有美白养颜的功效。尽管深知马蜂的厉害,但抵挡不住美食诱惑的记者还是决定壮起胆子跟着梁波去野外捅一次蜂窝取一次蜂蛹。这是一件特制的防蜂服,除了头顶和脸部位置有隔着细密的钢丝网可以透气外,整个衣服都是密封的。衣服结实笨重,却能保证抓蜂人的安全。
自己改装的“护身服”加上熟练的技术,不到十分钟,梁波就安全的“捅”开蜂窝,顺利取出蜂蛹。小时候,梁波喜欢跟在长辈后面在野外套马蜂,就此与马蜂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正在经营建材生意的梁波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则关于驯养马蜂的新闻,想到老家森林资源丰富,很适合马蜂的生长。梁波决定放弃了眼下红火的生意,奔赴云南学习驯养马蜂。然而马蜂不能酿蜜,还会对人畜造成威胁,训养马蜂无疑是引狼入室。
长潭河乡马湖村村民 梁波:我们经常会被蛰,养的时候,取蛹的时候,甚至抓蜂王的时候都会被蛰。痛是会痛的,像有时候我们取蜂蛹最多的时候,都被蛰到七八下,脸上身上哪里都会被蛰。
和如此危险的马蜂打交道,并作为自己的事业,梁波看中的就是马蜂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然而梁波学习养殖马蜂的技术起初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对于实际操作并不顺利。不过经过梁波的探索,目前从蜂笼的准备、蜂棚的搭建、蜂箱的制作及收集蜂王、蜂王交配、越冬管理、辅助筑巢、野外放养、科学取蛹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经验。创业第一年,梁波就尝到了甜头。
长潭河乡马湖村村民 梁波:今年养了1300百多巢,蜂王我培育了3000多只,卖出去了差不多2000多只蜂王,后面剩下1000多只,我自己养了1300百多只,我卖这么大的蜂巢卖出去了几百巢,我养的只有九百多巢,蜂王我卖25至30每只,像这样大的蜂巢,我卖到260至280元每巢。
今年,梁波加大了投资,除了搭建野外蜂巢,他又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专业蜂房。眼下正值蜂王交配的关键时期,马蜂交配时间仅为10到15分钟,一旦错过时间,就无法辨认蜂王。因此,梁波每天蹲守在蜂王交配室,用长竹签小心翼翼地将正在交配的蜂王转移到越冬室,这一呆就是六七个小时。
长潭河乡马湖村村民 梁波:晚上我经常取蜂蛹要取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起床就早早的给他们(酒店)去送,然后回来这段时间我们又要抓蜂王。辛苦是辛苦,好多时候吃饭(防蜂)衣服都没有脱掉,就这样把它脱下来然后去吃饭,吃饭吃完了就马上进蜂房,这样会快一些。但是自己喜欢的事,做起来就不觉得辛苦。
如今,梁波养殖马蜂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蜂王”。梁波说,发展马蜂对劳动投入和养殖环境要求都不高,既不影响农活,经济效益还明显,只要用专业的方式驯养取蛹,才能更好地保证安全,才能保护这种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目前,已陆续有村民上门参观学习马蜂养殖技术,梁波也愿意为贫困群众实行免费上门技术培训指导。
长潭河乡马湖村村民 梁波:因为养蜂是比较好的项目,想发展更多的人去养,还有就是自己想去做加工业,我准备成立一个合作社,带领我们寨上的人一起来养。
(记者:陈慧 彭沙)
欢迎转发
保靖县广播电视台业务:
专题片、专题栏目、汇报短片、形象宣传片、活动策划与推广、访谈、电视讲话、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现场直播、现场录播、微电影、微纪录片、MV、航拍视频资料、电视广告、栏目冠名、图文信息发布等。